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解密:邹氏历史上的两次大迁徙

2016-08-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82
转发:0
评论:0
族谱解密:邹氏历史上的两次大迁徙,      邹氏祖先早在春秋时的邹邑开发故土,兴家创业,经几代人艰苦努力,用辛勤

      族谱解密:邹氏历史上的两次大迁徙

     邹氏祖先早在春秋时的邹邑开发故土,兴家创业,经几代人艰苦努力,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向宋国周边开始经济文化交流,甚至走出本土,由北向南,迁回往返,寻觅自己的位置,施展才能,谱写了家族发展蓝图和播迁的辉煌历史。

1、第一次大播迁

      邹氏播迁始于战国中期。据有关史籍记载,战国时齐国君田齐,即齐威王在位期间(前356-320)招揽学者,任其讲学议论。如邹氏十世祖邹忌,宋国邹邑人,公元前336年任相国,遂迁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定居。越八世阳公长子琐公、次子慎、三子植迁临川(今山东寿光县)。后琐公子仲俊公封东鲁侯,迁兖州府莱州(信山东掖县)、慎公第六代孙拱迁苏州,抵迁粤东。植公子规公第六代孙亨迁凤城(今辽宁丹东市西部),亭迁岳阳(今湖南岳阳市)亮迁涿州(今河北涿县,)豪迁彭泽(今江西彭泽县长江南岸)。第十五代孙湛公徙居南阳(信河南南阳市),其子萃迁湖南。最早南迁者是仲俊公三世孙(琐公四世孙)光启,于西汉武帝后无二年(前87)南下赴江右(今江西)任抚州刺史(监察官,官阶低于郡守),在任五年卒于衙署。其后代落籍江西,辗转多处。如传至仲俊公九世孙文信,绰之长子,官任临州学正,再任南昌教职,讲学南境(丰城),遂家焉。其长子坚迁居丰城虔里。至二十世珣公,又于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由江西丰城虔里徙居新吴(信奉新)  山。

2、第二次大播迁

      这次播迁最早始于北宋,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岳飞抗金多次亲临黄州,见该地附近地广人稀,遂从江西移民到湖北黄州(《古城黄州》227页)。元末明初,江西松桓公后裔,有的因任职,有的因兵役逃乱,更多的是明初商贾和移民,他们与其他氏族选民一道向住地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甚至几百里的异境他乡落籍。

      避难徙居   北宋末年,金兵大兴攻宋。清康元年(1126)金人之乱,北宋灭亡。建炎元年(1127),宁微宗、钦宗二帝北狩为庶人。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仓皇徙都临安(今杭州市)建立南宋政权。当宋金转战,宋室南渡之际,举国上下一片混乱,群盗蜂起,民群流徙,择地而居。据邹谱记载,当时有江西奉新珏后裔移居他乡。如珏公十一世孙公烈与弟公杰迁湖北江夏将台驿;南宁乾道5年(1169)前后,秀湘公迁黄冈黄汉湖;秀能迁罗田县多云镇;秀润、秀泽迁圻水(今浠水县)杨历湖;克谨迁湖南常德府龙阳县小江镇等。

移民徙居    在迁徙中,移民徙居者多。明初后,江西邹氏和其他氏族先民向省内外各州县延伸,到湖北州县走向者尤多。从当时历史和社会情况看,我国唐宋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后来在元代统治下,农业受到严重破坏,大片农田成了牧场,大批劳动力变成了驱丁和奴隶。特别是到元代末期,由于连年灾荒,赋役苛重,以及红巾军的长期却掠与破坏,在广大地区内,农业呈现一片荒凉凋撇景象。据洪武初年记载:“时兵革连年,道路榛塞,人烟断绝”。过去“耕桑之了,变成草莽”。湖广大多数地区,地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之地多。荆州、黄州等地,经元末兵   之后,几乎是一片废墟,多是空旷无人之地。在这种普遍又严重的情况下,明朝廷实行屯田,即迁徙农民,将“狭乡”无地之家迁往“宽乡”从事屯税。还可以使上田“水为己业”、“永不起科”,免除徭役三年等。在明王朝诏令下,约从明初洪武到成化年间,即公元1390年至1466年前后,江西外出人口多,其中大部分去了湖广,少数到了河南、陕西。据记载,嘉靖时“江西土瘠民贫,无奇产,民皆仰食糊口四方”。万历年间“江右之徙楚也,十人而八”。

