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曲溪湾潘氏老宅 谱写百年杏林传奇

2023-08-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46
转发:0
评论:0
曲溪湾潘氏老宅谱写百年杏林传奇,东苕溪出德清乾元镇东门,沿途经过文明塔、辉山塔,在辉山塔下一个宁静的小村落旁折了

曲溪湾潘氏老宅 谱写百年杏林传奇

东苕溪出德清乾元镇东门,沿途经过文明塔、辉山塔,在辉山塔下一个宁静的小村落旁折了一个弯,这里就是钟管镇曲溪村的曲溪湾,当地人又称之为“曲尺湾”。

  曲溪湾岸边,矗立着一幢西洋风格的民国建筑,而背后一排建于清末的木结构老房子则是雕梁画栋,气度不凡。这两处都是潘家的老宅,著名的“曲溪湾潘氏中医外科”就发源于此。

曲溪湾潘氏老宅 谱写百年杏林传奇

 

潘氏外科学术流派主要传人表

曲溪湾潘氏老宅 谱写百年杏林传奇

西洋风格的潘氏老宅

杏林茂盛  医著甚丰  

  德清,地处浙北太湖流域,湿热偏盛,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来嗜食肥甘,吃食鱼蟹、羊肉之类,所以疔疮、疡症患者较多。因此,这里从事外科的“疡医”颇多,最著名的就是潘氏。  

  潘氏中医外科源于曲溪湾,清代乾隆年间由潘鼎创基立业。曲溪潘氏杏林茂盛,医著甚丰,形成了浙江省中医外科学中的“曲溪湾潘氏外科”流派。潘氏从长期的课徒实践中积累经验甚丰,为教学之需,编撰了《分经药性赋》、《外科汤头》、《疡科歌诀》、《医学集成》等用以启蒙的入门读物。  

  潘氏后裔名医辈出,较具影响力的有:  

  潘申甫(1847~1925),继承其父潘旭家学,与兄吉甫、侄青泉相互切磋医艺,凡就诊病人,一疮一疽都能辨明脉络,叫出名称,深为同行折服。除诊疗外,注重教育、研究,曾与族医及学生张彦英、王彤轩、吴谱农等成立“曲溪国医研究会”,分析疑症难症,编有《周身名位骨度》、《内经十二宫》、《六淫问答》、《七情论》、《揣摩集》、《运气要诀》、《时用妙方》等书,惜未刊行。其儿子潘青时,孙子潘鉴清后收集其验方300余例编成《潘申甫医案》,颇得杏林好评。  

  潘春林(1898~1968),原籍德清曲溪湾。195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名老中医,1957年加入湖州市中医院,被推选为院长。曾审定炒、煅、煨、制、提等28种外用药品的炮制方法,著有《潘春林医案》。湖州市中医院中医外科汇集了以潘春林为代表的“曲溪湾潘氏外科”等多家外科流派之精华,沿用外科外用药80余种,其中青云散曾列入1988年版《浙江省医院制剂规范》,疔疽软膏1990年在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上荣获“神农杯”优秀奖。  

  潘鉴清(1905~1977),字宝忠,祖居德清曲溪湾,1937年迁居余杭塘栖,先后在太师第、蝙蝠弄、西小河挂牌行医,治疡擅长刀针。  

  潘斌璋,1929年生于湖州市,主任中医师、市名老中医,自幼从父潘澜江学医,擅长外科、皮肤科,1958年进入湖州市中医院,历任浙江省卫生厅新药审评委员,浙江中医外科学会理事,省中医外科进修班一、二期班主任,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担当二省一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起草牵头人,编写《浙江省临床经验选辑?外科专辑》。1953年撰有《中医外科进退疗法》、《医学经纬》等。  

  潘嘉矿,1937年出生,1954年进入湖州市中医院,随其父潘春林习医,整理出版《潘春林医案》和整编、校点首部断代大丛书《近代中医珍本集·外科分册》部分内容。主持整理总结该院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等书籍9部。撰写“潘春林外科学术经验选介”、“给邪于出路是中医外科诊治疾病的一项基本原则”、“辛木十香膏外贴治疗良性肿块”等28篇文章在全国、省级刊物发表。  

