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谱家族传承与文化延续:四川遂宁市蓬溪地区,孝悌传家 修家谱成为家规
“敦孝弟,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人品,隆师道,时祭扫,戒争讼,莫为非,敬尊长,守法纪,崇谱系”翻开《黄氏家谱》的家训篇章,曾威名赫赫的先祖并没有教育子孙执戈从戎,而是强调 “和”与“孝”字,希望子孙能和宗亲、睦乡邻,并将修家谱列为其家规之一。
家训的继承:以孝治家 睦宗族
在《二十四孝故事》里,有两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是黄香扇枕温衾,二是黄庭坚涤亲溺器,受先祖的影响,“孝”文化已经融入了每个黄氏子孙的血脉,即使远迁巴蜀,几百年未与宗族联系,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宗亲的家风家训依然延续着。
据家谱记载,黄氏曾居于湖北江夏,元末明初时,因族中之人犯事,被元王朝下令征剿,族人被株杀者甚众,家族避难各逃,其先祖黄大震与胞弟黄大霖,带领妻儿避难入川,为避株连之祸,家族曾一度改姓王氏。劫后余生的经历,让黄氏子孙对家族文化看得分外珍贵,“敦孝弟,睦宗族,敬尊长”的江夏之风,几乎是每家人家谱上的共同词汇,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也逐渐演变成一条家规,成为每个黄氏子孙一生中必须参与的一件事。
今年40岁的黄小东是震公入川后第二十四代后人,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从小就教育他要对人谦卑有礼,遇见同族的长辈必须要礼貌问好,不能大声和长辈说话,每年族里组织去家庙上香,全家大小都必须沐浴净衣,徒步上山。在家中,作为晚辈的他每日需到父母房里请安,外出和归来时,必须告知家长,不可以比长辈先动筷子……诸如此类的规矩父亲容不得他出一丝差错,每每犯错便会被严肃处理,如今这些老规矩他又传给了女儿。
家训的发展:和睦乡邻 谦恭待人据家谱记载,在先祖黄大震与黄大霖避难入川时,其祖父是元朝的兵部尚书,这样的家庭自然是显贵的,但一朝突变,不得不避走他乡,还要时时担忧被元朝廷抓获,其心里落差不可谓不大。但所幸当时正赶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五湖四海的人齐聚天府,同是天涯沦落人,冲淡了背井离乡的愁苦,也形成了和睦邻里的家风。
四川遂宁市档案馆号召市民将家谱交给他们永久保存,黄氏家族的家谱也不例外。黄氏家谱记载了黄氏祖上本是武将世家,曾官至兵部尚书,迁入遂宁市的历史。然而,这本家谱并没有教育子孙执戈从戎,而是强调“孝”与“和”字,以孝治家,睦宗族为家训。
黄氏家谱的记录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凝聚了子孙砥砺前行的精神内核。家谱修订被视为一种孝行,家族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小修,每60年修订一次大修。黄氏一族承袭了家训的传统,如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和睦乡邻等,这些传统家风在黄氏家族中代代延续。
黄氏一族在初迁至巴蜀之时面临了诸多困难,如何与周围乡邻和谐相处成为重要问题。黄氏家族身材高大魁梧的特点使他们格外注重“禁凌暴”,即不能恃强凌弱。通过几十代人的融合,黄氏子孙在尊重中长辈、和睦乡邻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传统。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的方式为黄氏家族传承提供了新机遇。黄氏家族建立了宗亲网,通过互联网平台促进宗族感情,传承家族文化。族人可以将家谱上传至宗亲网,让家谱走出家族之围。
除了家谱的传承,黄氏一族也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互帮互助的精神,组织捐款帮助困难宗亲求学、看病。近年来,一批“寻亲义工”在网络上注册信息,帮助族人寻找失散的亲友。
黄氏家族的家风传承不断完善,如最新编修的家谱中不仅包括传统家训,还加入了族人创作的诗词和歌曲。家风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黄氏一族善于与时俱进,让家族文化历久弥新。
黄氏家谱的重视不仅留住了家族的“根”,也是对家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尊重。黄氏家族600多年来坚持修家谱,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延续家族精神。这是家族“孝”文化的继承与集中体现,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以承袭家训和延续家风。
在最新编修的黄氏家谱上,除了传统的13条家训,还选入了现在族人创作的《尊祖诗》《劝嫖》、《劝赌》、《劝气》劝解子孙的诗词,以及根据家训内容改变的歌曲。在黄氏一族,家风的传承从来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他们善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家族文化源远流长。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固民间流传,30年不修谱,视为不孝;60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重视家谱既留住了家族的“根”,也是一种孝行。遂宁蓬溪黄氏一族,600余年坚持修家谱,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创新家谱传承方式,让古老的家族精神永不过时,是家族“孝”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承袭家训、延续家风的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