拜凳头也是源自金氏族人
拜凳头也是源自金氏族人, 离街头镇西边3公里有一个村子名叫“金村”,上世纪30年代,村里有一群小青年会跳
离街头镇西边3公里有一个村子名叫“金村”,上世纪30年代,村里有一群小青年会跳一个独特的舞蹈,名曰“拜凳头”。30多位玉树临风的小青年,身着黑衣蓝裤,白圆帽,白腰带上还系了一个长穗,脚踩穗鞋。村里人说,就是神话中那位煮海的张羽形象打扮,在二胡、笛子的伴奏下,手握雕刻彩绘的小凳,一会舒展双臂左右盘旋,一会盘腿下蹲,最后一个回首亮相……因为是在行进中表演,因此,人们也称“走两步退一步”。
尤其是他们手中的凳头,堪称一绝,粗看就是普通的小凳子上安放了一个二层小亭,可是这小亭却做得十分精细,顶有梭瓦有翘角,檐下有柱梁有扶栏,栏杆柱上还雕了二个小狮子,惟妙惟肖,极富情趣,整个凳子漆成红色,涂有金边。凳面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喜”字,小小的亭柱上还刻有一副对联:协力山成玉,同心土变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凳子做道具?金村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舞蹈?
金村,以金姓族人聚居之地而得名,可在村里的“金氏宗谱”里,对这一当时有影响的民间舞蹈却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现今的村里人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只知道它是当地祭祀庆典活动必演的民间舞蹈,而且参加表演者全是小青年。
方圆几十里,如有迎菩萨、迎大帝、迎水、送水等重大活动,总会看到这群小青年舞动凳头的身影。在劳动之余,他们用这种舒展大气的舞蹈尽情展现自己的青春与激情。
当时村里参加表演的小青年组成了“凳头会”。表演完毕,就将凳头收回,存放在一位金姓人家里。该户人家将收藏谷子的柜子腾出来,又加上一个个小屉子,用于存放凳头。为了不使下次表演时拿错了,每个凳头下面还工整地写上各人的姓名。
村里人对凳头也十分爱惜,平常不表演时就收藏起来,有的孩子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地拿出来耍上一番,就会遭到大人的怒吼。女人更是不能碰,村上有一位小女孩,眼见哥哥舞凳子舞得好看,就大着胆子拿出凳头,照着哥哥的动作舞动起来,可是她却受到“关小祠堂”的重罚。
金村当年那些英姿勃发的小青年,在那个岁月,演绎了一段优美潇洒、刚柔相济的“拜凳头”,令后来许多人为之向往。至于为什么会戛然而止,村上的人谁也说不清楚。
初春的一天上午,县里有人来考察“拜凳头”。在金村的文化俱乐部会议室,摆放着一条“凳头”,这是村里唯一保留下来的凳头,当年那些跳过“拜凳头”的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
面对这条精美绝伦的“凳头”,村里人有些茫然。一位87岁的名叫李大富的老人,因为在自己10多岁时跟父亲李仙树学过,依稀还能回忆起几个动作,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他跳了几个动作,随后,他一个劲地说,当时年纪太小没记全。村里人还想起了一位名叫金清捧的老人,可她在17岁那年就嫁到了张思村。村里人驱车赶往张思村,在村中一座破旧的四合院里,找到这位老人的家,村里人称她“金村婆”,这位已经90高龄满头银发的老人,就是当年因偷偷地跳“拜凳头”而关进小祠堂受冻挨饿的女孩。当她握着村里人带来的“凳头”时,眼里闪烁着激动,她不停地瞅着、抚摸着,然后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握着凳头舞动起来,边舞边向众人述说着,仿佛时光回到了80年前,那时的她甩着一条辫子,跟着哥哥的“拜凳头”队,边跑边看,兴奋不已……
在金村的村口有一棵古老的溪椤树,枝繁叶茂,都说它有灵性,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拜它为“继爷”,凡是拜过的孩子,古树不仅能庇护他健康平安,也带来聪慧,将来有出息。村里人相信,这株古树也会庇护他们“拜凳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谌氏族人“拜亭”的由来
据江西瑞州五里乐全公五世嫡孙,宁公所主修之谌氏江右大成宗谱所载:正夫公乃五里始祖乐全公之次子,西七房的祖宗。只是因其父仙逝后所葬之地龙华山是块宝地:“风吹犁壁斜,日落凤凰遮;有人葬得中,一祖发千家。”所以正夫公生前嘱咐晚辈,将其百年之后也葬在父亲墓旁边。后来,正夫公辞世,子孙后人正要遵其嘱咐进行安葬时,“地仙”风水先生突然站出来说,不可,不可!有神的警示:葬东东殁,葬西西绝。意思是:葬于其父墓的东旁,东七房将绝后;葬于其父墓的西旁,西七房将绝后。这让子孙后人实在为难,但祖训难违,只好听天由命。出殡当天,天气晴好。正夫公子孙后人一行数十人,恭送公的灵柩往龙华山进发。行至北门时,突然晴天霹雳,雷霆万钧;风雨交加,天昏地暗。此时此刻,出殡送葬的人等,只好停了下来,将灵柩暂时搁放一旁。人们也各自找了个避风雨的地方暂时躲避。但,几乎是顷刻之间,雷雨又骤然停歇,又是晴空万里,人们准备继续上路。忽然抬头...
