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记录: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九泥村

2016-08-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58
转发:0
评论:0
族谱记录: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九泥村,   九泥村属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肖家村镇。全村400多户,1500多人,族姓邓
      九泥村属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肖家村镇。全村400多户,1500多人,族姓邓。据族谱记载,九泥村始祖为明代名将邓志良之四子邓景能。明初,湘南匪患猖獗,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邓志良率千余人南下征剿。洪武己已年(1389年)出征,历时十余载平定匪患。志良公诰封为荣禄大夫,镇守湘南。湘南地域辽阔,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志良公便派四子分别驻守四地,良公居中统一指挥。长子景文驻守黄洞(今常宁境内);次子景通驻守辛乐、麻江(今零陵境内);三子景善驻守鲁塘(今宁远境内);四子景能驻守九泥坝(今祁阳县九泥村)。由此可见,九泥村始祖为景能公,建村已经600多年历史。
族谱网——族谱记录: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九泥村
     九泥村现存明清古建筑60余栋,大小房屋300余间。整个院落浑然一体,户户相连。为一正三横结构,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院落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占地40余亩,有正堂屋6间,横堂屋12间,8个游庭。
族谱网——族谱记录: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九泥村     
邓氏宗祠   
     居族谱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毁于火患,后于嘉庆葵未年(1788年)重建,至今已200多年,祠堂中古戏台保存完好。后经过几次改建,成现在布局。祠堂曾改为村小,因生源逐渐减少,村小停办,学童皆去中心校上学。
      九泥村古民居为典型的湘南院落式结构,院内建筑包括槽门、门屋、正厅、堂屋、游庭、游亭、花厅、绣楼、后房、厢房、杂屋等。正厅为招待客人,家族聚会,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与天井相连,通风采光良好。游庭、游亭位于每座横屋的中轴线,既是连接正堂、各个厢房,天井等功能设施的通道,又是供族人休闲聊天,小孩玩耍的公共空间。同时,各个房间相对独立,保持了每个小家庭的私密性。整个院落浑然一体,相互通连,雨天不用打伞就可以进入任何一个空间和房间。这样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大家族合和共融,和而不同的生活居住理念。
      大院的建筑既有湘南建筑的特点,又独具祁阳古民居的特色。外墙和内墙均为青砖清水绵墙,建筑工艺十分考究,飞檐翘壁,风火墙高耸。院内为木柱与木板、木梁架结构,室内为青砖地面,院坪为块石铺垫,条石台阶,院内天井宽阔,通风通气,采光良好,天井都设有暗沟排水。
族谱网——族谱记录: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九泥村
      走廊,拱门,游庭是祁阳古民居院落的显著特点,这些是其他湘南古民居所没有的。
村民及乡居生活   
    拉板车的老人叫邓承再(音),81岁,板车在通过一个狭窄走廊时卡住了,我赶忙放下相机帮他脱了困,老人非常感激。
     这位老人叫邓茂云,是我进村遇上的第一位村民,他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读书不多(高小毕业),但自学成才。邓氏第五次修族谱就是他与另外三位村民主持,共同修订的。他还是村里的书法高手,身后的对联也是他的作品,他和另一位大嫂打开邓氏宗祠的大门让我进去参观,我也是从他那里读到了邓氏宗谱。在此,谨表谢意!
      已经放暑假了,但村里的孩子不多见。下面两张是在隔壁周家院子拍到的。
      偌大的古院落中只有几户人居住,绝大多数村民都在外围建了新房,搬离了老屋。古院落里冷冷清清,只有那些家什用具还在诉说这昨日的故事。
      这是舂米的器具,当地人叫舂磨,学名叫“砻”。是稻谷去壳的用具。这东西制作工艺很复杂,是用粘泥、石灰、糯米混合冲压成型,装上竹条作为摩擦面。工作时用牛力拉动上面的磨盘,稻谷经过碾磨,稻米与谷壳分离,但此时的米是糙米,还不能直接食用,需要再经过精细碾磨去皮成为精米,才能煮饭食用。这种舂磨一般一个村子只有一个,大村才有几个,上个世纪70年代就逐渐被机器取代了,我拍古村多年,一直没有发现。没想到,竟然在九泥村发现了两个。
       狗一直是困扰许多古村爱好者的因素之一,许多人因为怕狗而放弃走村窜户的爱好。但对于我,狗不是问题。我喜欢狗,自己家养了狗,对狗的习性非常了解。这位村民很奇怪,今天狗怎么看见生人轻轻哼了几声就算了。
       这位老太太姓郑,81岁,仍然居住在老宅中,我经过她家时,她非常热情邀请我到她家座,倒茶招待我,唠家常。老人告诉我,她先夫叫邓承秋(音),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96年过世。老人有四个儿子,儿子们都在村外建了新房,儿子媳妇都很孝顺,接她去新房居住,但她不愿意离开老宅。
老人的卧房收拾得很整洁。
族谱网——族谱记录: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九泥村
   建筑雕饰   
      大院建筑装饰十分丰富,各种雕刻、彩绘、泥塑和嵌图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工艺精湛,雕刻细腻,既反映了我国明清时期农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面貌,又具有鲜明的湘南地方特色,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是解读我国传统文化的良好素材。
     九泥村地处阳明山北麓,三面环山,一面有良田万倾,有多条溪水流过,自然环境优美,风水极佳,是理想的农耕生活居住之地。邓氏家族在此历经600多年的繁衍生息,发展成为名门旺族,族人文韬武略,名人荟萃。民国以前有进士,举人,大学士,翰林等;1949年以后也有出过多名博士,教授,研究生,大学生等。邓氏一脉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九泥村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笔者与九泥村邓氏虽不同族,但同属邓氏大家族,深以为傲,谨发此文以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乡村教师续写族谱记录600年乡愁
现年43岁的李学宾是肥乡县郭家堡村人,由于自小酷爱历史,上大学报考了历史教育专业,毕业后回乡任教,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2006年,村里重修李氏宗祠,因年代久远,历经战乱、饥荒、文革等动荡时期,原有资料缺失较多,旧族谱又记载模糊,致使有的族人世系混乱、排不清辈分。为了更正这些错误,身为二十世孙的李学宾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要续修族谱,为族人唤回共同的回忆。”萌生了这个想法,李学宾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搜集相关信息。2008年2月14日,凭着族中年长者口口相传的“族人住在上蔡县东大街,曾出过一个知府叫李景梅。”的信息,他和同村李清河一起踏上远赴河南上蔡县寻找李氏分支的道路。由于线索不明确,到达后不知从何入手。无奈,只好挨家挨户敲门询问,直到深夜才找个住的地方。第二天,他们又来到该县地方志办公室寻求帮助,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几经辗转终于找到李景梅的后人李启勋,虽然没有找到相关文字记载,但根据李启勋...
