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记湖南省平江浯口古镇的江氏家族

2024-09-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2
转发:0
评论:0
祠堂在爷爷辈的人的记忆里并不陌生,而对于00后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祠堂里供奉着一个家族的灵魂,记载着家族的血脉。江浯口古镇的江氏家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族群。以下是对平江浯口古镇江氏的详细介绍:1、历史渊源迁居历史:江氏族人于元朝末年(1329年)为避战乱,由江廷秀、江德秀两人带领,自江西南城县迁居湖南省平江县西乡浯口古镇。这一地区位于浯溪和汨罗江的交汇处,水运条件发达,使得江氏族人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宗祠建设:清代康乾盛世期间,江氏族人在今浯口镇共同创建了江氏宗祠。这座宗祠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分三进亭子,拥有十二个天井,周边有围墙,宏伟壮观。它不仅是江氏族人的重要精神寄托,也是浯口古镇的重要古建筑之一。2、宗祠文化宗祠现状:江氏宗祠历经沧桑,特别是在日寇入侵时遭到严重破坏。但族人一致同心协力,多次修葺,宗祠至今依然保持原貌。2014年,江氏宗祠被列为岳阳市级文物...

  

  

  祠堂在爷爷辈的人的记忆里并不陌生,而对于00后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祠堂里供奉着一个家族的灵魂,记载着家族的血脉。

  

  江浯口古镇的江氏家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族群。以下是对平江浯口古镇江氏的详细介绍:

  

  1、历史渊源

  

  迁居历史:江氏族人于元朝末年(1329年)为避战乱,由江廷秀、江德秀两人带领,自江西南城县迁居湖南省平江县西乡浯口古镇。这一地区位于浯溪和汨罗江的交汇处,水运条件发达,使得江氏族人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宗祠建设:清代康乾盛世期间,江氏族人在今浯口镇共同创建了江氏宗祠。这座宗祠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分三进亭子,拥有十二个天井,周边有围墙,宏伟壮观。它不仅是江氏族人的重要精神寄托,也是浯口古镇的重要古建筑之一。

  

  2、宗祠文化

  

  宗祠现状:江氏宗祠历经沧桑,特别是在日寇入侵时遭到严重破坏。但族人一致同心协力,多次修葺,宗祠至今依然保持原貌。2014年,江氏宗祠被列为岳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祭祖活动:每逢清明节,江氏族人必厚备祭仪,在宗祠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祈求福庇安康。族中有其他大型活动、婚丧典礼之事,也常在祠堂中进行。这些传统活动增强了族人的凝聚力和血脉认同感。

  

  家规家训:江氏家族有家规十一则、家训十二则,族人视若准绳,共同遵守。其中,“忠、孝、节、廉”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于宗祠南北两墙,是江氏族人共同的准则,世世代代影响着江氏子孙。

  

  3、杰出人物

  

  江氏家族在迁居平江近七百年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包括:

  

  江渭清:江苏省委领导、

  

  江秀明:清代的云南巡抚。

  

  江沉香:协镇都统。

  

  江幕淹:民国时期湖南省行政官员。

  

  此外,还有如江储谟、江储烈、江储勋、江炳林、江立中等优秀才俊,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江氏家族增光添彩。

  

  4、现代传承

  

  修谱活动:江氏家族重视修谱工作,通过修谱联络族人情感,增加血脉认同感。自清朝1764年完成族谱一修以来,至今已进行到七修。

  

  公益事业:江氏后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如江亦元等人为家乡捐款上百万元,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们也将公益情怀传承给了下一代。

  

