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潘氏老宅:梅坑镇大岭村围龙屋

2016-08-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8
转发:0
评论:0
潘氏老宅:梅坑镇大岭村围龙屋,从广东省韶光市新丰县城出发,沿着105国道向西南方向行驶约8公里,便到了梅坑镇大
从广东省韶光市新丰县城出发,沿着105国道向西南方向行驶约8公里,便到了梅坑镇大岭村。它依山傍水盘踞一方,历经百年风霜洗礼,见证了岁月变迁。
迈过丛生的杂草来到它跟前,记者立即被那与生俱来的恢宏气势震撼。长条麻石构建的门框,上方镶嵌着一块石匾,依稀可见的“儒林第”三字表明了它的“身份”。
 
  一百多年来,居住于此的皆是潘姓族人。据族谱记载,潘氏先祖于元朝由江西长宁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后由宁化迁广东嘉应州长乐(今五华县)。伯澜公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长乐迁韶州翁源县南浦乡杨岸坝开基,后子孙迁新丰沙田,至今490余年;十四世祖定楠迁现大岭村塘陂岭;十五世祖成(增怀)公建儒林第至今已历9世。
  迈过门槛后,我们发现儒林第有两层大门。周英阳解释说,里面这扇门是先建的,随着家族的发展壮大,财力不断累积,之后才建造了外面那扇更加坚固雄伟的大门,守护着这庞大家族的族人和财富。
  “儒林第是典型的客家回龙屋,也叫‘围龙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最外围的建筑,中心之处才是家族祠院。”走在河卵石铺砌的
  石街上,周英阳向众人介绍儒林第的建筑特点。
  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整个儒林第是三栋二串一个大围龙有3个大厅、2个中厅、4个厢房、6个角楼、78间民房。角楼顶部线条优美,装饰呈锅耳状,当地人也称其为“锅耳楼”。整个建筑群的房屋建筑面积2280多平方米,加上周围坪地约2500平方米,总面积达4780平方米。有村民告诉记者,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还居住着200多名村民,好不热闹。
出人才
“听长辈们讲,我们祖辈都是耕种水稻、花生这些农作物的,家族田地很多,自己耕作不过来就租给别人,收租都收到了现在的龙门县(惠州市辖县,距新丰县约46公里)。”如今负责打理儒林第的62岁村民潘景参为记者答疑解惑道。
  客家人有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潘氏家族同样如此。他们通过耕田力作奠定了发家基业,进而督促子孙读书学习,获取功名。他们的建筑中也体现了重视教育的特点:儒林第建筑群内,最高的望楼名为“行修楼”,共4层。二三层楼板有方形窟窿,方便运送稻谷等粮食至楼内储存。此外,楼内有木梯直通顶层,可以俯瞰围屋全貌,或是眺望群山,“监控”周边情况,是典型客家围屋具有防御功能的望楼。以前,只有威望高的人和读书人可以住在行修楼里。在儒林第各大厅、中厅等地的大门两旁,均悬挂有楹联,儒雅气息浓郁。人们在整理旧物时,还找到了四五个用柱子编织的书篓。潘氏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新丰梅坑镇大岭村儒林第:潘氏老宅百年兴衰史
盛夏午后,我们从新丰县城出发,沿着105国道向西南方向行驶约8公里,便到了梅坑镇大岭村。野草、稻谷、竹林的掩映下,一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毗邻新丰江逆水而建。此时,绕耳的蝉鸣声似乎更加彰显了眼前这栋建筑的宁静与沧桑,它依山傍水盘踞一方,历经百年风霜洗礼,见证了岁月变迁,静待人们慢慢靠近,感知那份悠悠古韵。岭南典型客家民居围龙屋迈过丛生的杂草来到它跟前,记者立即被那与生俱来的恢宏气势震撼。长条麻石构建的门框,上方镶嵌着一块石匾,依稀可见的“儒林第”三字表明了它的“身份”。“儒林第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经有160多年历史了。”行进间,新丰县博物馆馆长周英阳娓娓道来。儒林第坐东北向西南,从门口处可见滔滔新丰江水奔流,犹如灌入儒林第一般。古人以水为财,如此看来,儒林第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一百多年来,居住于此的皆是潘姓族人。据族谱记载,潘氏先祖于元朝由江西长宁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后由宁化迁广东嘉应州长...
· 东坑・彭屋村|彭氏大宗祠,彭屋人的“镇村之宝”
彭氏大宗祠,位于东坑镇彭屋村。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由该村名人彭世潮(御赐进士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和举人彭礼(官拜通山县都谕)合力历时18载建成。彭氏大宗祠于2019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是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占地900多平方米,正门悬挂“彭氏大宗祠”木牌匾,祠堂坐东北,向西南,非常宏伟。宗祠内有三件“镇祠之宝”,分别是彭世潮画像、龙凤柱、门枕石,“龙凤柱”、“双石枕”的来由是有故事的:传说彭世潮为官时,曾擒汪洋大盗夏元虚,后查此人劫富济贫,且已金盆洗手,多为善举,因而释之。及彭氏建祠时,特进此物,以表报恩。如今的彭屋村,依然保存“入宗祠”这个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齐聚宗祠内喝茶谈人生,随后为先祖上香,纪念先祖,以示尊敬。
· 何岭围分居祖屋
何岭围分居祖屋据:瑶岗村老何屋族谱记载,四世祖仲爵公妣潘大孺人,生一子法隆。五世祖法隆公由原五华合溪(现五华转水新华村),鹅形屋迁居兴宁东厢瑶岗地名矮陂下何屋,后改九桥下何屋)。五世祖法隆公,妣谢大孺人,,生一子瑛公,五世祖葬于何岭围屋背艮山兼寅分金;六世祖瑛公,妣罗氏,生二子,长曰法新,次法仁。七世祖法新公,妣黄大孺人,生二子.、长曰法全,次曰近江,近江迁居本堡何岭围立业。八世祖近江公,妣翁大孺人,生五子:长曰诚、次曰讼、三曰谟、四谨,五曰诏。何岭围(原名近江围)是八世祖近江公亲手建造的三层围龙大屋,座向亥山兼壬,三层围龙占地约15亩,三层围龙是三栋三横,计有九个厅,房间180多间,右片围龙背另建有观音厅一座,经几次维修保持比较完整。八世落居以来,距今460多年,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已繁衍十八代。
· 龙南县杨村赖氏围屋
· 兴宁围龙屋
兴宁市兴田街道西郊有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远近闻名的围龙屋,名叫朝天围。说起朝天围,有些人不太了解其来历,因主要居住饶姓族人,称其为饶天围。朝天围饶屋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坐西南向东北,北连河背街,东临宁江河,为三堂四横围龙屋。相传此地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的驻营地,后人(饶氏八世祖希生公)为纪念文天祥在此望阙朝拜而建此屋,名曰:朝天围。朝天围的名字由来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时任宋朝右丞相的文天祥,为抵抗元军侵占南宋领土,在江西与元军鏖战,败后,率余部官兵辗转福建、广东惠州、潮汕、梅州兴宁等地。在兴城西郊屯兵时,忠于宋朝的文丞相,每日早晨五更时分,穿着朝廷官服,率部下向皇上流落地带方向朝拜,祈求朝廷重振军威,收复被元军占领的河山,保住南宋天下。因元军强势灭宋,文天祥在海丰被捕。尔后,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写下铁骨铮铮、名传于世的诗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