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四川新津张氏家族:族谱记载一门三进士

2023-09-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75
转发:0
评论:0
唐宋时期著名的直谏官员张商英及其家族的故事。张商英勇于直言进谏,为朝廷和社会作出贡献。他的兄弟张唐英和儿子张庭坚也都是进士出身,形成了一门三进士的佳话。张商英石刻雕塑以及他的手迹也被提及。

四川新津张氏家族:族谱记载一门三进士

张商英石刻雕塑

四川新津张氏家族:族谱记载一门三进士

张商英手迹

在今新津县花源镇北部与双流黄水镇南部交界处,原新津县新穿乡境内,唐宋时有个张氏家族,出了张唐英、张商英兄弟和张唐英儿子张庭坚3个以“直谏”著名的官员,《宋史》有传。3人都是进士出身,在当时形成“一门三进士”的文蔚大观,传为佳话。

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馆长郑华说,宋朝时的四川文化大兴,类似新津张氏家族这种“一门三进士”的情况,在四川多地出现过。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佐证了宋时四川文化氛围浓厚的史实。

张唐英、张商英和张庭坚3人都生性直朴,敢于说话,说起来也是有家世渊源的。

张文蔚:卖掉祖地供儿读书

这个张氏家族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后裔。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乱入川。当时跟随唐僖宗入川的家族很多,张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到了四川后,定居在新津县新穿乡。

五代十国时后蜀时期,张氏家族中的张立在后蜀政权中为官。张立为人生性直朴,说起话来无所顾忌。后蜀君主孟昶在成都遍植芙蓉,张立作诗嘲讽,时人称为“诗谏”。张立直言进谏,对后世张家人树立了家风。

到了北宋初年,张氏家族中的张文蔚,有张轩英、张民英、张唐英、张虞英、张商英、张颛英、张邦英7个儿子。为了让儿子们成材,张文蔚下了血本,卖掉祖先传下来的田产,筹集经费,聘请老师,购买书籍,让儿子们好好读书。

张文蔚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两个儿子张唐英、张商英先后考取进士,成为朝廷重臣。张文蔚也因张唐英被赠封为光禄寺丞,后来又因张商英被赠封为大理评事、朝议大夫,川蜀名家无不赞叹张文蔚“育土不如育子”的远见卓识。

张唐英:向朝廷推荐王安石

张唐英(1028-1071),字次功,自号黄松子。张唐英自幼“敏悟好学”,10岁时能诵读五经,写得一手好文章。据说,他曾师从乡里一位硕儒,学了一年后,就认为老师“才有余而道不足”。按说,张唐英这个评价很狂妄,但却让父亲张文蔚感到高兴。张文蔚卖掉两亩半田产,买了上千卷书籍回来给张唐英读。

庆历年间,张唐英考中进士后,出任渝州(今重庆市)决曹掾(审判官员)。不过,张唐英的志向在做学问上,他不怎么喜欢做官。他写了《正议》50篇,被翰林学士、眉州(今眉山市)人孙抃看到了,孙抃对他极为赞赏。

皇祐元年(1049),张唐英调任襄州谷城县(今湖北襄阳市谷城县)做县令。在任期间,他力主开挖古黄渎渠,浇灌千顷水田,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他还写了《谕民》10篇,引导当地百姓要学习文化,移风易俗。

由于在任上政绩突出,张唐英任期满后,考核全优,被召入京城,出任著作佐郎(编撰国史的官员)。

1063年,宋英宗赵曙即位,张唐英改任秘书丞(掌管文籍事务的官员),第二年升任太常博士(掌管祭祀事务的官员)。

张唐英敢于直谏,说话无所顾忌。宋英宗刚即位,他就上疏《谨始书》,提醒宋英宗注意,不要出现东汉外戚专权干政的情况。

历朝历代,册立太子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张唐英不管这些,上书宋英宗,请求立颖王赵顼为太子。幸运的是,张唐英不仅没有受到惩罚,他的奏议反而被采纳了。

不久,宋英宗驾崩,赵顼即位为宋神宗。赵顼一方面敬佩张唐英的勇气和刚正,另一方面出于感激张唐英,任命张唐英为殿中侍御史(掌管文武百官在朝会上是否违反礼仪等事务的监察官员)。

