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姓氏“和姓”发源地在河南省西平
古老的姓氏“和姓”发源地在河南省西平,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姓仅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4%,虽然未能进入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姓仅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4%,虽然未能进入前100个大姓,但这个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着久远辉煌的历史。特别是远古至隋唐以前,在今驻马店一带,和氏子孙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人才辈出,形成了有名的汝南郡和姓望族,故汝南郡成为和姓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地望之一,为后世海内外和氏子孙追慕、景仰。对汝南郡和姓形成的历史渊源、族群聚居地以及和姓地望堂号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厘清,对天中姓氏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和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汝南郡和姓出自黄帝后裔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
和氏族群最早在汝南郡西陵即现在的西平县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西平是汝南郡和姓的主要聚居地。和姓族群在历史上人才辈出,成为有名的汝南郡和姓望族。
和姓的源出
和姓的源出历史记载的有三说:一说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二说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三说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
据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汝南郡和姓的先祖出自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
考据汝南郡和姓的先祖,当出自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祝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著名氏族领袖之一,名重黎,黄帝后裔高阳氏的玄孙,又称祝诵、祝和。《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载:祝融,神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为祝融,其后人羲和便是和姓最久远原始的祖先。可见和氏从祖根上源自黄帝一脉。传说中的羲和家族,为中国古代掌管天文的传奇世家。
关于和字的本意,《说文解字》曰“从口,禾声”,从字型结构上看就与古代农业经济和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并演化成一种与农业生产相关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变化对农耕生产非常重要,因此“和”这一官职地位很高。羲和家族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4人,曾被尧帝派往东、南、西、北四方,观测天象,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具体时间,从而安排历法,预测农耕节气。
历代羲和被委以重任,负责观察天文,预言天象祸福。其后,羲和成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王朝的国家级天文官。无论是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证明,还是大量神话传说都印证,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发源并成熟于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中原腹地。远古时期地处伏牛山余脉的黄淮平原的汝南是黄淮流域的一颗明珠,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经济十分发达,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因此也是重黎、羲和及其后裔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区域。
和氏后裔在黄淮平原一带的汝南聚族而居,并从事农业耕作与气候管理,在长1000多年的时间中繁衍发展成为当地的和姓望族。
汝南郡是和姓祖根的始发源地
汝南郡不但是和姓的“郡望”地所在,还是和姓祖根的始发源地,或者说应该是和姓祖根的次发源地。故《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有“源自唐尧,望出汝南”的联语。和姓起源之二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卞氏和姓,不但在时间上较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晚出,子孙繁衍较少,而且由长江流域进入黄淮水系的汝南一带,在地域区间上可能性也会较小。
而起源于后魏的鲜卑族和姓时间更为晚些,根本不可能与汝南和姓有渊源关系。故张连合先生在其主编的《柏国姓氏寻根》一书中认为和姓源自羲和之后当是较为符合实际的。
和姓著名人物
和姓著名人物中的和洽、和峤、和洪均为汝南人氏。《晋书》载:“和峤字长舆,汝南西平人也。祖洽,魏尚书令。”《隋书》载:“和洪,汝南人也。”
在这些文献中,不但明确记载3人为汝南郡人,同时和洽、和峤的籍贯还明确记载为西平,而且《三国志·魏志》对和洽的记载又有“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石”的记述。这一记述可充分说明西陵就是和姓的族群聚居地和旺族的发源地。
和洽是三国魏时较为著名的政治家,曾被曹操官拜丞相掾属、侍中;被曹丕拜为光禄勋,转官太常,被封为安成亭侯等,以为官清贫、俭约而彪炳史册。这些文献明确记载和洽为西平人同时被封为西陵乡侯,是和峤的祖父。和峤袭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
另据史载,和洽之子和峤之父和逌亦曾任魏国吏部尚书,娶妻夏侯氏,是曹操族孙,曾任魏明帝时散骑侍郎、武卫将军等要职,与贵族联姻后地位显赫。可见和氏一家三代显贵,是三国魏晋时代的汝南郡西陵一带的名门望族。
和姓家族在西平繁衍生息并发展
作为和姓族群及远祖的聚居地,和洽被封为西陵乡侯的西陵的具体位置在汝南郡的哪个地方呢?这首先从汝南郡所辖的西平县的来历说起。《汉书·地理志》载:“汝南郡领县三十七,而西平居其一。”郦道元《水经注》载:“西平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这就明确说明,西平县最初的县名不叫西平而叫西陵。这从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王杖十简”中的记载可以得到证明。
虽然近有学者对西平地名是因“西陵平夷,故为西平”而来,或在西汉时期西平和西陵同时作为一个县而存在,甚至是仅作为西平县治下的“西陵乡”“西陵亭”而存在颇有争议,但西陵作为一古代地名,存在于西平县则是不争的事实。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距西平县城25余公里的师灵镇与吕店乡之间的师灵岗董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人类文化遗址。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遗址进行了调查,从地面就采集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东周文化以及汉代不同时代的文化遗物186件(块),认定“董桥遗址中的仰韶早期文化,当与炎黄时代西陵氏嫘姓古国有关”,就是古代的西陵国所在地。
2006年6月,董桥新文化遗址被河南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充分证明,古西陵就在以今天的西平县城西的董桥遗址为中心的地域。从远古到中古的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和姓家族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并发展成为汝南郡的名门望族。
