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姓氏祠堂中的浙江省苍南县陈氏宗祠,一座尽显文化底蕴的小型四合院

2023-09-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02
转发:0
评论:0
浙江省苍南县陈氏宗祠,陈氏宗祠是一座小的四合院,建筑雅致,有深厚文化底蕴,面积840多平方米。除了门台和前厅门在1998年进行了维修外,其余部分都保存完整。

苍南县陈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苍南县的一个幽静角落,是一座深受景仰的宗族建筑。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底蕴而闻名。

姓氏祠堂中的浙江省苍南县陈氏宗祠,一座尽显文化底蕴的小型四合院

陈氏宗祠的建筑面积不大,却富有内涵。它采用四合院的格局,建筑雅致,给人一种古朴高贵之感。宗祠的门台和前厅的门在1998年曾进行过维修,其他部分则保持着完整的结构。墙壁选用陈年的青砖砌成,墙面质朴而坚固,彰显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屋脊上的精美灰塑,由民间工匠用石灰和糯米浆精心塑制而成,展现了浙江传统建筑艺术的精湛技巧。

陈氏宗祠的门台外凸显着一对醒目的旗杆夹,令人过目难忘。这对旗杆夹宽约40公分,厚约20公分,呈扁形石夹板状,顶端凿成“凹”形图案,凿有8公分圆孔,两块石板相对而立,夹缝空间约为28公分。石板的侧面刻有模糊的文字:“附贡生陈观墀敬立,咸丰戊午(1858年)除月吉旦”。这对旗杆夹是赐给陈观墀(1803-1882)的,至今保存完好,见证了陈氏家族的历史身份和荣耀。

进入宗祠内部,人们会被其精美的雕刻和石刻艺术所震撼。梁枋、吊顶、柱础、斗拱等装饰雕刻细致,展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龙头、凤尾、狮子、鹿等祥瑞动物的雕刻展现了生动的形态,栩栩如生,仿佛栖息其中,成为这座宗祠的瑰丽点缀。这些精湛的雕刻作品是民间艺术的珍品,也是浙江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

宗祠的大厅采用八角倒挂锅底形的吊顶,共有六层,每层之间用雕刻细致的斗拱相连。大厅上方高悬着一块书法端庄、墨宝横生的“星聚流光”四字牌匾,彰显陈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和崇尚。大厅两侧的廊房虽然面积不大,但造型优雅迷人,挂有“赉我思成”和“降尔遐福”两块匾额。根据传说,这些匾额都是清末“翰林四谏”之一、号称“瑞安先生”的黄体芳赠送给陈成标的第四代孙陈观墀的。

大门门楣两侧有雕刻图案的两队“户对”,短圆柱形,每根长15公分,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户对”上方,斗拱上镶有木花雕。门槛两边的“门当”即呈扁形的石鼓却不见,一些年老长者也不知所踪。清朝,旗杆夹、门当户对并非随意可竖,必须是本家族人考上进士,后出秀才、举人的也可竖,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在宗祠后面约100米处是陈成标的祖房,规模宏大,现在腐烂坍塌了不少,据说原有清朝高官赐予牌匾挂在房子中间,但也被人偷走多年,我能清晰看到牌匾挂过的痕迹,到底赐给谁无法得到考证。但在民国32年莒溪《陈氏族谱》记载着不少赐给陈成标晚辈的匾额,其中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岁在戊辰仲冬月谷旦特授浙江温州平阳县知县曾省为贡生陈久立匾额“外韩”;乾隆二十年(1755年)岁在乙亥冬月吉旦特授浙江温州平阳县知县黄槐为国学生陈云华立“花萼联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孟冬月谷旦钦命史部右侍郎提督、浙江学政窦光鼐为乡耆宾陈云攀、继妻周氏立“五世堂”;同治八年(1869年)岁在己巳林钟月吉旦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讲、安庆府知府署理、安徽卢凤颖兵备道现任江南布政司年家眷弟琴西孙衣年为平阳附贡生陈观墀立“明经世胄”……可以肯定的是,陈成标及晚辈不是一般的家庭和一般的身份。

