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记录百姓历史,传承家族文明

2016-08-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1
转发:0
评论:0
族谱:记录百姓历史,传承家族文明,  相比于史、志的煌煌赫赫,宗谱这种一姓一族的历史,也许普通而又平淡,让族外人看

    相比于史、志的煌煌赫赫,宗谱这种一姓一族的历史,也许普通而又平淡,让族外人看,或许提不起一点儿兴趣,但就在这种简简单单甚至像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中,鲜活的民间图景就此展开,让今天的人还能够藉此遥想祖先的生活。史不绝,则国存;谱有续,则家传。

族谱:记录百姓历史,传承家族文明

    但是,没有官方的参与,零散于各个家族中的宗谱,续修和保存都非常困难,若是时局动荡,逢到天灾或战乱,百姓四散离乱,生命和生计尚且难以维持,怎么会去操心宗谱的事情。宗谱被当作落后的宗法权力的象征,往往被付之一炬,许多家族的历史因此消散在青烟中。

 

    大兴乃至北京周边上百山西移民村落,从地名以及世代流传的传说,是可以确定那段历史真实存在并非杜撰的。但是,大量的细节——来自山西何县何村、兄弟几人、家乡所剩为谁——已经散失在六百年的历史沧桑中,正史自然不会关注这些,然而但凡宗谱,这些却都是首先要记载的东西。可以说,宗谱的散失,正是当代研究移民史最大的一个障碍。

 

    祖宗单子上的世系表

 

    连续找了几个村子,得到的回答千篇一律,“没有,被烧了”,“小时候还听说过,现在也不知道谁家有这个东西”。幸好,正月十五,采育镇三个村子闹红火,组织了秧歌队在镇政府表演,镇政府工作人员询问带队的支书和妇女主任,水口山村妇女主任刘玉霞说,她见过,在她堂婶家就有一个。兴冲冲赶过去,却发现那只是一张记录了祖先姓名的硬纸,用钢笔填写,显见并不久远。

 

    而且,这东西其实应该叫“祖宗单子”,作用仅仅是逢节叩拜,相当于列祖列宗牌位的一个简易压缩版,比上宗谱,作用要少很多。我们在呆木镇松木塘找到了个比这个更全的东西。

 

    松木塘村村主任郭景学说,松木塘917口人,410人都姓郭,郭是个大户。祖宗单子在族人郭福堂手里了。若论起辈分排行,郭景学管郭福堂叫叔。“我们郭姓以前一代一代都有字辈排行呢,兴、福、景、殿、健,再往下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前四个字儿排得最多,都挺规矩,从健字开始乱了,不随了。”郭景学有些小遗憾。

 

    郭福堂点点头,“一大家子,人太多,名儿不好起了。你看这上,名字都还没乱呢。”他一边说,一边把搁在旁边的纸卷儿拿了起来。卷成纸筒是为了方便保存、携带,可年深日久,那卷轴的边边角角已经有多处破损。我们急忙把桌上简单清理了一下,细心擦掉茶渍,腾开一个空地。

 

    见我们这么谨慎,郭福堂的动作也变得轻柔起来,慢慢展开纸卷———约80厘米宽,长约一米,颜色、质地都有点类似牛皮纸,但摸上去比牛皮纸略薄,有些韧性,可能是年代久远了的缘故。

 

    卷轴的最上方写着八个大字,从右往左念是:“名序祀念,宗谱览表”。下一行写着“慎终追远”,然后是“郭氏门中三代宗亲之位”,从下往上数,一共排了六代,左边是母辈,右边是父辈。从祖宗单子上的名字排行可以看出,郭家的名字排序是“从、守、文、永、兴”,加上现有的“福、景、殿、健”,基本可以知道九代人的名字排行。

 

    跟郭福堂一起来的有个中年人,叫郭殿江,听名字知道是这三个人里辈分最小的。他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了不少关于老郭家的事儿,“听上岁数的人说,原先从山西解州老家过来的时候,是姓郭的哥儿俩,叫什么名字不清楚。又说,在山西那边郭姓也是大姓,有宗谱,‘殿’字辈的还能查着呢!”

