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观镇金童桥的的故事
山观镇金童桥的的故事, 江阴金童桥的传说 山观镇西面三里路,有个村子叫金童村。金童村因金童桥而得名。
江阴金童桥的传说
山观镇西面三里路,有个村子叫金童村。金童村因金童桥而得名。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东横河的北面,有一个员外,姓金,五六十岁了还没有儿子。看着自己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要是没有一个儿子,这么大一个家产有谁来继承呢?所以,老员外每天带着几个家丁出去修行。他连修行了好几年,才生了一个儿子。老员外高兴得叫道:“我有儿子啦!有儿子啦!真是天助我也!”他老婆说:“老爷,别只管高兴啦,快给儿子取个名字吧。”金员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说:“就叫金童,你说好不好?”
金童一天天长大了。他经常有家丁带着出去玩,很快结识一位名叫玉女的姑娘。玉女住在东横河的对岸。金童自结识了玉女之后,不再要家丁带着他,而自己每天划着小船到河对岸跟玉女偷偷的一起玩,每天总是玩了老半天才分手。
天长日久,金童和玉女都长大成少年了哦,他们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金童把这件事告诉了老父亲,却遭到了老父亲的反对,并且派家丁看住他,不让他和玉女再见面。金童一心想念看玉女,朝朝想,夜夜想,恨不得插上双翅马上飞到玉女的身边,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用调虎离山法把家丁支开,自己迅速地遛了出来,可是好事多磨,当他溜出大门口时,被一个看门的老家奴发现了,老家奴大声喊:“不好了少爷逃跑了” 。金童想,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快跑,只要能和玉女在一起,我死也心甘情愿,于是他拼命朝河边跑,后面的老家丁一边喊一边追,他跑呀跑,一直跑到东横河边,河水滚滚而来,连一只渡河的小船也没有,看看追来的老家丁只有十多丈远了。由于见玉女心切,他把心一横,向河中跳去……,就没有了踪影。
玉女也朝朝想,夜夜想,一心想看金童他天天到河边来,呆呆的站在河边,痴痴地望着河对岸,可是总看不见金童的影子,这天,玉女刚拿着菜到河边來洗,一看到金童跳到河里去了,顿时头一晕,也跌进了滾滾波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凌桥镇的来历
原凌桥镇是浦东最北部的一个乡镇,镇上有座凌家木桥,镇因桥而得名。凌家木桥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已建成。建桥的经过有一番传说。清朝初期,凌桥镇的西北,还是一片江滩芦苇荡。随着泥沙日积月累,逃荒的贫民和当地农民,开始围圩造田。当时高桥镇北凌家宅有位凌姓人士,趁机在老生圩(今凌桥村)、新生圩(今新益村)一带广收圩田,然后分租给贫困或无地的佃户耕种,并在当地建起一座七间堂、三厢房的四合院,作为凌家仓房(今凌桥村仓房浜),以堆放、储存收租得来的稻谷和什粮。从北凌家宅到凌家仓房,虽有一条乡村小道,但中间隔着一条穿心河,来往极不方便。为了收租运粮能走捷径,凌姓人士在一条穿心河上,架起一座小木桥。这样一来,不仅凌家收租方便,并且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车辆也从中得益。由于这座桥是凌家独资铺设的木桥,人们都称它为凌家木桥。刚建成的凌家木桥,两边并无商铺和民家。但因地处高桥北部中心,又处在当地的主要通道,在桥边歇...
· 观海卫镇沈师桥村大塘头快船江沈师桥
三北名胜――沈师桥中华沈氏网2009年8月30日沈氏“积雨黄昏水满汀,顺流c里快扬z。云沈月黑烟村暗,一路桥头照蟹灯。”这是清人郑兆龙雨后至沈师桥时发出的感慨。沈师桥坐落在观海卫镇沈师桥村大塘头快船江上。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沈师桥,宋隆兴时建,旧在唐家兜西,朱家河隘东,以南北为岸。明洪武汤和移建今处,同治十三年里人重建。”该桥全长7.6米,宽4.2米,南北走向。桥两栏板正中刻楷书桥名“沈师桥”,旁刻“同治十三年重建,钱塘吴淦书”字样,桥墩两侧面置两对石雕昂首龙头。桥立面朴素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五板五台阶单孔平板石桥。关于沈师桥的来历,还有一段慈籍沈氏始祖沈恒行善建桥的轶事。沈恒(1110-1199),字维时,北宋大观四年生于永嘉贴水桥。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沈恒进士及第,授太常寺博士。金人入侵,沈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后,旋任太府卿。乾道初,任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钦赐...
· 顾村镇的羌家桥
羌家桥这个名字取自顾村镇羌家村的村名。一百多年前,羌家村一自然宅住了十几户羌姓人家,故此宅名为小羌家。后来羌姓人家移出小羌家,但在定村名时为了留念,仍把羌家的宅名定为村名,故村上的桥也便取名为羌家桥。羌家桥是一座短短的拱桥,如一轮新月。桥下有桥洞,小船可通行,桥体上还附着水草青苔,颇有小桥流水的意境。
· 桥山――大桥山与小桥山
桥山分为大桥山和小桥山。大桥山即子午岭,处于陕甘交界,“南连耀州(今耀县),北抵盐州(今定边县),绵延八百余里”(《大明一统志》),著名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南北贯穿,原始森林参天,遮天蔽日,千峰竞绿,万岭争翠,犹如一条绿色的巨龙。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小桥山即黄帝陵桥山,为子午岭中部向东延伸的支脉,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乔(音轿,虫旁)氏居地,称作乔(音轿,虫旁)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黄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自汉武帝筑祠祭黄帝、司马迁《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后,名留青史。汉、唐、宋、明、清各代设有祠、园、庙,黄帝陵居于山顶。桥山土厚水丰,林木郁葱,现有柏树林1300余亩,柏树8万余株。桥山周围群山环抱,后有祖山子午岭相依,四神灵排列有序,是难得的符合传统风光观的宝地。桥山...
· 荆观圣的故事
荆观圣,又名荆琦,别署一镜堂、禅镜斋、宽斋,号柏池、大圣。高级美术师,1943年生,山西临猗人。擅长书法、篆刻、中国画。书法初习王铎、黄道周、徐渭、米芾、黄庭坚、二王墨迹及汉魏碑版,近几年于怀素,张旭用功最勤。作品洒脱纵逸,气象超然。篆刻立足秦汉,放刀苍古。国画以山水见长,取法八大、石涛、龚贤、黄宾虹。意悠笔简,奇趣横生,多见笔法风韵。成就作品:1991年入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1992年入选《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日友谊书法展》,1993年入选《全国中青年书画名家百家展》,1997年入选《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印社篆刻家作品展》,1998年入选《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1999年入展《中韩书法交流展》、《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中日篆刻艺术交流展》、论文《书法创作要渗情入法法中见情》在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