  平江浯口古镇的江氏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族群。他们通过宗祠文化、家规家训以及杰出人物的引领,不断传承和发扬着江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相关:李姓,王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南平江浯口晏氏谱牒八修成功
2011年10月5日,湖南平江浯口镇晏家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长寿晏氏、浏阳晏氏各派代表齐集晏家洞热烈庆祝浯口晏氏八修谱牒成功。浯口晏氏一脉系江西迁徙入住该地,至今已有614年历史,晏家洞因此得名。
· 平江毛氏宗祠记
《毛氏宗祠记》:汨水馨源,幕阜福地,水秀山灵,竹茂林修,松柏滴翠,兰桂馥郁。夏秋稻浪千重,晨昏书声朗朗。此则平江毛氏发祥之地毛源也。毛氏宗祠坐落其中。憾昔日庙宇,历时近三百载矣!风雨侵蚀,岁月唐砺,梁木渐朽,墙垣欲倾,仰祖德殷殷,怅失追思之所;先贤穆穆,慨陋缅怀之龛,重修已势在必行。时逢盛世,仰仗国恩,族人商议,重修宗祠,遂募捐筹资,献策谋划,传福访春,竭力倡导,继鸿、锡周、青勋各捐巨资十万。其慷慨解囊,竟相效力。比比皆是。历经寒暑两载耗资百万有余。有劳能工巧匠,现已圆满竣工。是宗祠也,与旧置迥异,不言富丽堂皇,而不匮巍峨庄严,何需愧耶!宗祠,祖先贤达归宿之庙,后裔瞻仰膜拜之地,寻根问祖之堂。族人常聚于斯,聆听祖训,感荷宗恩,同商同发展谋猷;共议图强大计,利益全族。同心同德,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则先祖英灵留芳千古。后代子孙阀阅无疆;人人有守有为,代代光前裕后,则不枉今日之盛举,欣然以记之。...
· 平江湛氏宗祠:湛姓文物保护与家族记忆
湖南省平江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家族情感的建筑——平江湛氏宗祠。这座宗祠不仅是湛氏家族血脉相连的象征,更是跨越数百年风雨、见证时代变迁的活化石。始祖迁徙与宗祠初建故事始于元末明初,那是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湛氏始祖福六公,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对家族未来的期许,自江西远迁而来,定居于平江。初来乍到,虽未及修建祠堂以祭先祖,但那份对故土的思念与对家族荣耀的追求,已深植于每位湛氏子孙的心中。直至乾隆盛世,湛氏家族迎来了文化的繁荣期。乾隆四十三年,启云公以卓越的才华中举,随后仕途亨通,先任知县,后升至知府。他深感家族之根、文化之源的重要性,遂萌生了修建宗祠以追源报本、光宗耀祖的念头。经朝廷特批,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族上下齐心协力,捐资共筑,湛氏宗祠终于拔地而起,成为当时平江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历经沧桑,不改其志岁月流转,宗祠也经历了多次修缮...
· 平江湛氏源流
郑樵《通志》载:上古年代,中华“百家姓”中的姓如赵、钱、孙、李等实质上只能叫做“氏”,而不能称作“姓”。姓的成因只有一种,即女生为姓,来源于母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古姓是不多的,而姒、姬、嬴、姜等。顾炎武说“言姓者本如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相传最初的古姓只有十二个。《国语》卷十二段注曰:“许书自女部姬、姜等十二字外,未有云姓者。”“氏”,《左传》隐公八年云“胙之土而命之氏”。可见氏以所居之地为名,无土则无氏,有土才有氏。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子称姓”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唐贞观八年,许其婚媾只有三百九十八姓。大禹是姒姓,其后分封诸侯国,用国为姓。上古夏朝有斟灌国,是大禹之后,其地分封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太康失国后,后羿代夏,相依斟灌、斟寻。及寒促杀羿,使浇用师,灭斟灌、斟寻,而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为仍牧正。浇使椒求少康,逃奔有...
·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艾穆
艾穆(1534-1600年),字和甫,号熙亭,平江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一生酷爱读书,重礼守道,敢于直言,“气节炳著朝野”,深得士大夫敬重和百姓爱戴。嘉靖二十七年(1558年)艾穆中举,任为京城阜平县(今属河北)教谕,主讲恒阳书院,学生有后任吏部尚书的-星等。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国子监①助教。同乡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后,欣赏其才德,拟提升他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协助处理政事。艾穆却以“自来国子官无两房转者,一旦自穆始,人将谓私吾乡人”为理由,予以拒绝。明神宗即位,艾穆升任刑部广西司主事。当时,判决犯人由朝廷分配名额,完不成名额者受罚,因此冤假错案甚多,艾穆对此常扼腕不平。他升任刑部员外郎后,和一位御史到陕西办案,他提出不可以处决数量办案,依照事实,只将应判死刑的两个人处斩了。御史怕交不了差,艾穆则道:“吾宁听差夺官,无宁滥杀人也。”艾穆因此被罚俸半年。万历五年(1577年),身为内阁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