曲溪湾潘氏老宅 谱写百年杏林传奇  

临河的私人码头  

曲溪湾潘氏老宅 谱写百年杏林传奇  

潘氏老宅屋顶  

百年老宅  曾经辉煌    

  虽然作为医者的潘氏后人早已不在曲溪湾居住,但是关于老宅以及潘氏名医的故事,仍然在人们的嘴边传颂。    

  通过乾元镇龙门街上的“潘超江中医诊所”,记者在乾元镇找到了年已八旬的潘柏年老医生。“我从小就在那幢西洋风格的房子里长大,跟着我父亲背医书、看临床。那时候,我们家里进进出出都是病人和前来学医的弟子,最鼎盛时,我们潘家有弟子100多人,桃李遍江南,就近知名的东南湾、前骧、袁家汇外科,都是曲溪外科的分枝。在医学界,凡提到中医外科,都以自称是曲溪湾门生为荣。”    

  潘柏年说,自家门前临河设有私家码头,码头上还有一盏路灯,每当夜幕降临,路灯就点亮了。“主要是为了方便远道而来的病人,可以指引他们靠岸、停泊,有的船就在我们家门口的码头上过夜。”    

  有趣的是,德清人、清末经学大师俞樾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但他却是向曲溪湾潘氏名医致谢的人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当然,他当年致谢的方式既非写感谢信也不是送锦旗,而是抬来了一块匾额。原来,俞樾因患痔疮多方医治无效,便来到曲溪湾找潘申甫就诊。潘申甫对症下药,治疗数次便告痊愈,俞樾于是向他赠送了“术精祝括”的金字匾,之后潘申甫名噪沪、杭,医声远播皖南、苏南等地,慕名前来学医者达100多人。“这块金字匾,我小时候还见到过。”潘柏年说。    

  在曲溪湾,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出几个关于潘家名医的故事来,71岁的潘云龙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最佩服的,是14岁就随父亲坐堂助诊、后来迁居塘栖的潘鉴清。“有个南浔来的‘落头疽’患者,由于前面的医生治疗失误,脓水已经腐入椎脊髓,没想到潘鉴清竟然在病人的屁股上开刀拔毒,再用中药内服外敷,没多久病人就好了。所以大家就编了一句顺口溜来称赞他:‘疮生头颈里,刀开屁股头。’”    

  在潘家的木结构老宅外,甚至还有一位村民信誓旦旦地向记者表示:“这幢房子100多年了却不结一个蜘蛛网,那是因为造房子的时候用了一根‘避尘木’,只不过整幢房子那么多木头,已经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根了。”    