张唐英身居其位,认真履行职责。他对当时赵姓宗室俸禄太滥看不下去,奏请宋神宗裁员减差,希望不要耗费太多钱财,提出“宽民力、代民劳”的建议,希望减轻百姓负担。

对于权贵,张唐英向来无所畏惧。虢国公赵宗谔要求朝廷增加俸禄,张唐英弹劾他“招权立威”等,使得赵宗谔被免职。他又弹劾龙图阁直学士卢士衡等,使得朝廷上下对他敬畏有加。

宋神宗上位后,一直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可满朝官员,一个个老成守旧,暮气沉沉。张唐英经过考察后,向宋神宗推荐时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知府的王安石。第二年,王安石被调入京城,入朝参政,开始推行变法。

张唐英是个大孝子。他担任殿中侍御史时,把新的朝服带给了父亲,以宽慰父亲的心,自己仍穿着以前的旧朝服去上朝。宋神宗很是奇怪,问清了是怎么回事后,觉得张唐英孝心可嘉,当场赏赐了他一套五品紫服。

熙宁3年(1070)八月,张文蔚去世。按当时的规定,张唐英要回家“丁忧”,为父守孝。张唐英对父亲的离世非常悲痛,因哀伤过度,第二年,43岁的张唐英英年早逝。

张唐英才华横溢,尤其在史学方面有专长,他一生著作丰富,撰有《蜀梼杌》《唐史诛奸发潜论》《仁宗政要》《嘉祐名臣传》《九国志补》《总要监今论》《渝南集》《补正楚书》等。

其中,以《蜀梼杌》最为著名,该书35万字,是后世研究前后蜀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张商英:王安石的得力助手

张商英(1042-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张商英是个美男子,“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为人倜傥,“豪视一世。”可谓是集上天万般宠爱于一身,放在现在,那绝对是一个“万人迷”的男神。

靠脸就能吃饭的张商英,偏偏要靠本事吃饭。他从小受父兄影响,人也聪明伶俐,喜欢学习,“警敏强记,日记万言。”说他是神童,一点也不过分。

宋英宗治平2年(1065),张商英考中进士,出任通川县(今达州市达川区)主簿。当时渝州(今重庆市)一带少数民族叛乱,张商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簿,但他凭借本事,硬是把少数民族头领给说服了,使之归顺朝廷,不再作乱。

由此,张商英被提拔为南川县(治所在今重庆市綦江县境内)知县。朝廷派经制使章惇到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地区治理民族事务,作为京官的章惇很是狂妄,目空一切,经常侮辱郡县官吏,大家都很怕他。

深受家族直朴家风影响的张商英偏不信邪,他去见章惇。章惇照样没把张商英放在眼里,口出狂言,咄咄逼人。张商英随机应变,词锋犀利,落落大方,见解比章惇高出一筹。章惇不得不放下架子,对张商英另眼相看。

章惇虽然为人狂妄,但性情磊落,不仅把张商英奉为座上客,回京后,还郑重其事地把张商英推荐给了王安石。张商英经受住了王安石的面试和考察后,入朝成为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参与熙宁新法的拟定。

熙宁5年(1072),张商英加官太子中允,出任监察御使,掌管纠察、弹劾文武百官职责,成为变法运动的得力推行者。在后来坚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之争中,张商英始终站在变法的立场,为新法辩解。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占据上风,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殆尽,张商英也被谪放到开封府做推官(掌管狱讼事务的官员)。张商英性格耿介,不仅没有被当时的旧党权势所屈服,还坚决反对废除新法。结果,又被贬官。

元祐8年(1093),宋哲宗亲政,下令继续实行新法,罢免旧党,大批起用变法派人士,张商英被召入京出任右正言(中书省下的官员)。张商英受的委屈太多,上任后大力攻击旧党“罪行”,结果犯了众怒,又被贬到外地了。

宋徽宗时期,蔡京当权为相,张商英因与蔡京关系不错,回京出任尚书右丞,主管兵、刑、工三部事务,不久转任左丞,主管吏、户、礼三部事务,官运亨通。后来,张商英发现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与蔡京发生了分歧,两人闹崩了。蔡京对张商英怀恨在心,找借口把张商英贬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任知州。

大观4年(1110),蔡京再次罢相,张商英又受到重用。最初为龙图阁学士,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宰相)。张商英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主持改革币制,完善粮食转运工作,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锐意革新。

