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溪湾潘氏老宅 谱写百年杏林传奇
东苕溪出德清乾元镇东门,沿途经过文明塔、辉山塔,在辉山塔下一个宁静的小村落旁折了一个弯,这里就是钟管镇曲溪村的曲溪湾,当地人又称之为“曲尺湾”。
曲溪湾岸边,矗立着一幢西洋风格的民国建筑,而背后一排建于清末的木结构老房子则是雕梁画栋,气度不凡。这两处都是潘家的老宅,著名的“曲溪湾潘氏中医外科”就发源于此。
潘氏外科学术流派主要传人表
西洋风格的潘氏老宅
杏林茂盛 医著甚丰
德清,地处浙北太湖流域,湿热偏盛,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来嗜食肥甘,吃食鱼蟹、羊肉之类,所以疔疮、疡症患者较多。因此,这里从事外科的“疡医”颇多,最著名的就是潘氏。
潘氏中医外科源于曲溪湾,清代乾隆年间由潘鼎创基立业。曲溪潘氏杏林茂盛,医著甚丰,形成了浙江省中医外科学中的“曲溪湾潘氏外科”流派。潘氏从长期的课徒实践中积累经验甚丰,为教学之需,编撰了《分经药性赋》、《外科汤头》、《疡科歌诀》、《医学集成》等用以启蒙的入门读物。
潘氏后裔名医辈出,较具影响力的有:
潘申甫(1847~1925),继承其父潘旭家学,与兄吉甫、侄青泉相互切磋医艺,凡就诊病人,一疮一疽都能辨明脉络,叫出名称,深为同行折服。除诊疗外,注重教育、研究,曾与族医及学生张彦英、王彤轩、吴谱农等成立“曲溪国医研究会”,分析疑症难症,编有《周身名位骨度》、《内经十二宫》、《六淫问答》、《七情论》、《揣摩集》、《运气要诀》、《时用妙方》等书,惜未刊行。其儿子潘青时,孙子潘鉴清后收集其验方300余例编成《潘申甫医案》,颇得杏林好评。
潘春林(1898~1968),原籍德清曲溪湾。195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名老中医,1957年加入湖州市中医院,被推选为院长。曾审定炒、煅、煨、制、提等28种外用药品的炮制方法,著有《潘春林医案》。湖州市中医院中医外科汇集了以潘春林为代表的“曲溪湾潘氏外科”等多家外科流派之精华,沿用外科外用药80余种,其中青云散曾列入1988年版《浙江省医院制剂规范》,疔疽软膏1990年在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上荣获“神农杯”优秀奖。
潘鉴清(1905~1977),字宝忠,祖居德清曲溪湾,1937年迁居余杭塘栖,先后在太师第、蝙蝠弄、西小河挂牌行医,治疡擅长刀针。
潘斌璋,1929年生于湖州市,主任中医师、市名老中医,自幼从父潘澜江学医,擅长外科、皮肤科,1958年进入湖州市中医院,历任浙江省卫生厅新药审评委员,浙江中医外科学会理事,省中医外科进修班一、二期班主任,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担当二省一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起草牵头人,编写《浙江省临床经验选辑?外科专辑》。1953年撰有《中医外科进退疗法》、《医学经纬》等。
潘嘉矿,1937年出生,1954年进入湖州市中医院,随其父潘春林习医,整理出版《潘春林医案》和整编、校点首部断代大丛书《近代中医珍本集·外科分册》部分内容。主持整理总结该院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等书籍9部。撰写“潘春林外科学术经验选介”、“给邪于出路是中医外科诊治疾病的一项基本原则”、“辛木十香膏外贴治疗良性肿块”等28篇文章在全国、省级刊物发表。
临河的私人码头
潘氏老宅屋顶
百年老宅 曾经辉煌
虽然作为医者的潘氏后人早已不在曲溪湾居住,但是关于老宅以及潘氏名医的故事,仍然在人们的嘴边传颂。
通过乾元镇龙门街上的“潘超江中医诊所”,记者在乾元镇找到了年已八旬的潘柏年老医生。“我从小就在那幢西洋风格的房子里长大,跟着我父亲背医书、看临床。那时候,我们家里进进出出都是病人和前来学医的弟子,最鼎盛时,我们潘家有弟子100多人,桃李遍江南,就近知名的东南湾、前骧、袁家汇外科,都是曲溪外科的分枝。在医学界,凡提到中医外科,都以自称是曲溪湾门生为荣。”
潘柏年说,自家门前临河设有私家码头,码头上还有一盏路灯,每当夜幕降临,路灯就点亮了。“主要是为了方便远道而来的病人,可以指引他们靠岸、停泊,有的船就在我们家门口的码头上过夜。”
有趣的是,德清人、清末经学大师俞樾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但他却是向曲溪湾潘氏名医致谢的人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当然,他当年致谢的方式既非写感谢信也不是送锦旗,而是抬来了一块匾额。原来,俞樾因患痔疮多方医治无效,便来到曲溪湾找潘申甫就诊。潘申甫对症下药,治疗数次便告痊愈,俞樾于是向他赠送了“术精祝括”的金字匾,之后潘申甫名噪沪、杭,医声远播皖南、苏南等地,慕名前来学医者达100多人。“这块金字匾,我小时候还见到过。”潘柏年说。
在曲溪湾,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出几个关于潘家名医的故事来,71岁的潘云龙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最佩服的,是14岁就随父亲坐堂助诊、后来迁居塘栖的潘鉴清。“有个南浔来的‘落头疽’患者,由于前面的医生治疗失误,脓水已经腐入椎脊髓,没想到潘鉴清竟然在病人的屁股上开刀拔毒,再用中药内服外敷,没多久病人就好了。所以大家就编了一句顺口溜来称赞他:‘疮生头颈里,刀开屁股头。’”
在潘家的木结构老宅外,甚至还有一位村民信誓旦旦地向记者表示:“这幢房子100多年了却不结一个蜘蛛网,那是因为造房子的时候用了一根‘避尘木’,只不过整幢房子那么多木头,已经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根了。”
虽然潘家老宅、潘氏外科在村民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中医和京剧一样,正在慢慢衰落。由于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卫生习惯的改变,中医外科的病症已越来越少。”不过潘柏年认为,今时今日,中医外科并非已无用武之地。“会治疗一些常见病并不稀奇,我们潘氏外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手硬本领,能够解决一些疑难杂症,这也是曲溪湾潘氏中医外科之所以能够流传百年、长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