· 殷姓在这个村已有600多年历史了......
长山头,位于东莞市清溪镇,全村有1300多人,村民为殷姓。殷姓是中华民族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它是怎么来的?长山头殷姓又源于何处......?得姓氏祖:殷契殷契是商部族始祖,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其裔孙成汤建立商朝。后传至盘庚时,又迁到殷(在今河南安阳),故名殷商,契被后人称为殷契,并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此后,殷姓逐步播迁到全国各地,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殷姓迁东莞:南宋末年殷彦卓(1190—1287),号陶庵,南京镇江府丹阳县润水乡人,南宋进士、忠宪大夫,原任惠州府通判,后弃官归隐罗浮山。陶庵公生五子,长子永昌还居丹阳,次子永康迁居东莞茶山,三子永安居博罗大篷,四子永福迁居东莞常平白石岗,五子永宁迁居博罗银光。陶庵公被尊为东莞殷氏太始祖。殷氏族谱长山头殷姓:明初从白石岗迁来明朝洪武时期,约1378年间,四世祖士荣从常平白石岗迁清溪,择居在石马河畔、打磨岭下...
·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程”姓古村,是谁的后代呢?
村落,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保留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每个人的家园故土和精神归宿。每一个姓氏,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荣光,在广东省云浮市的腰古镇,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民都姓村,全是著名理学宗师程颢后裔。村里的程村长介绍,水东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16年的历史,村内完整的保存着大量暗含理学思想的明清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据相关的资料介绍,村里共有各类古建筑588座,其中明朝的有167间(包括明徽庙1间、明朝所建的祠堂3座、明朝修建的民居163间)、清朝的有421间(包括6座祠堂,其它则是民居)。588座古建筑物中,现存最具特色的当属明清年间建成的九座程氏祖祠,其中又以村口的程氏大宗祠最具代表,这座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水东村乃至云浮市最大的祖祠,占地1200平方米。整个宗祠为二进结构,高梁大柱,恢弘气势,石柱梁撑均有精雕细琢的...
· 老庄师村:师姓家人在此居住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老庄师村从尉氏县岗李乡往东北方向走大约7公里,商登高速南3公里处,有一个普通的村庄叫老庄师村。村子居于沙岗上沿,有岗东、岗西两个村。要说这个村名,外乡人会觉得拗口,其实说透了,也容易理解。它的得名,缘于一个姓氏:师。在百家姓中,师姓并不是一个大姓,这个村子的师姓从何说起?清朝光绪三年,此地曾留下一块石碑,碑文上说:“我师氏,始祖公让,晋子野之裔也。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洧北韩佐,迄今五百有余岁也。”意思是,这一支姓师的人,始祖公叫师让,属于晋地一带师姓的后裔,明朝初年(查找准确的记载,是明洪武四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到了河南省洧川县(今洧川镇)北面的一个镇子韩佐。这样算来,师姓人家迁到此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韩佐,上世纪上半叶曾经是一个集镇,名噪一方,与新中国成立后撤县成镇的洧川镇齐名。现在的韩佐村虽然只是岗李乡的一个行政村,但周边群众还习惯称之为韩佐街,让人很容易想象着它曾经的繁华...
· 高安南山褚家——有着650多年建村历史的老村
翻阅高安地名典籍,笔者发现,有史以来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村庄的姓氏不是很多,且大都是一些人口不多的小姓。像那种建村历史久,繁衍人口多,几百年来才一个村的大姓就更少。比如位于高安市锦河南岸、距离市区14公里、隶属黄沙岗镇南山村委会管辖的褚姓村,就是一个特例。要知道,南山褚家可是一个有着650多年建村历史的老村,一个至今上谱人数多达2350多人的大村、一个总人口在全市排名中位的大姓。一般来说,凡是建村历史悠久的大姓,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两个分支须跨地区跨流域的到他处另寻立足之地,从而解决老址地隘人稠之窘况。像高安十大姓氏中的刘、陈、黄、胡四姓,哪个不是分支散叶,族内村庄多达200个以上,遍布高安锦河南北!即便是一些人数不多的小姓,为了弥补自家缺少土地的困境,也难免要分出家庭成员到异地开基,他乡立村。如1985年时总人口不过535人,全县排名第108位的习姓,其家族村也有筠阳街道的东门和黄沙岗镇的挂榜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