同时,张商英还管起了宋徽宗。他劝说宋徽宗要勤于政事,不要奢侈,更不要大兴土木。宋徽宗当时正在修建升平楼,担心被张商英发现,就对主管官员说,如果张商英的车骑经过,一定要停工,把工匠藏起来,等他过去了再开工。

张商英虽然想法很多,但他的政治谋虑差了一些。他的针对这一点,罗织他的罪名,导致宋徽宗对他不满,张商英再次被贬。宣和3年(1121),张商英去世,享年79岁,被追赠为少保。宋高宗绍兴年间,被赐谥号“文忠”。

张商英还是位有成就的狂草书家,他的书法取法颜真卿,又兼采众家。遗留下来的墨迹有《女夫帖》《沐川寨记碑》。

张商英一生著作也很丰富,著有《张文忠公奏议》《神宗政典》《大象列星图》《文宗文集》《西山唱和集》《护法论》等。

张庭坚:为政做人实话实说

张庭坚,字才叔,张唐英的儿子。元祐6年(1091),考中进士。绍圣3年(1096),张庭坚跟随哥哥张庭玉迁居今广安市广安区北辰街道界坡村,所以《宋史》及一些史料都说他是“广安军人”。

张庭坚考中进士后,先是出任成都观察推官。绍圣年间,张庭坚出任汉州(今广汉市)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事务的通判。后来,张庭坚入京在枢密院任编修。

宋徽宗即位后,想继承宋神宗的新法为国策,决心锐意图治,召见张庭坚廷对论政。张庭坚的策论很合宋徽宗的心意,被任命为著作佐郎,不久升任为右正言。由于张庭坚等谏官敢于直言进谏,使得朝廷“一时翕然称得人”。

张庭坚上任一个多月里,几次上书言事。他的主要观点是,执法要顺应形势的变化,不能照搬老祖宗的法度,否则时间长了就不会对老百姓有好处,会招致老百姓的怨愤。

更为难得的是,张庭坚从实际出发,实话实说,称赞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的贤明,向宋徽宗推荐苏轼、苏辙,说他们可以放心任用。这让宋徽宗很是不满,把他贬为京东转运使判官,后又改任汝州(今河南汝州市)知府,接着又降为陈州(今河南淮阳县)通判。

即使如此,张庭坚仍然坚持为政做人的原则。蔡京在成都做知府时,张庭坚曾在他手下做事,和蔡京关系不错。蔡京入朝执掌相印后,想把张庭坚拉过来给他做事,又找张庭坚的同乡去游说,但张庭坚已看清了蔡京的为人,坚决不干。

蔡京对张庭坚“大恨”,像对付张商英一样,崇宁2年(1103),张庭坚被列为“奸党”,押送虢州(今河南灵宝市)管束,又接连贬迁到鼎州(今湖南常德市)、象州(今广西象州县)。数年后,张廷坚才官复原职。可惜,不久后,57岁的他就去世了,被追赠为猷阁学士。

