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下的黄店莘莘学子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芝英镇黄店村,依青山而建,临绿水而居。黄氏先祖从宋末由新安潭渡迁居而来,世代耕读传家,崇文重教,行孝仗义,德行为先。村里“最长”的当属《龙岩黄氏宗谱》,至2006年已有十三次编修。珍贵的宗谱如明珠闪烁,记载着时代的脉络,镌刻着文明的印记。本人翻阅一本本厚厚的宗谱,寻着文字,摘录了黄店村元明清三朝代秀才举人进士考取功名的莘莘学子,汇总成册,这是黄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本文将带您走进黄店悠久的历史,叙述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探索这份荣誉背后承载的意义与情感。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它为寒门学子提供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古代科举考试流程的五个等级。
1、童生试
2、秀才
3、举人
4、贡士
5、进士
殿试分为三甲录取,第一甲的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称为进士出身,第三甲称为同进土出身。
黄店村的读书人从元朝元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640年间,共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115名,其中进士2人,举人5人,太学生23人,秀才85人(包括武生15人)。这些考取的功名对于一个村来说,在兰溪范围来说,是排在前列的,有的村能够考上一个秀才也算是光宗耀祖的事了,更不要说能够有个进士。那么,黄店村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多功名呢?纵观黄店800多年的历史,归纳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肇基始祖黄俊英,其祖上可視为书香门第,承继香火。父親黄元晟,登绍兴庚辰(1160年)梁克家榜进士,官至朝奉大夫、刑部侍郎、严州知府。生三子,均步入仕途。长兄黄唐,任绍兴知府。二兄黄康任兵部员外郎。黄俊英仕承奉郎,在兰溪为官,从八品上,其子黄天授,学通《春秋》,设义塾,聘师儒,以教乡之子弟,尤乐施好善,人皆称为义士。娶邓氏,生三子,取名黄仁甫、黄龄甫、黄华甫。黄仁甫祀奉为黄店始祖,自从里黄坞迁居伏龙岩后,胸有繁荣黄店之志,中兴黄店之谋。娶方代生六子,熟读回书五经,注重子女的教育,即以“读书之得失”,殷殷寄望子孙后代刻苦好学,知书达礼,修身养性,立志立德。
其二,承袭遗风,创办书院。明朝中叶,卓识远见的第六代孙黄楼(云山公),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于所居旁(佑塘)构建云山书楼四间,储书数千册,拔良田二百五十亩,专充子孙教养之资,作《家训》以垂后,並聘请大儒章懋讲学。他以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吸引了众多的莘莘学子,如二尚书(相当于现在国家部级干部)唐龙、兵部尚书彭泽、诗人方太古、刑部员外部姜麟、感恩知县董遵、进士第南京兵部员外郎章品等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为他们走向仕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最受益的还是黄店家族的子弟。如进士黄傅,举人黄友直进入仕途当了知县,离不开学院的学习培养。直至公元1909年-1938年创办的“云山国民学校”仍然遗用黄楼激励秀才田的田租,解决了村中子弟求学难的困境。因此,黄楼当年创办书院,与人共享的那种"化私为公"的义举,对于营造崇尚读书氛围,培养优秀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三,教子义方,严慈相济。自古以来,黄店有着良好家风,有着聪明的智慧和良好的教育方法。长辈们有责任,有担当,竭尽所能的去托举下一代更上一层楼,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在教育下一代的培养中,不但重视儒家经义的学习,而且还注重子女们的德行品质,以使之在德、智、体,才能全面发展。
其四,一门多士,成就功名,一个好的家庭,不在于有多么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都能担当起对一代又一代的神圣使命,使之发扬光大创造奇迹获得荣誉。从一览表中可以看出,有十多户家庭涌现了“一门双太学”、“一门双武生”、“一门双秀才”、“一门四秀才”、“一门七秀才”可喜的荣誉,这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实属不易。这里需要说明秀才与太学生的身份。太学生,是从各省、府州县的生员(秀才)中选拔出来优秀生,保送推荐到国子监读书的太学生,而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最高学府,类似于现在的"北大“清华"。其特点,一是教育程度高,接受高等教育,专门培养高级官员。二是社会地位高,有一定的政治特权。三是学习条件优越,住宿、饮食等学习条件由国家提供。四是选拔严格,要通过一系列考试和选择才能进入太学学习,这体现了太学生的稀有性和珍贵性。所谓秀才,其身份代表着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学术水平,选拔严格,竞争激烈,平均录取率仅2。5%,这反映其学历的含金量之高。同时,还赋予一系列的社会特权和地位,可以享受免除赋税,不服劳役。见到官员不下跪,犯法不用刑等。秀才虽然没有考上举人,没有当官的资格,但在古代,能够考上一名秀才,也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对于很多村来说,家族内能够有一位秀才,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意味着从此门楣改换。可见,考秀才是件很难的事,而秀才考上举人是更难的事。比如说四大名著《四游记》作者吴承恩,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个贡生,连举人都未考上。又如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9岁就考上秀才,一直到72岁头发花白也没有考上举人,也仅仅做了一名岁贡生。所以黄店一个村,能够考上85名秀才,25名太学生是件了不起的事,这不仅是家庭的荣誉更是黄氏宗族的荣耀,引以自豪。
其五,服务公益,传承文化。秀才拥有文化知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威望,对村里的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村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是参与地方治理和充当百姓与官府间的枢纽。由于秀才具有一定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地方行政,协助县令治理地方,充当百姓与官府间的桥梁。二是管理村中事务。如族规家训的制订,宗谱续修,建桥修路、筑坝抗洪,兴修水利,寺庙修缮等,在村建中起到带头作用,成为骨干力量。三是参与教育学务。村里兴办学务,修建各种社学、义学、族学、甚至私塾基本上由秀才承担管理。四是秀才的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在以"土农工商"简单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农耕社会里,秀才掌握了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通过培训和指导,帮助村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提升,进而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总的来说,古代秀才不仅是学术和才能的象征,更是社会特殊地立的代表,他们的作用和影响深远,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学问的重视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诸多方面。此外,在一览表中把黄朝昌、黄朝良两兄弟排列之内,两位前辈是师范研究毕业,是黄店教育人才,对黄后的教育推进和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清代同治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师范学堂是为了培养新式教育师资而设立的。这些学堂制办是为了培养能够教授新式学科的教师,如算术、地理、历史等,而不是传统的经学,因此,可以推测,从这些学堂毕业的学生应该获得了相当于现在教师资格的学历。
作者方俊华系原兰溪市图书馆副馆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