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画水镇华阳村的孝子祠
在浙江省金华东阳市的画水镇华阳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孝子祠,它静静地坐落在八华山之阳的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孝道精神。这座祠堂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传奇故事的见证,是东阳孝文化的象征。
华阳村,因地处八华山之阳而得名,这里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在西晋年间,东阳出了一位大孝子许孜,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后人。许孜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师事会稽太守孔冲。当听说老师客死他乡时,他不辞辛劳,奔赴江西,将老师的灵柩运回会稽安葬,并依照古礼守制三年。父母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身形消瘦,婉言谢绝了他人的帮助,亲自为父母营造墓地,守墓奉亡长达二十年之久。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连鸟兽都不愿在其屋梁上争斗,相交而栖,不相搏噬。元康年间(291-299),郡守举荐许孜为孝廉,但他婉拒了这一荣誉,选择以平民的身份终其一生,享年八十余岁。因其卓越的孝行,他的居住地也被命名为孝顺里。
北宋政和二年(1112),东阳县令张述在县城西南建立了孝子祠,用以祭祀许孜和东阳的另一位孝子斯敦。这座祠堂的建立,不仅是对许孜和斯敦孝行的褒奖,更是对东阳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五代时,许孜的后裔从钱塘回迁东阳县城,派分出南许、西许、紫金里许氏等支系,散居在六石、华阳、一都许等村落。其中,在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迁居画水梅蚬(今华阳)的仰高许氏,曾在元代延祐年间创办了八华书院,聘请了著名大儒许谦担任主讲。这一时期的八华书院,成为了东阳文化教育的中心,而孝子祠则成为了东阳孝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东阳城内的孝子祠因年久失修,地基也被他人抢占。曾捐资重建八华书院的许彦洪在抗争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在梅蚬村居的东面重建孝子祠。新建的孝子祠规模空前,有房六十间之多,并设有祀田以备祭祀之需。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孝子祠的重建,更是对东阳孝文化的再次弘扬。嘉靖年间,创建彭山书院的许一元特撰《梅岘孝祠祭祀仪节小引》,对孝子祠的神位次第排列作了专门叙述,进一步规范了孝子祠的祭祀仪式和程序。
清朝光绪戊子年、己丑年(1888、1889)两年间,梅岘许氏又在孝子祠正厅的两旁空地上兴建了昌后祠,用以祭祀家族内无嗣的先祖,从而形成了今天孝子祠的规制。这一时期的孝子祠,已经成为了东阳孝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无数东阳人对孝道的敬仰和传承。
2005年,地方热心人士筹资数万,对孝子祠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使这座古老的祠堂重新焕发光彩,孝道精神也得以重振。现存的孝子祠坐北朝南,门楼已改为现代式砖房,但正厅、后堂和两侧厢房仍保存着原貌。正厅三开间,明间采用抬梁式结构,五架梁,前双步后单步廊,额枋上悬挂着重新制作的“孝子祠”等匾额。这些匾额不仅是对许孜孝行的褒奖,更是对东阳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次间则是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边缝山墙采用了当地普及的砖仿木梁柱结构。明间饰有狮子牛腿,次间饰有海狮形牛腿,圆形石柱配以踬形柱础,方砖墁地,留有明代建筑遗风。这些精美的建筑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东阳人的建筑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对孝道的敬仰和传承。
石板天井将正厅与后堂隔开,不设穿堂。后堂同样三开间,明间为抬梁式五架梁结构,前双步后单步廊。次间也是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边缝山墙同样采用砖仿木梁柱结构。明间饰有狮子牛腿,次间饰有海狮形牛腿,抹角方形石柱配以覆斗状柱础,保存着清代建筑特色。这些建筑细节的变化,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东阳人的建筑技艺和审美追求,更体现了他们对孝道的持续传承和弘扬。
两侧厢房面阔三间,抬梁式构架饰有S形锁壳牛腿,抹角方形石柱立于三合土地面。从门楼至后堂,整座孝子祠逐渐升高,寓有“步步高”之意。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东阳人的建筑智慧,更寓意着孝道精神的不断升华和传承。
结合东阳的历史文化考察,自三国时期斯敦开启地方孝文化先河后,东阳便被誉为“孝子之乡”。各地相继建有孝子祠、孝子亭、孝子坊、孝子桥等建筑,以纪念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孝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许多孝子建筑已经消失或损毁,而华阳孝子祠则成为了东阳孝文化的硕果仅存之物。
它不仅是研究东阳建筑的物化载体,更是东阳孝文化的意义象征。这座古老的祠堂,见证了东阳人对孝道的敬仰和传承,也承载着无数东阳人对孝道的思考和感悟。2006年6月,华阳孝子祠被列为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东阳乃至浙江的文化瑰宝。它的存在,不仅是对东阳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彰显和颂扬。
该文根据楼天良《硕果仅存孝子祠》一文改编,特此鸣谢!
相关:李姓,王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