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姓氏文化之吴桥杂技文化扇

2016-08-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8
转发:0
评论:0
姓氏文化之吴桥杂技文化扇,    近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南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章亮,将5000把
    族谱网——姓氏文化之吴桥杂技文化扇
   近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南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章亮,将5000把中华姓氏文化扇装箱运往白洋淀旅游景区。据了解,于章亮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中华姓氏文化扇热销湖南、山西等全国40余个景区。
  于章亮从1993年吴桥杂技大世界开业第一天,就在江湖文化城内从事魔术和杂技表演,曾获得河北省近景魔术比赛一等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于章亮说,吴桥杂技吸引了全国各地杂技和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旅游,如果让游客在看完吴桥杂技演出以后,带走一些真正属于杂技之乡特色的纪念品,更有助于吴桥杂技的发展。于是,他一直特别留意考察各地的旅游产业,并跳槽创业,研发旅游纪念品,自主开发成功魔术道具礼品盒和中华姓氏文化扇两个旅游纪念品。
  2013年以来,于章亮将中国姓氏文化融入到绢布折扇中,一个姓氏一把扇子。目前,他开发的中华姓氏文化扇已经覆盖了274个常用姓氏。内容是百家姓专家依据史书资料记载,以诗词的形式编写的,介绍了姓氏的由来、祖籍、郡望、本姓氏历史名人及其丰功伟绩。
  于章亮在山东周村古商城、宁波石浦渔港古城和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建立了3家直营店,卖出文化扇15万把,并在湖南张家界、山西乔家大院等40余个著名旅游景点开办了专营店。“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一种追根溯源的愿望和需求,在景区玩得正开心时,发现有描述自己姓氏的扇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都会有很大共鸣。所以,很多游客一买就是好几把,或带给家人或馈赠朋友。”于章亮说。
  “除了姓氏文化扇,我还制作了吴桥杂技大世界的纪念文化扇,另外,我还研发了魔术礼品盒,为的是让游客在看完吴桥杂技演出以后,带走一些真正属于我们杂技之乡特色的纪念品。”于章亮透露,下一步,他计划开拓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市场,让吴桥小扇子走出国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吴桥杂技
河北省吴桥县一向有“杂技之乡”的称誉。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吴桥的杂技艺术有很久远的历史,在这个县发现的距今1400多年的一座古墓壁画中,就有描绘马术、倒立、蝎子爬、肚顶等杂技的画面。现在,在吴桥县境内,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街头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当作演练杂技的道具。有些杂技世家,从一两岁起就训练小孩子的杂技功底。现在,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多年来,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吴桥杂技
河北省吴桥县一向有“杂技之乡”的称誉。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吴桥的杂技艺术有很久远的历史,在这个县发现的距今1400多年的一座古墓壁画中,就有描绘马术、倒立、蝎子爬、肚顶等杂技的画面。现在,在吴桥县境内,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街头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当作演练杂技的道具。有些杂技世家,从一两岁起就训练小孩子的杂技功底。现在,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多年来,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 闽文化—杂技—霍童线狮
霍童线狮,至今保留在闽东历史文化古镇——宁德霍童镇。有关它的历史,当地流传是为了纪念先祖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感恩其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的功德,特举办“二月二”灯会纪念活动。线狮表演就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一。当地人称为“打狮”,又称抽狮,它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堪称中华绝活。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到灯光效果都通过绳子由人工操作。特别是绳索的穿结,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线狮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灯光,在夜里闪闪发光,犹如点点繁星。最后,开始打扮舞台。同时试一试控制绳索的长短,检验滑轮与狮子。绳子之间的衔接,整个准备过程就需要1个小时。除了对绳子有特殊的要求以外,线狮的制作工艺也很讲究,整个狮子最重可达30到40公斤,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蔑为框架,里面填充着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用特殊...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杂技
杂技是一门无语言的技巧性艺术。杂技表演是人的智慧、力量的艺术体现。杂技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传它是由两人至数人头戴牛角,互相抵牛的一种竞技角力游戏逐浙发展起来的。大约在秦汉时期,杂技已成为“百戏”中的主要内容,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炼、更新、创造、发展,而今的杂技正是在承袭中国杂技的基本要素,以吸收姐妹艺术之精华,融体操、健美、音乐、舞蹈、声、光、景等于一体的一门技巧性的艺术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欢迎。丰富多彩的节目,悠久的传统,构成了中国杂技独树一帜、绚丽多彩而古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卓立于世界杂技艺术之林,弥足自豪。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是中国杂技的第一个特点。中国杂技自古重视顶功。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没有坚实的武功,那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还要从容自如,翻着筋斗变水变火...
· 闽文化—杂技—宋江阵
闽南民间传统武术表演,以晋江、泉州、南安、同安等地流行最广。宋江阵最早出现于明末请清,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武术爱好者扮成梁山泊好汉,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阵式和武术套路,当地俗称“套宋江”。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均可,多在24人以上,甚至百余人,以108为大忌,据说因不满梁山好汉被招安的结局。表演设在广场,搭一布城或彩楼为城门。开始时,金鼓齐鸣,一对旗手执丈二大旗领阵,分两路出城门,叫“黄蜂出巢”。经“交阵”变“内外环”、“面线拗”(迭圈)、“穿针”、“环螺圈”、“长蛇”等队形战阵之后,开始表演“单打”、“双打”、“群打”等武术套路,主要有盾套锤、伞套刀、枪套剑、刀对铁耙、扁担对锚头、空手对打等,有时还兼演弄狮,最后表演打八仙,以凯旋入城收场。服装有的仿水浒人物,假戏装打扮,有的一律对襟汉装、腰带、草鞋。60年代后,大部分宋江队改穿运动服。清及民国期间,宋江阵广泛流行,有的村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