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家谱、族谱、宗谱是否已经过时?
修家谱、修祖坟、修宗祠被称为宗亲三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提到这些带着“古味儿”的词汇,大家的反应也呈现出了有趣的两级分化状态。编修家谱、族谱、宗谱是否已经过时了?
一、要不要寻根修谱?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了族谱的待遇。
1、支持者
支持者自费修谱,到处寻根,联络宗亲:“乱世藏金、盛世修谱!”、“寻根问祖是一个人的天性”、“做人不能忘本!”、“老祖宗都忘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2、反对者
反对者两手一摊,嗤之以鼻,疯狂吐槽:“封建糟粕!”、“只传男不传女!”、“都什么年代了,谁还修什么家谱啊!”、“那些字辈难听死了,我才不用,我要自己给孩子起名!”、“反正我家没皇位要继承”。
二、家谱、族谱会断在这代人手上吗?
家谱、族谱寄托着人们寻根溯源的情怀,人们这一生中,总是会想起这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然而,这些思考并不是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宗族、血缘意识越来越淡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走亲戚,逢年过节发几句复制粘贴的祝福或者在家族群里发个红包都不情不愿,更别提遥远的祖宗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大城市工作,每年只有五一、国庆、春节才会回家看看,有些人连族谱是啥都没听过。很多人连自己爷爷奶奶的名字都不知道,问他们祖先是谁,似乎有点强人所难。
孔氏家谱被称作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谱系最完整的族谱”。90后的小孔自称是家族第78代传人,每次遇到“孔”姓的人,都会上前“认亲”,因为根据传统,孔氏族人起名有相应的字辈,彼此可以看名识辈分。
他说,小时候在老家河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本族谱。祭祖仪式、起名规则都遵循族谱记载。族谱、匾额、木桌,祖宗神位等是各家祠堂的标配。长大后,也没人关心这些了,他想,族谱大概率要断在自己这一代了。
网友小静说,我们的家谱一共有三十多万字,里面包括祖训、家训、家规、大事记、家族的历史源流和历代世系、家族文化、掌故、典故、传说、家族轶事以及祖先后裔详录(因为是近年编纂,我们的名字都在里边),听说后面我们的家族文化研究会还将整理周边其他地区的同姓氏宗亲。
网友小李说,族谱让她对家族有种归属感、传承感,尽管自己会选择“丁克”,自己这一支大概会断在自己身上,但以后再新修族谱,她也愿意出钱出力,把族谱延续下去。
三、新时代修谱有哪些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倡文化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全国各地修谱的家族也越来越多。有的家族愿意耗资百万编修家族的宗谱,也有家族因为内部成员不团结,导致修谱工作半途而废。
1、大数据网站助力寻根问祖、查谱修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各种族谱大数据的网站提供族谱查询、家谱编修、家谱印刷服务。比如族谱网,超33万册全国各姓氏电子版家谱收藏助力人们快速查到自己的家谱族谱,方便快捷的修谱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修谱的时间,这些都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
2、修谱规则更符合新时代价值观
族谱的新传统正在形成。
有地区族谱不记女性后代或外姓孙辈,但女性脱口秀演员被连夜登记、女性获奥运冠军收获隆重的修谱仪式。现在国家提倡男女平等,除非当事人不同意,男女都能入谱;
有地区族谱只记已婚人士,但随着选择不婚、丁克的人多了,谱上逐渐放开了相关限制;
有地区曾要求后代按辈字起名,但网友发现,在族谱上的自己是按辈字起的名字,并不妨碍自己在外使用父母起的本名。自己有两个名字,一个在传统族谱里,一个在现实生活里。
真正想寻根问祖的人,不论世事如何变化,都会坚守本心。毕竟人活一世,总得知道自己的来处、总得有点归属感,总得留下点什么,哪怕只是族谱上的一个名字、一张照片、一句简短的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