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客家第一祠”福建省官田李氏大宗祠坍塌后续

2024-09-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0
转发:1
评论:0
在此前6月份,我们报道了“客家第一祠”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官田李氏大宗祠的坍塌事件。下面是事情的经过:致广大李氏宗亲的一封信谷位李氏宗亲:暴兩势倾盆,汛情牵人心。6月16日6时至17日6时,稔田镇遇持续性特大暴兩,24小时降雨量实破历史极值。6月17日凌展2点40分,李氏大宗祠东西两侧两列横屋坍塌,受损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座无重大损毁,无人员伤亡。灾情发生后,稔田镇和上杭县文体旅游局第一时间向市有关部门报告灾情。目前,市有关单位及专家等已赶赴现场指导灾后处理工作,初步判定坍塌的原因是夯士墙体被严重浸泡后,士质软化失去支撑力造成的。后续将按照文物修复相关要求,做好宗祠抢险和维修工作。我们深知名位李氏宗亲十分挂念祖祠受灾情况,宗祠管委会将全力做好灾后救护工作。此外,从今天起李氏大宗祠将皙停对外开放,希望各位宗亲谅解,谢谢!崇同爱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2024年6月18日时间过去了2个月半,...

  

  

  在此前6月份,我们报道了“客家第一祠”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官田李氏大宗祠的坍塌事件。下面是事情的经过:

  

  致广大李氏宗亲的一封信

  

  谷位李氏宗亲:

  

  暴兩势倾盆,汛情牵人心。6月16日6时至17日6时,稔田镇遇持续性特大暴兩,24小时降雨量实破历史极值。6月17日凌展2点40分,李氏大宗祠东西两侧两列横屋坍塌,受损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座无重大损毁,无人员伤亡。

  

  灾情发生后,稔田镇和上杭县文体旅游局第一时间向市有关部门报告灾情。目前,市有关单位及专家等已赶赴现场指导灾后处理工作,初步判定坍塌的原因是夯士墙体 被严重浸泡后,士质软化失去支撑力造成的。后续将按照文物修复相关要求,做好宗祠抢险和维修工作。

  

  我们深知名位李氏宗亲十分挂念祖祠受灾情况,宗祠管委会将全力做好灾后救护工作。此外,从今天起李氏大宗祠将皙停对外开放,希望各位宗亲谅解,谢谢!

  

  崇同爱

  

  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

  

  2024年6月18日

  

  时间过去了2个月半,很多人很关心李氏大祠堂的现在怎么样了。对于此类疑问,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修复,在6月19日就开始修复的前期工作,所以对于悬着心的朋友们来说,可以放下了。

  

  关于客家第一祠——李氏大宗祠的重建工作,以下是根据当前可获取的信息进行的详细阐述:


  “客家第一祠”福建省官田李氏大宗祠坍塌后续

  

  1、重建启动与前期工作

  

  启动时间:当地政府迅速行动,于6月19日就快速启动修复工作,相关工作人员正式进场开展前期工作。

  

  前期措施:

  

  现场封控:设置围挡,保障现场工作人员安全,防止进一步损害。

  

  清淤整理:调拨人员和资金进行现场清淤,对有价值的构件进行编码整理。

  

  专家勘查:组织文物专家到现场进行勘探、调研,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编制方案:根据勘查结果,编制抢险和维修方案,确保修复工作有序进行。


“客家第一祠”福建省官田李氏大宗祠坍塌后续

  

  2、重建方案与标准

  

  高标准修复: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等表示,李姓大宗祠的修缮工作将以最高标准、最快速度和最佳效果完成。

  

  修缮原则: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按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重点保护宗祠的文物价值和历史风貌。

  

  资金保障:除了政府拨款外,还通过“文物保险+服务”项目获得保险公司的预赔付资金,为修复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后续保护与预防

  

  加强巡查:组织人员定期对宗祠进行巡查,发现排水沟受堵等问题及时处置,防止类似灾害再次发生。

  

  智能预警:逐步推进远程监控与智能预警项目,提高宗祠的防灾减灾能力。

  

  文物保护模式创新:进一步推广“文物保险+服务”项目,探索政府、商业保险、第三方专业科技公司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模式。

  

