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田氏一家族流落海外381年,回大陆认祖归宗,沉甸甸的族谱:四百年前一家人

2024-08-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6
转发:1
评论:0
中国人的文化里,寻根,认祖是融入血脉的记忆,特别是当人年近花甲,这种感觉就会愈加的浓烈。血缘亲情是每个中国人都非常注重的,而一个跨国寻根的故事,则再次重现了这一感人的情景。在韩国生活数百年的田氏族人,时隔381年再次寻回故土,找到族人,是血浓于水的最好体现。公元2004年,在韩国颇有名望的田姓家族,大张旗鼓赶往中国河北省邯郸市风正村,接待他们的是一群饱含热泪的村民,当这些异国他乡的人拿出发黄的老族谱、相关证物无一不证实了他们同根同祖。在这个故事里,远离故土却始终想着寻根的韩国田氏一家,和期盼着失去联系的族人重逢的风正村田氏族人,都无比的激动,诉说着重逢的喜悦。流失他乡对于风正村的田姓族人,为什么会从韩国归来,这个就需要谈到其远祖田好谦,在明朝中后期,为躲避清军入关战乱,来到高丽国,经历一系列机遇,结识高丽国将领,在其提携下,成为高丽国的官员。后康熙年间,田好谦之子田会一奉命从高利国出使清朝...

  

  

  中国人的文化里,寻根,认祖是融入血脉的记忆,特别是当人年近花甲,这种感觉就会愈加的浓烈。血缘亲情是每个中国人都非常注重的,而一个跨国寻根的故事,则再次重现了这一感人的情景。

  

  在韩国生活数百年的田氏族人,时隔381年再次寻回故土,找到族人,是血浓于水的最好体现。

  

  公元2004年,在韩国颇有名望的田姓家族,大张旗鼓赶往中国河北省邯郸市风正村,接待他们的是一群饱含热泪的村民,当这些异国他乡的人拿出发黄的老族谱、相关证物无一不证实了他们同根同祖。

  田氏一家族流落海外381年,回大陆认祖归宗,沉甸甸的族谱:四百年前一家人


  在这个故事里,远离故土却始终想着寻根的韩国田氏一家,和期盼着失去联系的族人重逢的风正村田氏族人,都无比的激动,诉说着重逢的喜悦。

  

  流失他乡

  

  对于风正村的田姓族人,为什么会从韩国归来,这个就需要谈到其远祖田好谦,在明朝中后期,为躲避清军入关战乱,来到高丽国,经历一系列机遇,结识高丽国将领,在其提携下,成为高丽国的官员。后康熙年间,田好谦之子田会一奉命从高利国出使清朝进贡,通过清朝相关田姓官员的帮助,田好谦的画像和书信传到了其故乡风正村。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在2004年,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风正乡中风正村的田姓族人,获悉了韩国田文俊寻亲的信息,就进行了联系,在韩国的田文俊非常激动,和数位长辈组团而来。

  

  双方见面之后,彼此都非常激动,互相拿出证明身份的族谱,看到族谱上田好谦,从韩国而来的田姓族人,终于找到了家人。

  

  风正村的田家人也流下热泪,长辈时代传承告诫寻找因战乱走散的族人,381年之后,终于美梦成真,亲人重聚!

  

  见面后,田文俊一行祭拜了祖先,重新田氏族谱,把海外的这支记录在族谱上。

  

  这些事情尘埃落定以后,田文俊也带着族人们到韩国的家,讲述在异国他乡的经历,还为风正村修建了学校,福泽后代。

  

  这场三百多年的寻亲之路,完美的到达了终点。


田氏一家族流落海外381年,回大陆认祖归宗,沉甸甸的族谱:四百年前一家人

  

  田文俊寻根,展示了跨越时空的深情与温暖,是中华文化中“落叶归根”、“寻根问祖”情感的生动体现。田氏家族历经381年的海外漂泊,最终能够回到祖国怀抱,认祖归宗,不仅是对个人家族归属感的强烈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深刻展现。让我们见证了血缘亲情的强大力量,也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根与源。田氏族人带着族谱和画像,跨越千山万水,回到风正村,与亲人相见的那一刻,所有的等待与艰辛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这是任何言语都难以形容的感动。

  

  中华民族对于家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族谱作为家族历史的记录,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田氏族人能够凭借族谱找到自己的根,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对于家族文化的重视和传承的不懈努力。

  

