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民间修谱人十六年如一日修家谱
族谱、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与变迁。近年来民间重修家谱的意识越来越强,然而,重修家谱绝非易事,在这其中修谱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修谱人不仅要求有相当的文化基础,而且要熟悉该家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修好一个家族的家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名录之一“奉化吹打”、“奉化婚俗”传承基地负责人江圣彪就是一位热心的民间修谱人。
用小楷一字一字写好,再手工裁切、一针一线地装订。日前,记者在市区惠政西路稍显简陋的工作室里,见到江圣彪正在装订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家谱。爱好修家谱的他为奉化许多家族修过家谱。
由于家境贫寒,江圣彪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在尚田镇插过队,在横山水库电站当过工人,也办过厂。“尚田两年的插队经历对我走上这条路有很深的影响,就是那时候认识了我的师父桂远清,他一直研究民间礼仪、宗族文化,在他的熏陶下,我也渐渐爱上了这些。”江圣彪告诉记者,读书时一直喜欢语文,爱写作文。自己记性不错,能吃苦,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所以师父也很喜欢他。“文言文我是自学的,就是看那些古文,读得多了,也就学会了断句和释义。”江圣彪说,文言文是修谱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
一套最普通的家谱要经历资料登记、整理、排版、制版、抄写、装线等多个步骤,大概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最难的就是资料整理,有原家谱还好,如果没有要重头开始整理资料,那就麻烦了,需从最小一辈开始往上寻根,直到无法考证为止。我记得有一年去四明山棠溪村修棠氏家谱时,在那边连续住了20多天,就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宗族资料”。江圣彪说,这也是为什么家谱必须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原因,时间间隔太久,考证难度就会大,这样修出来的家谱就可能会不完整。
“我制作的家谱,全部由宣纸手工抄写,竖排线装。”江圣彪说,虽然传统技法远不如机器印制的快捷高效,但由于使用宣纸,再加上小楷手工抄写,线装家谱字体清晰、保存的时间也更久远,也更具有传统家谱的古色古香和历史意义,所以他始终坚持着用手工抄写的方法来制作家谱。
记者打开一本已经制作完成的家谱,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承先启后、万世家宝”八个繁体字,接下去有手工绘制的祖像及生平,世系图和派系图,清晰地记录着该姓氏宗族的生息繁衍。“我老伴的小楷写得比我好,所以大多数抄写的事情,都是她来做的,我就负责收集资料、排版等,现在我还学会了电脑排版、制版,省了不少时间。”在妻子的支持下,江圣彪现在一年能够修订4至5个姓氏的家谱。更让他高兴的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家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修谱和圆谱。“很多村子修完谱定稿后还会进行圆谱庆典,我也碰到过在庆典当天慕名来寻根问祖的人,如果经过考证确实是族人,家谱上还要加进去。”
“从2001年我开始修第一本大堰南溪口的《董氏家谱》以来,做这一行已有16个年头,前后共修了60余套家谱,也参与了60余场圆谱庆典。我觉得修谱不仅仅是我的爱好,更是一种民间传统宗族文化的延续和守护,所以无论是大村的大姓氏,还是小村的小姓氏,我都是一视同仁,认真严谨地去对待。”在多次的修谱工作中,江圣彪也从中了解到了更多的奉化传统民俗文化和家训族规,还主编了《奉化家训族规》和《奉化民俗》两本书,“这两本书应该算是修谱的意外收获吧。”江圣彪谦虚地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