族谱解密:邹氏历史上的两次大迁徙

    商贾迁徙    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粮食和原料,而且也为农民抽出时间来从事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起初这种经营大多行之于家隙。后来“仰帝郡,或弃家远服贾矣”。所记载,当年江西出外人口中,大都去了湖广。奉新县“务农耕桑,民多商贾”,丰城县“民勤耕稼,而更多务商贾”。

从上述可知,当年从江西来湖北的不仅有屯男的农民,还有众多的商贾,也不仅是来自一地一姓,而是包括邹氏在内的来自各地诸多的先民。因此,在明代,将民众徙居湖北州县人烟稀少,空旷地区屯田,或商贾外迁,是明王朝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湖北邹谱记载,当年先后徙居湖北的祖先有近百户,主要系松垣公与天经、天纬公后裔。他们主要分散在黄州、汉阳、襄阳、荆州等州府人烟稀少的空旷地区,远离祖籍,繁衍生息,历经风风雨雨,兴家创业,使邹氏逐渐繁衍昌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仝氏两次大迁徙
十二世纪女真族夹谷氏由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今长白山、黑龙江流域)随金朝进入中原,汉化后改汉姓仝,这是仝氏第一次大迁徙。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朱元璋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天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50余年的移民出现了。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争夺政权,从北京进取南京,四年的“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永乐年代,大移民达到了高潮。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人丁兴盛,大移民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派发到中原各地。据统计,中国当时六分之一的人口卷入了大移民。现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保存的“移民登记表”及“古槐后裔姓氏表”均可查到当年移民的资料。在这种大移民的浪潮中,作为夹谷氏后裔的仝氏也大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口进行了第二次大迁徙,...
· 佘氏的五次大迁徙
· 佘氏五次大迁徙
佘氏五次大迁徙佘氏由雁门迁往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历时1700多年。迁徙的大方向是由雁门迁向全国,由北方迁向南方,由海内迁向海外。具体说来,佘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徙。第一次大迁徙,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晋南北朝,始于265年,终于589年,历时三百多年。这三百多年间,中国基本上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特别是公元4世纪到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封建割剧严重,战争连年不断,百姓若不堪言。由此引发了全国人口的大迁徙。这个时期内,雁门佘氏有多支迁往全国各地。(1)大约在公元4世纪,昭元公传第4世,“安公迁河南”。(2)大约在公元4世纪,昭元公传第4世,“宏公迁河州”。河州即今甘肃临夏。(3)大约在公元4世纪,昭公传第4世,宁公居山东考取进士。(4)大约在公元5世纪,昭公传第8世,“仁公迁江西”。(5)大约在公元5世纪,昭公传第11世,“活公迁处州”。处州即今浙江丽水。以上五支,都是佘氏早期从雁门迁入的...
· 历史上十次大的移民与姓氏迁徙
一、西周时期的分封移民。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灭商。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武王大规模分封诸侯。这些被分封的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后来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之分布到各地。许多地名成了国名,又被封君及其后裔采用为姓。二、秦朝的强制移民。秦灭巴蜀,将山东(肴山、函谷关以东)万户被俘臣民入蜀垦殖。史称“山东迁虏”。又将六国贵族大姓、天下富豪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就近监控。三、西汉时期的移民。刘邦统一天下后,也迁原六国贵族大姓富豪于关中地区。又多次迁徙六国之民开边戍守,移民总数达72.5万余口。从而使一些姓氏的发祥地和郡望不太一致。四、东汉末至南北朝期间北方各族的迁移。这个时期的三百年,大批非汉族人口从北方、西北和中亚各地迁入内地,和汉族融为一个整体,实际上汉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汉族了。如北魏孝文帝就下令改拓拔氏为元氏,一些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为了生存的需要也不得不该用汉姓。五、西晋永嘉之乱后...
· 邹氏迁徙传播
迁徙传播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