  总结

    李姓大祠堂拥有188年的历史,是客家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上杭稔田是入闽六姓(李、游、黄、刘、邱、陈)始祖的发祥地,历史意义深厚,相关族人对其的感情非常的深,其重建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的修复方案和有效的保护措施,相信李氏大宗祠将能够重现其昔日的辉煌,继续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第一祠”福建官田李氏大宗祠因暴雨坍塌进展:资料全,已启动修复工作!
受特大暴雨影响,6月17日凌晨2点40分,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的官田李氏大宗祠两侧厢房坍塌,受损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主体没有重大损坏,无人员伤亡,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被埋,令人揪心!官田李氏大宗祠此前照片,图源:上杭县文体旅游局官田李氏大宗祠暴雨后坍塌,图源:上杭县文体旅游局灾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已赶赴现场指导灾后工作。工作人员称,李氏大宗祠去年刚修缮过,没想到这次暴雨突袭,出现坍塌,太可惜了!福建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授姚洪峰表示,因资料保存充分,宗祠可修复。针对坍塌,当地政府已启动修复工作,6月19日,有关人员已赶赴现场着手修复工作。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官田李氏大宗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
· 号称客家第一祠的福建李氏宗祠,它的百年历史你知道吗?
在福建上杭稔田,有座李氏宗祠被后人称为客家第一祠。客家第一祠到底是哪一座?坐落于上杭稔田的李氏大宗祠,又称作“惇叙堂”。该祠堂筹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由李梦兰倡议兴建,为纪念李氏入闽始祖(宋末)——李火德,于清道光十九年建成。祠堂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当时就已耗资2万银元,至今已历经180余年的风雨。大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石板,道光皇帝赐刻——“恩荣”,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大门两旁石柱外侧刻有对联“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祠堂中厅两边的墙壁上引有文天祥遗墨“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作为家训。为什么被称作客家第一祠?第一,大且繁。全祠总占地5600平米,有3个大厅和26间大小客厅,住房有104间。据说,要打开或关上整个宗祠的所有门窗,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也得花上整整六个小时。第二,海外客家影响力。李氏大宗祠,是包含东南亚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海内外最具影响...
· 探访“湘中第一古祠”——李氏宗祠
今天要带大家走近的,是有“湘中第一古祠”、“冷水江小故宫”之称的李氏宗祠。该祠与锡矿山烈士纪念碑于同一批被列为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很显然,烈士纪念碑因其红色文化主题,被作为爱国主义基地进行重点打造,已经名满冷水江,而李氏宗祠地处乡村腹地,主要仅为李氏族裔及古建筑爱好者所了解,很多人并不知晓。宗祠位于冷水江市中连乡福元村,该祠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从冷水江城区出发,沿冷矿线往锡矿山方向走,至中连乡,从一石桥处右拐,一直沿村道往福元村方向行进,不出多久,便能抵达。这是李氏宗祠远观图,看得出环境还是不错,周围青山秀水~我国许多地方祠堂大都坐北朝南修建,但李氏宗祠却坐西朝东而建,这其中隐藏着诸多文化符号:其一,族谱记载,宋末元初李氏迁湘始祖仲章公携六子从江西吉安府入湘占籍新化,因此李氏是江西移民,祠堂朝东主要是为了让李氏族人永远不要忘记江西老家;其二,李氏一世祖仲章公至六世祖德...
· 上杭李氏大宗祠
上杭李氏大宗祠概况一、基本情况李氏大宗祠建于一八三六年,距李火德逝世六百多年后才建。因为李火德裔孙分布广,后裔繁衍众多,每年春祭、秋祭众多远道前来朝拜者有骑马、座轿、乘船、好不热闹,可是到丰朗村祭祖完后,连一个住的、吃的、放祭品的落脚地方都没有,只好向当地百姓租借寮屋,甚是麻烦。于清道光,由永定湖坑辛卯举人李梦兰向族中贤达及国内外众多李姓裔孙发出倡议,官田村二十二代李姓后裔李高凤任建祠总理。择地于官田下村赛大土丘历时三年,耗资二万银元,于一八三九年建成。占地5600平方米,祠高9.3m,104间客房,26间客厅,三栋大厅。分封各地宗支脉系房号,祭祖时作远地裔孙住宿,祠谱记曰:“得聚族于斯,始分祭于坟墓,继合食于庙宇,即尊祖、敬宗收族一举而三善矣。”该祠至今已160多年历史,经二度维修,第一次1910年集台资一千银元修复完整,相隔是74年。一九二五年由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陈勉生先生,在李祠...
· 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有“江北第一祠”之誉,是江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祠堂文化遗迹。宗祠大厅内气势恢弘,古朴庄严,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抬梁式构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筑,均为苏北地区罕见。明清时代,黄桥何氏就曾出过4名进士、10名举人、30名贡生、300名秀才,且官场中人多正直、廉洁之士。现在的何氏祠堂内还收集有4块康熙朝匾额、何氏七世祖于明正统年间制定的《何氏家范条件十则》、清光绪版《何氏家乘》、清宰相刘墉书法竹刻等历史实物。即刻扫码,参与何氏家族话题讨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