民国二十一年的《西平县志》对和氏家族墓地的记载,也充分说明汝南和氏族群正是在西陵一带一门三代入相封侯,走向其家族门楣的辉煌。所以,《和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在说到和氏家族时,便直接有了“汝西有栋梁”的赞语。
直到周、隋两朝,和洪依然以武功显而累迁车骑大将军,领冀州。和姓家族人才辈出,成为彪炳史册的汝南郡和氏望族。
唐代中后期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社会政治动荡,使中原人口生灵涂炭,和姓后裔或易姓或迁徙他乡,和氏人口渐渐减少。
和姓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关于和姓的郡望堂号,现有资料看到的和姓郡望有汝南郡、代郡、西陵郡三说,堂号有汝南堂、西陵堂等。其郡望中的代郡和姓起源于后魏,系由他姓改为姓而来,本与汝南和姓不同于一个族源自不必说,而其中的西陵郡被指为现位于长江的西陵峡口的古西陵似有可探讨之处。
主要原因一是此西陵自古名为夷陵,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便名为夷陵。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直至三国时(公元222年),才改夷陵为西陵郡,同时也称宜都郡。其中置郡时间不足60年,到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便又改置为夷陵县。其后在将近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中,又先后以夷陵、彝陵、宜昌等多个行政区划的名称出现,始终不再使用西陵命名行政地域,直至公元1986年才被公布为西陵区。故这一地域作为和姓的地望的话,也只有用夷陵郡最为符合实际,不该把西陵郡作为和姓的地望来对待。
二是某地一名门望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个族群只有世居某地且人物显贵才能为当地人所仰望。在短短的时间里和姓家族便在此西陵形成望族,并使此西陵成为和姓的地望。
三是汝南西陵在远古本来就因系西陵国的所在地,并产生黄帝正妃嫘祖而闻名,故和氏后人在记述和姓地望时,或者为提高和姓的声望,或者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资料的缺佚散失,将显贵于汝南西陵的和姓地望述为西陵郡也殊有可能。如果以上理由成立且曾经作为事实存在,作为产生过和洽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西陵和姓显贵家族,其“西陵堂”的和姓堂号也就非汝南西陵莫属了。
综上所述,汝南郡和姓是出自黄帝后裔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汝南郡是和氏祖根的发源地,和氏族群最早在汝南郡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现在的西平即古西陵所在地,是汝南和姓的主要聚居地,和姓族群人才辈出,这才形成了有名的汝南郡和姓望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姓氏古老源流繁杂:和
和姓是我国的稀有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97位,在全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93位,人口约19.6万,国人口总数的0.01%左右。和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源流较为繁杂。其主要渊源如下:源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位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源自军制官吏“和令”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
· 姓氏古老源流繁杂:和
和姓是我国的稀有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97位,在全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93位,人口约19.6万,国人口总数的0.01%左右。和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源流较为繁杂。其主要渊源如下:源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位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源自军制官吏“和令”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
· 活跃在山东的古老姓氏先祖为后羿之徒
páng逄姓氏分布:山东境内,安丘、莱阳、龙口、莱西、诸城、潍坊、青岛、济南等地有逄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上海、江西、黑龙江、辽宁等地有逄姓人分布。同姓名人:逄同(生卒年待考):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越王勾践为奴十年,归国后切心想报亡国之仇,在采用了逄同的计策后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最后灭亡了吴国。逄滑(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量珍贵文物上刻有“逄”字1957年文物普查时,人们曾在济阳县曲堤镇姜集管区刘台村西发现了一座面积20000多平方米的古墓。1979年、1982年和198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墓地中的六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器物,如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骨器等,其中尤以6号墓出土器物为最丰富,组合为6鼎5簋,符合诸侯墓级别。工作者发现这些出土的器物上大多带有“逄”字。“逄”指出现在商代的一个古国逄国,统辖今山东青州、寿光、临朐等地,商代末年,逄国被奄国(国都在今山东曲阜)灭掉...
· 籍姓:源自春秋的古老姓氏
籍姓:源自春秋的古老姓氏中国菏泽网消息近日,记者在巨野县北城医院采访时,结识了一位叫籍河的工作人员。“初次见面的朋友大多对我的姓氏来历很感兴趣。”籍河呵呵一笑说,“为此,我专门向老家的人咨询过,也经常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籍河向记者介绍,他的老家在巨野县龙卣虮虾4澹整个村子姓籍的一共30余人。据老辈人讲,他们是从鄄城县旧城镇一个叫尖囟训牡胤角ǖ骄抟跋亓卣虮虾4宓模由于家谱丢失,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间迁来的。目前菏泽籍姓人不到1000人,鄄城县、单县也有籍姓人。籍姓起源籍河在网上查阅得知,籍氏得姓,是由于其始祖是春秋时代晋大夫伯d(晋襄公的孙子),司晋之典籍,以官为氏,籍亦作藉。籍氏家族,当时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地位较高,不过,到了“三家分晋”,揭开战国之幕时,这个家族部分人远离山西老家,迁到当时的宋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商丘县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带地方,继续繁衍,最后在河北省的永平县(古为...
· 古老的姓氏芈
芈――一个古老的姓氏芈姓源于轩辕氏,出自上古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属于以图腾崇拜为姓。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姓氏渊源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按上所说,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吴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称之子,称系颛顼(高阳)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至夏王朝时期为重要成员或盟国。后商国人兴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