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广东省佛山无撇“潘” 潘氏宗祠

2016-08-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06
转发:0
评论:0
广东省佛山无撇“潘”潘氏宗祠,      位于广东佛山南海区狮山镇官窑沙头的海念潘氏宗祠,宗祠上方匾牌“潘”字

     广东省佛山无撇“潘” 潘氏宗祠

      位于广东佛山南海区狮山镇官窑沙头的海念潘氏宗祠,宗祠上方匾牌“潘”字少了一撇,看上去像错字,但它却被当地的村名祭拜了700多年。

      大约741年前的南宋时期,太祖海念、海波两兄弟从韶关南雄迁至此处定居。海念原名潘永聪,号海念,便将此处定名为“海念村”。

宋熙宗年间,三世祖仕俊考中进士。但后来考官检查试卷时,竟发现他的姓氏“潘”少了一撇,按照规定,姓名不符不能授予进士名衔及翰林官位。当朝廷问仕俊是否姓潘时,仕俊便称“我们老家都是这么写‘潘’字的”,随后让仕童连夜赶回老家,铲掉祠堂牌匾上的一撇。而当时村民皆为海念子孙,为光耀门楣决定全村“潘”字均改少一撇。

      仕俊顺利授衔并前往河南开封做官,自此,开启了海念村的无撇“潘”。而根据祖先的笔误,无撇“潘”有了新寓意:有水、有米、有田。

     “潘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百余平米,除正厅外,两侧各有一间边房。青苔从祠堂墙壁与台阶上渗出,屋棱的木质雕塑也出现斑斑点点的退色。1947年村民集资重建宗祠,用青砖修砌并扩大了面积,1998年再次翻新,重新立牌匾。但“潘”字写法却一直沿袭当年仕俊祖先留下的无撇“潘”。 

广东省佛山无撇“潘” 潘氏宗祠

      每年清明节,是全村潘氏村民拜祭祖先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捐些善款用来吃饭,“吃饭不能离开祠堂。”潘文加说。而千百年来,海念村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新人拜天地、摆喜酒必须在祠堂内进行。“无论请多少人,都只能在祠堂内部摆酒而不能出祠堂大门。祠堂内部的正厅与边房仅能容纳20-24围,如果宴请宾客较多,必须连摆数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这个潘氏大宗祠“潘”字为何少一撇?
提到“潘”姓,众所周知。但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狮山镇官窑沙头海念村,“潘”字有了变化,它的上部少了一撇。尽管貌似错字,它却仍被当地村民拜祭并使用了700余年。渊源考进士现笔误全村改字走进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狮山镇官窑沙头海念村,显眼的“潘氏宗祠”牌匾上就写着个“错别字”:“潘”字右半部的“番”最上面少了一撇。祠堂内大小牌匾涉及该字处均如此写法。而这个错字“潘”也是村里众所周知的“通假字”。“最早我们的‘潘’字是正确的,到了三世祖才少写一笔。”今年87岁高龄的潘世生介绍说,按照村里世代相传的说法,大约741年前的南宋时期,太祖海念、海波两兄弟从韶关南雄迁至此处定居。海念原名潘永聪,号海念,便将此处定名为“海念村”。宋熙宗年间,三世祖仕俊考中进士。但后来考官检查试卷时,竟发现他的姓氏“潘”少了一撇,按照规定,姓名不符不能授予进士名衔及翰林官位。当朝廷问仕俊是否姓潘时,仕俊便称“我们老家都是这么写‘潘...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潘衍鋆
潘衍鋆(1837~1882年),原名汝楠,字任卿,南海鳌头堡人,迁居佛山。出身仕宦家庭、祖父潘光岳是清嘉庆翰林,他幼承家学,加以天资聪慧,十多岁以第一的成绩成为庠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取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成为进士,选庶吉士,同治七年(1868年)授编修,后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湖南正考官。光绪五年(1879年)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奉旨修纂万穆宗(同治)本纪,事成,特旨以道员用,升二品顶戴,赏一品封典,连升数级。光绪八年(1882年)放陕西潼商道。当时,他久病初愈,亲友劝他多休息,他以国事为重,长途跋涉赴任,终于感冒风寒,旧疾复发,到任仅17天便病逝。他平日博览群书,长于辞章,供职京师,留心掌故,注重经世之学,其著述以救时为主。传世佳作有《行书七言联》。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潘衍桐
潘衍桐(1841~1899年),又名汝桐,字菶廷,号峄琴,佛山人。翰林潘光岳之孙,潘衍鋆之弟。清同治七年(1868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简放陕西副考官。光绪元年(1875年)充国史馆纂修。四年(1878年),母丧归籍,主讲于广州越华书院。光绪七年(1881年)入京,八年(1882年)充贵州乡试主考官。十年(1884年),补国子监司业,曾上书开艺学,练乡兵。十二年(1886年),浙江乡试主考官。由中允升太子洗马,充日讲起注官、文渊阁校理。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庶子任浙江提督学政,补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广州参与创办《岭学报》,任主编。两年后卒。遗著有《两浙輶轩续录》、《朱子论语集注训诂考》、《尔雅正郭》、《缉雅堂诗话》和《拙余堂诗文集》等。
· 潘火桥蔡氏宗祠
潘火桥蔡氏宗祠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潘火桥村,据谢国旗在全国宗祠建筑研讨会上发表的《蔡氏宗祠建筑及其文化理念》考证,始于万历十六年(1588)的单一男祠,至清同治庚午(1870)辟建女祠,始为男女祠合一,民国有维修。该祠坐西朝东,通面宽42.5米,通进深56.95米,占地面积约1984.2平方米。整幢建筑以男左、女右布局。这种显示男女平等的建筑理念,在封建社会里是十分罕见的,在鄞州区尚属首次。富有宁波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祠堂文化研究价值。2017年1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潘火村蔡氏宗祠
潘火村蔡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村潘火桥畔的宁横路旁。潘火村蔡氏宗祠建筑坐西朝东,体量恢宏气派。150多年前,宁波潘火桥村的蔡姓族人,在原有的老祠堂旁,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女祠堂,用以祭祀女性先祖,两祠合称蔡氏宗祠。据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距今已有400多年,至清乾隆年间尚占地35亩。清同治十一年(1871)重修时建了女祠堂,男女祠堂按传统的男左女右设置,此格局一直保留至今。男祠主轴线为门厅、戏台、正厅、后殿及两厢,正厅五间二弄卷棚九檩抬梁式硬山顶结构,木石雕刻细巧,墙柱彩绘精美。南首的女祠堂依男祠而建,由门楼、前厅、后堂组成,建筑布局与雕饰图案略微比男祠逊色。两祠并排而立,合二为一,彰显男女平等理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