 

    复原的老谱最多上溯十几代

 

    近些年,国家安定,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也越来越显示出来。找到自己的根儿,明白自己从哪儿来,让心灵有个寄托,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呆木镇鸡窝山村的姚风志,给我们拿出来他父亲在族中老人回忆下复原的宗谱———虽然简单,但却是真正的宗谱,这上面有宗谱除世系表外的另一个重要元素,阴宅图。可惜姚家老坟早就迁出,不复存在。

 

    姚姓是村中大姓,300多户,800多人。姚风志指着宗谱说,姚家从姚天祥迁来此处,五代单传,从第六代开始才人丁兴旺的,现在村里生活着从第十代万字辈到第十五代玉字辈,他是第十二代风字辈。

 

    姚风志疑惑地说,不过,姚家到底从哪儿迁来,有两种说法,山西运城或山东郓城,年长日久,也不可考证了。我们说,姚姓是舜帝后人,舜帝故乡在运城,很有可能从运城迁来。

 

    长子营镇白庙村也是这种情况。村里面的贾姓族谱早毁,支书贾士星的父亲从老宗谱上抄了一部分,泛黄的毛边纸上记录下贾家11代人。这本宗谱是贾士星的父亲从老宗谱上抄下来的。

 

    贾家80岁的贾朝恩说,宗谱是从明朝移民过来后,从移民第二代立的。他同时讲到些修谱的规矩,比如老大是没有单独立祖权的,要跟着祖宗的宗谱往下续,而且还有一条规矩叫“绝弟不绝兄”,保证长房的传承。

 

    同镇沁水营村也有这样的规矩,因家族中的长子地位非常重要,如果老大家没有孩子,是可以把兄弟的孩子过继过来的,如果兄弟不愿意过继,老大可以给兄弟另娶一房媳妇,生下孩子归老大。这种规矩的存在,显见移民经过颠沛流离,见惯生离死别后,更加注重血脉延续。

 

    新修族谱要给每户人家写历史

 

    沁水营村现在也正在修谱。本来修谱就是个劳心劳力的事儿,但沁水营的工程更为浩大。他们要给全村31姓一起修谱。

 

    沁水营村明初移民经考证为16姓18户,目前已知是14姓,加上后来陆续迁移过来的,共31姓。去年3月,村里每户人家都接到过一张表,内容是要填写自己以及家庭成员,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尽量往上追溯自己家的历史。

 

    这事儿是两个老支书张贺才和冯学文张罗的。为了给村里人编族谱,张贺才和冯学文研究了宗谱编修指南,翻阅了唐代编著的《元和姓纂》、宋代的《二十四略通志》,并且把解放后村里的各个时期的户籍资料都搜集来。张贺才他们已经把这31个姓的姓氏起源部分都写好了,并且分了四部分内容,有寻踪探源、繁衍变迁、郡望堂号、名人荟萃,在信纸上写出了厚厚的两叠。

 

    张贺才和冯学文正在编辑整理的是村里各家的世系录,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以前各家的宗谱都被毁掉了,大家能追到的大多数只有三五代人。张贺才和冯学文就找村里年龄大的人一家一家问,帮着大家尽力往上追。

 