· 凳
相关条目椅家具参考来源(日文),中国のことばと文化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Ⅰ)(中文),汉字基因字典(中文),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日文),背もたれがなければ“椅子”とは呼ばない(没有靠背的话就不称为“椅子”),《日本语と中国语(5)》上野惠司博士著。(日文),作者:鸟海义之助。《椅子构造とデザイン》,理工学社,1993年10月发行,ISBN9784844582298。
· 滕氏金头岭村
金头岭村位于山东省胶南市大场镇驻地东北9公里处,村西北与理务关镇相接,东北与大村镇相连,是大场、理务关、大村三镇的交界。自然资源村域东西1.85公里,南北2.55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9亩。该村东一公里处为白马河,西2公里处为吉利河。吉利河水库干渠东西横跨该村村后,成"丁"字形,村北不远处是市级公路,村前200米处是市村村通公路网,乘车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204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沿革据传,明末,孟、荆、滕三姓氏由江苏海州荡卢村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一土岭,形状如龙;土岭有一巨石,又名金子石,故名金头岭(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该村现有居民159户,人口493人,居民除滕姓、荆姓外,还有赵、王、黄、陈、徐、刘、臧姓居民。经济发展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旧社会因土地贫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村民收入低,生活困苦。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添置了...
· 金城华姓源自山东
华姓的一始祖华盛后,是山东人。山东的五始祖华萃、华芳迁徙到宁夏固原。山东的六始祖兄弟12人。----华国目迁徙到了西宁,国秦去了河南,国柄、国民、国泰迁徙到了甘肃天水,华国贤、华国石到了永登,永登西槽有华国相的后代,不知华国相是否到了永登?有待考证。六始祖有国体、国用、国祥、国邦、国柱五味留在了山东济南历城县马尾村姚家庄。永登县现有华姓人776户,人口2717人。原永登籍的华姓人都为华盛后的后代,老人们祖辈流传下来的话:永登华家五二姓。金城地区大部分华姓人的始祖是华盛后,华盛后生于山东莱州府昌邑县琉璃巷,以后迁徙到山东济南府历城县马尾村姚家庄。明朝初年,华盛后的部分后代经历了数千里的迁徙,来到甘肃,最初落脚华林山,以后又分居到了七里河的阿干镇、平蕃红城子、榆中华家庄、景泰大芦荡等地。据七里河阿干镇华氏宗谱记载:明朝初年,华氏祖宗从肃藩军来兰,落脚于华林山,有坟茔碑文可考,在明末清初的兵乱中...
· 牛头寨拜祖行
2016年12月8日晚我与瑞昌、阳新宗亲代表们,从阳新火车站出发参加十堰长房发谱活动。本与美焰宗叔约好同往,但由于他晚上坐车不便,很遗憾未成行。当日上午我们与柯美波、柯建成、柯相胜等人分别乘坐多辆小车,组成一个车队从宝丰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翻山越岭的车程终于到达竹溪观音堂。穿过一座水泥桥,在桥头左首便是牛头山一个小山嘴,在这山嘴上方坐北偏东,朝南偏西向,前后有两座祖坟,这里就是竹山长房柯氏一世祖清敏公、李氏太婆的坟墓。为了帮助十堰寻根虽然之前来过,但到这里还是首次到达,我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小山峰,趴在地上仔细阅读碑文:祖居武昌府武昌县符士乡……及敏公生殁年;李氏太婆墓碑还注明了扶石乡毛圻村人,看着这些熟悉的地名,使我倍感亲切,在激动之余我深刻地感受到太祖们从我地跋山涉水,远迁异乡,与亲人分离时挥泪告别,一步一回头的难舍画面情景仿佛刻在心头。一遍又一遍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让我又感受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