  虽然潘家老宅、潘氏外科在村民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中医和京剧一样,正在慢慢衰落。由于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卫生习惯的改变,中医外科的病症已越来越少。”不过潘柏年认为,今时今日,中医外科并非已无用武之地。“会治疗一些常见病并不稀奇,我们潘氏外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手硬本领,能够解决一些疑难杂症,这也是曲溪湾潘氏中医外科之所以能够流传百年、长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宁惊现百年老宅
青海新闻网讯现今的古城西宁,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古民居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10月14日,记者在省城采访时意外发现,百年老宅还在这座城市中“酣睡”。一座四合院10月14日,记者来到人民街时,这条街正在封闭式改造。在距离人民街东出口约一百米处,一排还未拆除的房子中间,一扇已陷在土墙内的古花边式木头大门,显得格外低矮和陈旧。门框上挂着“人民街10号”的蓝色门牌,这就是宋永吉老人的家。200多年前,宋永吉的先辈在西宁市人民街购买了这座四合院。两扇木门开着,门道内还有一道木门,木门顶砌有两层青砖。院子中间几棵树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金光,院子四面都有土木结构的房屋。一次伤别离走进北侧房门,里面还有两道木门,宋永吉将记者让进右侧的门,屋子内很热乎。大娘给我倒了一杯热腾腾的熬茶,在扑鼻的清香中,宋永吉详细介绍了这座200多年的四合院。宋永吉今年76岁,是这座老宅的主人,那位大娘就是他的老伴更尕。...
· 《西宁惊现百年老宅》一文追踪百年老宅暗藏秘密
青海新闻网讯西宁的百年老宅经西海都市报报道后,读者一直很关注。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了这两处老宅的秘密。10月19日,记者根据老宅主人袁兆祥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他的叔叔袁丛德。袁丛德说,因为他的祖先是随军的一名铸造工匠,还有些军功,当时的地方官将没收来的老宅便宜卖给了他的祖先。1958年,他们将老宅原来的四扇门和木制方格式窗户及房子墙面改装了一下,祖先们有没有修过这个房子他们就不知道了,他还记得当时的门头处还有精美的雕花。他听他的爷爷们说,这个房子所用的木材全是本山本(就是当地的松木)。老人回忆说:“我听我爷爷说,当时南北山都是大森林,南山上的松木林很大。有的松树很高、很大。具体的可以从家谱上知道。”老人说完后,又带记者来到他弟弟袁承德家。“承德,把家谱拿出来,让记者看看。”袁丛德对他弟弟说。袁承德将一个红布包裹放在桌上,里面有一本包装精致的家谱。于是,“湟中袁氏家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从...
· 百年老宅安氏大院的历史坎坷
百年老宅安氏大院2011年,即被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河南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现存的6处留存着诸多区域文化烙印的古建筑、古墓葬,此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也为之绕开的它们,2011年因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合村并城”而将被“限期拆除”的报道,曾牵动全国多少人的心?也是出于好奇,或者更多的是牵挂,笔者借机悄悄走进安村古宅,走进雕梁画栋、巍峨壮观的安氏大院,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这些曾经面临毁灭的文物,记住它们的容貌和让我们牵挂记的“乡愁”吧。郑州航空港区银河办事处庙后安村合村并城指挥部的公告显示,征迁工作在2014年1月15日前完成。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氏大院,周边有上千年的安氏古墓园、300多岁的古树相伴的安氏宗亲的圣地被要求“限期拆除”,让原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的安氏后人们寝食难安。
· 海南文昌韩氏老宅,一座充满乡情的百年老宅
文昌市宝芳乡富宅村有个“三保文物”,所谓“三保文物”是因为这个文物先后被评为文昌市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当地并不多见,可谓是“保中之保,保上加保,保了又保”,于是被朋友戏称“三保文物”。之所以称之为“乡愁国宝”,则是因为这个文物是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据说每一处承载了南洋华侨浓浓的亲情乡愁。一路上,朋友侃侃而谈,为此行目的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也正因如此,我方知这个文物其实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侨乡故宅,名为“韩家宅”。富宅乡里韩家宅所在地富宅村距离文昌市文城镇约28公里,是一个民风淳朴,鸡犬相闻的300年古村落。村民们敦厚善良,勤劳朴实,过着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生活。为何起名“富宅”,因县志村史无留存记载,无从追寻。不过,我从村里掩映在椰林间大大小小的华美宅第里,似乎找到了答案。富宅村,当是指村里众多“富丽堂皇”华侨宅院的桑梓田园。环视整个富宅村,最具有特色,最为气派...
· 《西宁惊现百年老宅》追踪谁是老宅第一个主人
西海都市报《西宁惊现百年老宅》一文见报后,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有读者认为,在清代,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的肯定是有一定的身份的人,到底是当官的,还是有钱人?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疑问,10月16日,记者再次走访了两处老宅现在的主人。人民街10号老宅的主人宋永吉老人见到记者后兴奋地说:“今天拿着报纸来看这所老房子的人很多,很多人参观后都问‘你们家的老主人是不是当官的?哪个朝代的?’”老人回忆说,买这所房的祖先是随军来到西宁的,是当时军队里的一名守备(镇守边防的军官,位次于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因事增置,统兵戍守),之后的祖上宋潮、宋之屏、宋之藩等当过千总(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有营千总、卫千总、门千总、土千总等官职和称谓)、代理总兵等官职。老人说,他家的家谱在上世纪60年代时被毁了,这些有关房主人的信息都是他从祖辈、父辈那里得知的。观门街36号院老宅的袁兆祥老人则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