    编写中,张贺才说,女儿在过去是不上宗谱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独生子女,编写宗谱时也是可以上的,族中妻女可同时入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记录李氏的家族文化传承
人类从远古走来,经历了千百万年的历史跋涉,一步步地从自然荒芜走向社会文明,在这个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或部落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家谱文化承载的伦理、情感和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有它,我们的社会和谐而有序;我们的生活才精彩分呈,丰富多彩。它记录了族群生命的年轮,连接了族群的生命情感,谱写了族群生命长河的凯歌。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因为家谱文化的记录,才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百舸争流的繁华。更多资料:百姓通谱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李氏家族文化记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五帝”时皋陶的氏族联盟时代。传至理征时,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今河南苦县)。其后利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以“木子”救命之恩,改为“李”氏。由此我们知道利贞是李氏得姓始祖。唐代在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建有李家龙宫。后来李姓后裔在...
· 族谱,就咱老百姓历史记录的载体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复苏,修续家谱之风开始流行。上世纪80年代,我市民间重现修谱热潮萌芽。1986、1987年,《东阳孔山乔氏宗谱》开始重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东阳境内最早修谱的姓氏。当时不敢公开进行,修谱者克服了种种困难才编修而成。之后东阳紫溪邵氏也编修了宗谱。从这之后,修谱热潮慢慢蔓延开来。10月份,歌山下蒋蒋姓、南马泉府金姓、白云街道十里头王姓等相继修谱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盛大的颁谱典礼。据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方龙飞介绍,我市共有307个姓氏,分布于2633个自然村,其中绝大部分已修过谱,有些甚至已经是第二次修谱。不可否认,如今我市城乡各地已掀起了一股修谱热。编修家谱受欢迎民间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告诉记者,家谱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就有雏形。自从宋代欧阳修创“五世图”、苏洵创“世传”以来,民间修谱普遍以欧苏体为范本,东阳也不例外。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修谱一直深入民心。20世纪初,由于社会...
· 族谱:记录家族历史,谱写平凡人生
中国,是一个强调血缘亲疏的国家。自从西周开始宗法制以来,血缘关系就深入人心,并且再加上后来儒学的发展,更是让家庭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也滋生了族谱文化,而现在的很多家庭,由于受到了都市文化的冲击,很多时候都难得回家一趟,也很少举办家庭聚会,就这样,亲人的感情开始的淡化。但是谱写族谱,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来回避这样的事情发生。族谱,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大部分的族谱都是纯手工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和保存。它代表着一个姓氏的兴衰,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兴旺,代表着很多家庭的文化。而现在很多家庭都忘记了这种习惯,甚至有很多小孩子居然不知道族谱是什么东西。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缺失。时代在发展,族谱也应该随着潮流而变化,现在已经有了电子族谱。电子族谱只需要找到专门的族谱网站就可以进行制作,让族谱更加贴切现代化和更加科技化,使得保存更加容易,调出查看更加方便。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产物。家庭可以通过...
· 族谱记录着从蛮荒走向社会文明
人类从远古走来,经历了千百万年的历史跋涉,一步步地从自然蛮荒走向社会文明,在这个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或部落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家谱文化承载的伦理、情感和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有她我们的社会和谐而有序;有她我们的生活才精彩分呈,丰富多彩;有她我们的生命才具有生机和活力!她记录了族群生命的年轮,她连接了族群的生命情感,她谱写了族群生命长河的凯歌。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因为家谱文化的记录,才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百舸争流的繁华。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李氏家族文化记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五帝”时皋陶的氏族联盟时代。传至理征时,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今河南苦县)。其后利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以“木子”救命之恩,改为“李”氏。由此我们知道利贞是李氏得姓始祖。唐代在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建有李家龙...
· 《家族谱系的珍贵记忆:曹氏家族的历史传承》
在古代,姓氏的来历常常与特定的事物或地方有关。钟车因其器马龙,蒲柳回其物;司徒、乐史,因其官;商、周、齐、鲁、滕、曹,则因其封地而得姓。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人们对身份归属的认知和传承。家族谱系的建立起源于先王的宗法制度,以联结族属之间的关系。通过谱系的记录,人们能够维系亲情、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和道德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法制度逐渐衰退,家族关系变得散乱无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苏士君子创作了《谱式》,眉山大苏编纂了《谱记》,意在通过家谱的编纂与传承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亲近和道德发展。曹氏家族作为居住在桐乡屯田的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龙凤之年,曹氏家族就迁徙至婺源,并在当地扎根,传承诗书之学,并以耒耜耕作为生活的基石。在万历辛卯年,郡伯赵纫兰公祖推荐曹氏家族年轻一代的成员,其中包括伯孝公、钦还公等,他们以优秀的才华和品德在官场上脱颖而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曹氏家族以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