张庭坚的德才和人格,受到老百姓的崇敬。他在广安的住处,有一个山坡原名东婆岩,为纪念他,当地人将其改名为谏议坡,该地名沿袭至今。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经过广安时,特地写了一首《吊张才叔谏议》:“东风匹马过孤城,欲吊先贤泪已倾。许国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峥嵘。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川丹棱望族彭氏家族:一门六进士
在四川丹棱县的人口构成上,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彭姓是该县第一大姓。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在清朝时,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彭端淑为代表的彭氏家族,对丹棱彭姓繁衍昌盛的贡献应该放在第一位。这个彭氏家族,在清朝可谓文武全才,显赫一时,出尽风头。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考中文进士,族人彭端笏、彭大力、彭承绪考中武进士,当时人称“彭氏一门六进士,文韬武略震京师”。此外,这个家族还出了文举人8个,其中包括一个解元,武举人13个,贡士22个。因学入仕者,难以准确计数,更别提因文治武功和治国有显著贡献而受封、赠、谥者了。一个家族文昌武盛到这种程度,在中国其他姓氏的名门望族中,也不多见。先辈学识渊博致力教育儿子丹棱彭氏家族先祖,可追溯到唐朝的彭构云。彭构云的后裔彭嵩,因做官定居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彭构云第25世孙彭兴、彭原、彭彦等三兄弟,于洪武4年(1371年),从湖北麻城孝感乡率家人迁川,沿途...
· 游氏一门三进士
书法家、古文字研究者游寿游寿(1906-1994年)字介眉、戒微,霞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书法家,于金石、史学、诗词诸方面均有精深造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曹英庄(福安人,工诗)、丘堤(霞浦人,善画)、潘玉珂(宁德人,擅画)誉为“闽东四大才女”,又与卢隐、冰心、林微因有“福建四大才女”之称,后又名列“民国十大才女”。游寿先生,一生辛勤,治学领域广泛,有着多方面的杰出成就,是近代无法忽略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大家。在老父亲的提携下,她的“文章在小学时已成”。青年时在厦门与女作家谢冰莹等创办文学月刊《灯塔》,即有诗名远播,只是后来学术兴趣转向金石考古,但诗词创作却至老未衰,有《沙溪集》《白沙集》等行世。她的诗词,或感时叙事,或咏物怀人,都写得沉雄壮阔、铿锵隽永,解放后,心情怡悦,诗风也多了旖旎明丽。现录《翠楼吟》词于下,以见一斑:“月侵黄昏,云笼暗淡。...
· 田进士宅一门三进士
田进士宅一门三进士观街位于开封市区东部,街东头原临近惠济河岸(今内环东路),西接草市街,原名老官街。街之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街曾住过太监,太监俗称老官,对此有人考证说很可能是明代周王府总管太监在王府外的私人宅第。另一种说法是该街田(路北)、缪(路南)两姓家中都有人在朝中居官,故这条街被称为官街,后改为老官街。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是对的,但根据后来田家发迹“一门三进士”的事实来看,第二种说法似乎更可靠些。把老官街改为乐观街是民国年间的事,乃由谐音而起,“乐”是多音字,至今开封人说起乐观街来,发音仍似“老官街”。田家一门三进士乐观街田家乃祥符望族,耕读传家,一门出三个进士的事在开封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田家第一个科考得中进士的叫田我霖,号雨田,字少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生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得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及山东道、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在他之后,他...
· 四川省-成都-新津区张商英
张商英(1044-1122),北宋宰相,也是一个文学家。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属羊,出生在蜀州新津(今属四川省新津县),是张唐英的兄长。张商英长身伟岸,洒脱不拘,恃其意气,不肯屈居人下,气节豪迈。人物生平张商英能言善辩,任通州主簿时曾劝降渝州少数民族首领。调任南川知县时,改革派人物章惇在夔州平叛,欺侮地方官,盛气凌人,致使人们避而远之。张商英奉命去劝其改变作风。有理有节,随机应变,不仅说服了章惇,章惇还推荐给王安石,作为监察御史。哲宗初,张商英为开封府推官,屡指上司希望负以重任。王安石变法后,有人反对屡次要废新法。商英-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先帝陵土未干,即议变更,得为孝乎?”他巧妙地利用“孝道”来维护变法。并且写信给苏轼,其中有“老僧欲往乌寺呵佛骂祖”的不满言语。吕公著听说之后,很不高兴,把他调出京城,先任河东刑狱,后在江西、淮南任职。哲宗亲政时,召张商英为右正言、左司谏。崇...
· 柏寿楼:一门三进士
梅县松口“元魁塔”所在地的铜琶村,素有“金盘宝盖银幡下”的誉称。清代的松口饶氏“父子三进士”就出生于此地。柏寿楼,由饶氏十五世主燕祥公建于清中叶,坐北向南。总面阔52米,总进深30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门前有半月形池塘。主体建筑为两堂两横合杠屋,夯墙土木石结构。硬山凹式披重檐门楼,横屋披檐式斗门,二楼楼面循环相通,故又俗称为走马楼。其特别之处主门楼门前左右设内大门,连接左右内横屋,大门门前设屋外下堂,形成门前内庭院。可相对保持独立空间。左側设硬山凹式门楼。上下堂之间天井四周围重檐式。大门门楼门额署“朝议第”。门联曰“朝奉伦理议叙纲常”门楼设码头阶三级。该屋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布局与建筑形制较为独特。该楼是饶应坤、饶轸、饶轩父子三人均中进士,邻里有“一门三进士”美誉。清朝道光、咸丰、光绪年间,该村“饶氏宗祠”的“朝议第”(俗称“柏寿楼”)有父子三人先后考取为进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