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主要来源、戴氏新谱序怎么写;三戴虽同姓,但缺不同源
戴姓的主要来源有三:
是出自子姓。商朝王族为子姓,史裁黄帝的玄孙阙伯是商朝始祖,唐尧时为火正,封于商丘,今有火正庙。阙伯第十三世孙即商朝立国之君名汤,即商汤。商汤第十六世孙帝辛(纣),是商的末代君主。纣的哥哥微子启,被孔子称为[三仁]之一的贤人。周成王封商地于微子启,建诸侯国宋,都睢阳(今商丘)。传八世孙名为宋国第十一代君主,在位三十四年,于公元前 766 年去世,仁信爱民,受民爱戴有功于国,赐谥曰[戴],子孙遂以为姓,尊为得姓始祖,史称[宋戴公],[宋戴又表明为血缘体系。
这一支戴姓流源清晰,历史明确,可概括为:
元祖: 轩辕黄帝一一远祖;闷伯一一先祖,微子启一一得姓始祖,宋戴公执.
执公、武公、宣公三陵墓在河南省商丘市,陵园已经修复,二OO八年,戴氏宗亲总会倡导,各地宗亲赞助,重迂三公殿,规模宏伟,富丽堂皇。
二是出自姬姓。公元前七一三年郑国发兵灭古戴国,原姬姓人为怀念故国,以国为姓改姓戴。
三是出自外族的改姓。周武王灭商后,从奄(山东曲阜东)迁殷(河南安阳殷墟)称为殷商。以后有殷族为殷氏,后又改姓戴。东汉时期,有燕姓改为戴姓。清朝时期满洲八旗佳氏、达尔充阿氏等氏族,全部改姓戴。瑶、回、蒙、土家、锡伯、台湾土著也有戴姓。唐朝时期戴氏入闽,元朝起戴氏徙居台湾及海外。今日台湾戴氏已成为第五十二位的大姓。
三戴虽同姓,但不同源,唯有出自子姓宋戴公一支有血缘关系,一脉相承
汉朝戴氏即在润州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据贞观十二年至德进呈御览《戴氏开源表叙》文献考,[臣二十八世祖凭仕汉为侍中,子恢会(字碧龙) 刺润州,遂居焉],又东汉司徒戴就居丹徒,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汉末,恢子进侍平帝为侍中,因反王莽篡位,隐居越州江夏山。遵孙逵令(号剁溪) 好琴,拒王召为伶人,迁隐于丹徒兽窟山 (后改戴公山、招隐山) ,逵弟遁(同遁) 仕大司农,封广陵候,居丹徒。遁曾孙硕子、明宝两兄弟均居丹徒。硕子有三子,与弟明宝均为南朝宋重臣,尤其三子法兴与其叔明宝,同时仕典签、大将军,同时封爵,法兴主内,明宝主外权倾一时。硕子因三子显贵获[赠侍御史]。明宝仕晋陵郡太守,府衙设于丹徒镇上述内容以叔伦《墓志铭》、《神道碑》及《晋史》考释,因硕子是我支派一世祖上溯至逵遁了走宗谱世系源头,厘清这段族史,以免讹误。
古润州,属吴,是谁国望支派首迁地。并由此南迁,史载: [吴迁越、迁荆蜀迁闵粤,俱谁国望一派。] 晋至南朝宋及唐代,吴越两地回迁达到鼎盛时期,如尚书季贷,尚书侍郎济,雕塑家逵,大司农广陵侯遁等多位高官名人均居家于润州丹徒晋代济、逵,唐代父子尚书胄、至德四位先祖,卒后均归葬润州上元县(后改名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以此可证明润州在族中的地位。
唐代中期叔伦仕迁江西抚州刺史,胞兄伯伦仕迁抚州浮梁令,又英(瑛) 迁皖歇州休宁为始祖,三人都是遂裔孙。抚款两地是近邻,三人子孙祜为一体,理所当然族史栽,唐末款州兵马使护是叔伦九世孙,及至清代休宁三位状元即有琪、衢亨、兰芬均是叔伦、伯伦裔孙,又思想家戴震会 (字东原) 是叔伦二十七世孙。而叔伦在抚州钟陵县(因叔伦功绩改名进贤县) 小天台居住三十年,留有五子,立为五祠之祖,人丁兴旺。叔伦政绩卓著,治水有功,富甲一方,留有丰富文物,戴润州之名是当地人民对他的爱称。东阳、抚州与润州三地宗亲情谊绵长,宗族大事必致祝贺。抗战前金坛、句容两次续修宗谱圆谱典礼,两地均有代表出席。十多年前余干金文来信探亲,几经周转幸有宗亲保存,搁置多时方取得联络。二OO七年炳元、裕生两人访问东阳、余干两地宗亲,二OO八年余干金文、火金回访金坛。大宗祠落成典礼,余干组成二十余人代表团到会祝贺,恢复中断八十余年的联系,实为宗族幸事。
瑞注:宗祠原名[诗伯专祠],现已查明浙江东阳、湖北洪湖、湖南长沙、江西抚州、婺源景德镇市、安徽黄山市所属市县居住的戴氏均属谯国望叔伦公支派裔孙。经理事会讨论通过,改名为[诗伯大宗祠]。
诗伯大宗祠族谱立于明万历七年(一五七九年),奉硕子为一世祖,叔伦为七世祖。自第三十三世始立宇目,邦字起头共二十字。句容尚书堂先后两次续修谱各续十字,共有四十宇。这次续修谱再加二十字,共计字目六十字。并按抄公世系与硕子世系比派制成对照表,以冀全族统一行第。行第代表人物大戴礼记戴德,小戴礼记戴圣分别为第二十二及二十三世孙;侍中凭为二十八世孙;硕子为五十世孙;胄、至德父子分别为五十四、五十五世孙,叔伦为五十六世孙,以此为序。
新修谱工作,因多种原因未能组成专业班子,缺少人力,未能广泛发动宗亲,今由少数分支参与先修订宗谱一册,作为样本。希望本世系各分支积极动员参加续修宗谱,是为至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