  最后,让我们为田氏家族的重逢感到高兴,也为他们坚持寻根问祖的精神所感动。愿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感受到来自家族的温暖和力量,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佘氏家族:守墓近四百年的绝响
家族古训:世代为袁将军守墓佘家守墓的故事,先要从袁崇焕说起,袁崇焕乃明末大将,1626年,后金努尔哈赤攻宁远城,袁崇焕坚守孤城宁远,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遭到用兵44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后又击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成为明廷的北方长城。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后魏党被除,袁崇焕复又重用,镇守边关。其后,1629年(崇祯二年),清兵数十万破长城入大安,直逼京城,袁崇焕入山海关、驰援京师,绕过敌军,屯兵广集门外韦公寺,列阵待敌。今日的广渠门立交桥下面就是当年万马厮杀的古战场。袁崇焕在此打败清军,却不料,皇太极的反间计,让这位将军受“凌迟”极刑而死。1630年(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磔”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
· 鞠氏源自姬姓,族谱为证,都是一家人
众所周知,姬姓为上古八大姓之一,黄帝之姓。由姬姓分支的姓氏更是不计其数。今天小编结合《鞠氏族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鞠氏的由来。鞠姓在百家姓中是很稀少的姓氏,据说在中国以鞠为姓的人口总数只有三十万余。关于鞠姓来源,最近发掘的《鞠氏高安族谱总世系》明确记载:“鞠氏来源于鞠昇”。鞠昇是春秋战国时期燕易王的长子,原名叫姬昇,因与其弟姬哙争夺王位失败,逃避到“辽东东梁河阳,复以远祖鞠为姓”的避难改姓,由于姬昇弃姬改鞠以鞠为姓,所以西周先祖鞠陶只是鞠姓的命姓祖,鞠昇才是开创鞠姓的第一人,是天下鞠姓的太始祖。江西高安《九修鞠氏族谱序言》下同鞠氏族谱重修世纪图小引从来家乘之作,远以通百世之灵爽,近以展一族之孝思,其为情也,顺而详,其为义也,正而大,夫岂苟焉而已哉。溯予族受姓之祖,始于燕易王庶妃之子太子昇公,因与嫡妃之子太子哙图位不克,遂奔辽阳,别姬氏始姓为鞠。郡号汝南。传四世而生武公,太子丹闻武公忠义方刚,...
· 致都氏一家人
致都氏一家人走近梦魂缠绕的祖先故里,寻找到那始迁地的村庄,紧握着一双双饱经风霜的手,这种骨血情缘,怎不叫人热泪满面?叩开都氏祠堂的大门,仰望着高悬的都氏宗谱,与尘封的历史中对话祖先:“我找到根了”,这种由衷的感慨,是何等动人心弦!我们有很多选择,但惟一不能选择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祖先。尽管山隔水阻,但那种源自于遥远祖先的神秘情结,会让我们真诚的凝聚,把一颗感恩的心奉献给祖先。都基民真诚地希望,每位经过这里的都家宗亲,都留下自己的足迹!本家都媛说得好:虽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但并非人人都明白姓的来历与文化积淀。一位哲人说: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的姓氏符号都可以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氏符号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追踪到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中国文化重现实,重今生,因而也就重来龙,重寻根。这就是为什么中...
· 范氏家族与四百年诗史
范氏家族与四百年诗史>转自江海晚报侯军中国传统文化重祖训重传承重文脉重诗教,古谚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句,大概莫过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了。但“诗书继世”作为一种名山事业和文化标识,真正做到的确如凤毛麟角。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诗文世家而论,能够名垂史册的不过三国时期之三曹父子、北宋时期之三苏父子、明代晚期之袁宏道兄弟、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师方苞家族以及“五四”前后之周树人兄弟数例而已。一般而言,能做到三代出诗人已经是了不起的“诗书继世”之家了。南通范氏家族自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至今续十三代诗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史无前例。诗文世家与时代变迁南通范氏,据北京图书馆所藏之《范氏宗谱》和《范氏支谱》、苏州图书馆所藏之《范氏家乘》等古籍文献记载,本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为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公)一脉。范氏祖居苏州,然而北宋覆亡之际,范氏家族不得不南迁至江西抚州临川县。此后,再...
· 宗族里的祠堂、族谱、族田,关联着一个家族的完整
血缘关系是宗族组织的天然纽带。但是,要维持一个人口众多,亲疏关系复杂的宗族仅仅依靠血缘关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祠堂、族谱(宗规、宗约)和族田。祠堂祠堂,是宗族组织的神圣场所,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每个聚族而居的家族都有一个至几个宗祠,真正做到了“族必有祠”。祠堂是祭祀祖先,议处宗族大事的场所。明代祠堂大致分为皇帝的太庙、品官家庙和庶民祠堂三种。关于品官家庙的规制,明廷有明确的规定,品官家庙为三进,第一进三间,第二进五间,第三进三间,外加大门一座。关于庶民祠堂的规制则简陋得多:“祠堂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这是法定的规制,但是庶民之家的祠堂建筑,往往突破朝廷的规制,表现出僭礼逾制的共同倾向。如徽州府宗族祠堂大都规模宏大,营造精细,装饰精美。重建于崇祯年间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