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里,有你的名字吗
国庆小长假刚刚过去,从大城市里买票回家的年轻人如同归笼的鸟儿一半,长大以后,乡愁就是隔着遥远的距离,仍然要回家的心。古诗中写道:“吾心安处是吾乡”,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历来是最深的。而族谱,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成了我们寻根问祖的依据。
族谱、宗祠、祖坟,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仿佛是带着一种老旧的气息。令很多当代年轻人嗤之以鼻。很多人甚至认为族谱是一种文化糟粕,很多地域女性还不被允许上族谱,取名也得按照你的辈分。
小谱在一个90后的群里做过一次调研,关于他们对家谱的态度。有的认为:探究家族历史,了解一下也蛮好,毕竟很多历史追溯,都是从家谱入手的;有的则表示:没兴趣,因为是女孩,上不了家谱;还有的表示从没看过家谱,因为自己家是从别的地方迁徙过来的,属于二代移民。大家还是比较认可家谱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或者史料记录的方式所存在的价值。
很多年轻人会好奇:天天说祭祖,自己的祖宗到底从哪里来?你的族谱里,真的就是自己的祖先吗?
图来自网络
族谱,古人的智慧
试想一下,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战国时期,没有互联网,如果孔子想知道自己祖先的信息,他该怎么做?你是谁?从哪里来的?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从哪里来的?充满智慧的古人就发明了族谱,把你的来历写得一清二白,还方便你查阅。
前一段时间很热门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自报家门的时候,自称“本家金陵,世为右姓”(右姓者,高门望族),那个时代,行走江湖基本上要靠你“拼爹”,也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族谱在那个时候,是作为证明“我祖宗是我祖宗”的重要文献材料。你要求个一官半职或者能进入世家大族作为幕僚,是需要有这个门票的,所以一点都马虎不得。
宋代以后,族谱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自行修族谱,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于哪里,出过哪些大人物。
而现代社会,族谱更多的是满足我们“寻根溯源”的文化心理,在做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时,族谱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料来源。
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史学教授姜士彬在写作《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这本书的时候,就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敦煌氏族谱的原始资料,这些珍贵的一手原始资料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补充。
如果没有这些原始的族谱资料记录和保存,我们后人无从得知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由豪门大族主导的寡头政治时代,上起汉末,在两晋南北朝达到顶峰,贯穿隋唐,在唐末和五代的动乱中走向消亡,直到宋朝建立,才最终结束。这是中国版的“贵族时代”。正是有了这些珍贵翔实的族谱资料,一千年以前的历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灿烂而夺目。
寻根问祖,问的其实是心。看似遥远的距离、地域、血缘,也阻挡不了我们彼此想靠近的心。毕竟我们中国人嘛,就想有个归属。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