祖祠还让人惊艳就是梁枋、吊顶、柱础、斗拱,雕刻、石刻很考究,龙头凤尾、狮子、鹿等祥瑞动物,身姿矫健,惟妙惟肖,乃是神工鬼斧,民间艺术的珍品。大厅吊顶呈八角倒挂锅底形,有六层,每层之间用雕刻细致斗拱托起。祠堂的大厅高悬“星聚流光”四字牌匾,书法字体端庄,浑厚遒劲。两边的廊房都是木结构,面积不大,但造型极为讲究,并分别悬挂“赉我思成”和“降尔遐福”匾额。据祖传,这三块匾额均是清末“翰林四谏”之一,号称“瑞安先生”的黄体芳赠送给陈成标的第四代孙陈观墀的。右廊房造型独特美观,内额枋还挂着“开学堂”小牌匾。据传说,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观墀在这里办起了私塾学堂,不少孩子就在这里读书学习,开学堂培养了一大批陈氏晚辈和其他氏族人才。在莒溪《陈氏宗谱》记载:岁进士1人,贡生1人、国学生10人,儒业11人,邑庠生1人、八品1人。据上年纪的老太介绍,只知道这里一直在办学,民国12年(1923年)他就在“开学堂”读书,教书先生是陈大端,教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解放初期莒溪乡政府就设在这里。1965年又办起了“莒溪小学”,直到1968年才把学校迁出“陈氏宗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第一座祠堂是哪个姓氏的?又在哪个时期出现的?
祠堂,在古代既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我国的祠堂最初是由皇帝建造的,主要用以祭祀先祖和祭天。祠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跟着小谱一起来探寻古代第一座祠堂的踪迹。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祠堂是文翁祠,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祠堂文化。《辞源》中【祠堂】的出处:《汉书·文翁传》“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本词条同时还收录了张安世(?—前62年)与杜甫(712年—770年)的记载,而文翁生殁为前187年——前110年,由此,文翁祠是见之于中国历史文献上最早的祠堂。图源网络在古代社会,建造祠堂是有很多限制的,不光有经济条件许可,而且还有身份限制。秦代,“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所以说,古代宗祠的发展并不多样化,直到明嘉靖(1522-1566)以前,百姓平民都是没有祭祖祠堂的。士大夫以上者,有立庙,而庶人无庙(祠堂)。文翁祠,在公元前就建祀了,至今有2000...
· 一座姓氏奇特的城市
移民带来姓氏的增加镇江的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商末周初时期,来自西北的一支移民南下,把周文化带到了吴地,与这里的荆蛮文化结合产生了吴文化。北方移民的迁播,自然也就带来了姓氏的增加。第二次大的移民潮发生在六朝时期。受战乱影响,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这次迁徙的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形成了三大支流:一部分居于今的陕西、甘肃、山西,当时被称为“秦雍流人”,一部分居于今河南、河北,被称为“司豫流人”,一部分居于今山东、江苏、安徽,被称为“青徐流人”。徐姓先人当年也加入了这三支迁移大军中,尤以第三支所谓“青徐流人”中的徐姓人最多。三国魏东莞(山东诸城县)人徐奕、广宁海西(河北涿郡)人徐宣都曾避难江东,东吴徐盛原为琅玡人,避居吴地后,成了吴国的名将;晋永嘉之乱时,东莞人徐澄之与同乡人臧琨率本家子弟和乡里族众一千多家南渡长江,定居于京口,成为当地的望族。到了永嘉元年(307年)时,京口的侨寓人口...
· 汾阳成氏百年四合院,尽显岁月沧桑
为”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可爱中华“,唤起人类对古村、古迹、古街、古院的保护意识,本社记者续南垣寨、巩村后,再一次对山西省汾阳市古迹古院进行探访,本期带您走进的是位于汾阳市的成氏百年四合院。位于汾阳市小南关辛巷,座落着一处有着悠久历史的成氏百年四合院。从远处遥望,灰砖墙、花边门与四周新建的瓷片楼形成了显明的对比,足已表达了此处老宅岁月的沧桑!四合院入口大门顶上的”凝瑞气“三个字已在文革时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现只能依稀看到字体轮廓.清晰的雕刻花预示着吉祥、富贵成氏四合院始建于民国初期,占地800多平方米。说到四合院,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八进九进的官宦富贾的”深宅大院“。可成氏老宅的”根“是那些藏于老城区中未经改造过的窄小胡同里的普通居民,始建时为两进式四合院,可是在文革时期二进门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已不复再现。即使这样,它却也是厚重的历史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此处四合院坐北朝南,基本...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石湾镇的黎涌下村陈氏宗祠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的黎涌下村,有座著名的“大小”陈氏宗祠。昨日记者来到黎涌下村,探访这座现为“黎涌文化娱乐中心”的陈氏宗祠。“大小”陈氏宗祠之间,曲径通幽,锦鲤成群结队地在澄清的水池里来回游弋,岸上杨柳飘飘,这是黎涌著名的一景“颖水遗风”。昨日,记者见到村里的老人们正在这里下棋、打麻将,1996年陈氏大宗祠进行历史上第二次大修时,乡亲集资增建了祠前的绿地、水体和亭桥等配景。现在,村民们会友、休闲,第一时间便想到这里。这是传统的岭南特色宗祠:传统神话人物的砖雕、群花簇拥的灰雕、三路三进的宗祠结构,用大圆木、石和做梁,正中悬挂着“世丕堂”的大牌匾。村中老人潘叔告诉记者,村民们很重视本村文化的保护,这些梁柱都是明朝初建的时候留下来的,“世丕堂”的大牌匾也大有来历。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块牌匾不被破坏,村民偷偷把它藏在村中水塘里,牌匾才得以保存至今。在陈氏大宗祠里,无论是梁柱还是牌匾,都有着近500...
· 浙江省苍南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成立
以开展姓氏文化调查研究、打造苍南姓氏文化特色品牌为己任的苍南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于4月7日在县城灵溪成立。苏庆明、杨成秋、戴嘉宝、陈孝沈等县领导出席成立会议并作工作指导。苍南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是对苍南县域内姓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半官方学术性编研组织,其主要任务是致力承担苍南姓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任务,为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贡献;积极开展“两岸”民间交流,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等提供相关服务,以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家亲的共识;弘扬先辈传统美德,启迪后裔爱祖国、爱社会、爱家族的情操,为构建和谐社会、平安苍南和争做文明家族而努力。研究会成立后,将继续编纂《苍南百家姓》第六、七卷和《苍南姓氏宗祠楹联选编》、《苍南族规乡约》以及《苍南进士名录》等姓氏丛书。另据了解,自2000年1月开始,我县着手对《苍南姓氏通志》和《苍南百家姓》等的编辑工作,十年来先后编纂出版姓氏专著以及《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