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张謇家风》:家庭治理,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2023-08-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82
转发:1
评论:0
张謇出自寒门,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一个农商兼作的小户人家,少年时代跟父兄在田间芳作、受到勤劳、节俭良好家风的熏染。社会底层的经历使他养成朴实的性格,为他奠定了民不思想的某础张家传承了“不爱私财,不取非分财”的家训。

张謇出自寒门,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一个农商兼作的小户人家,少年时代跟父兄在田间芳作、受到勤劳、节俭良好家风的熏染。


社会底层的经历使他养成朴实的性格,为他奠定了民不思想的某础张家传承了“不爱私财,不取非分财”的家训,这种家风源自张家的曾祖和祖父。祖父居心仁慈,勤劳节俭,爱惜物力,尽心照顾家人,即使家境变得富裕和名声显赫,他仍保持着乡农的本色。这种安贫乐道、独立自重的家风贯穿了整个家族,由曾祖传给祖父,再由祖父传给父亲。


张謇自小即受到严格的教育,他在私塾苦读儒家经典,深深根植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培养出为国为民的胸怀和爱国情怀。他以节俭为座右铭,自号“尚庵”、“尚翁”,注重节俭是他一贯的生活态度和家庭风尚。他相信节俭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和勤俭习惯,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他看来,节俭是富裕和长寿的基础。

《张謇家风》:家庭治理,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张謇的节俭精神贯彻了他的生活。他在公益事业上慷慨解囊,但却过着极其朴素的生活。他在地方设立上挥霍甚多,办实业养活了许多工人,建立学校救助了许多学生,但他对自己非常吝啬。他认为,钱应该用在刀刃上,生活应该节俭,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

张謇在家庭生活中以节俭为原则。他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能够有饭吃、有衣穿就是幸福,家庭的一切都要谨慎勤俭,衣服不必多做,每顿饭一素一汤已经足够,还要将债务还清。他教育家人不浪费,尽可能地利用和节约家庭资源。

张謇以节俭育人,他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他说,勤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无论是致力于学问、公益事业还是品德修养,都是勤俭的事情。他以身作则,将勤俭的精神教育给儿子。

张謇的节俭精神也影响了他的经营理念。他注重减少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他身上的衣物能穿三四十年,纸张写满才会丢弃。他用尽可能少的钱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注重节约。

1926张謇去世时,身上的衣物是自己亲手用南通张生纱厂织的大布制成的。他只有一顶帽子、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个金属小盒子,里面分别装着一颗牙齿和一缕发丝。这些都展示了他的节俭之道。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是穷人来,还是穷人去。

《张謇家风》:家庭治理,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张謇确实非常重视教育,他给儿子张孝若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条件。张謇自己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起家的,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对张孝若的教育非常慎重,不断鞭策他努力学习,注重培养他的品行和人格。张謇的教育方法以严肃为主,督促儿子勤奋学习,并倡导他与外国教师相处时要诚实恭敬,保持自己的人格和信用。

在他的《家诫》中,督促后代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他引用了诸葛亮的名言和颜之推的谚语,强调了学习需要静下心来,需要有志向。他告诉后世子孙,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拓宽才能的范围,只有有志向才能实现学习的成就。同时,他也强调了阅读经典书籍的重要性,无论是世世代代地位低微的人还是富贵子弟,都可以通过读书成为他人的老师,阅读书籍也比积累财富更有价值。

《张謇家风》:家庭治理,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除了家庭教育,张謇还高度重视学校教育,他创办了许多学校,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兴办的学校包括师范学校、中学、女子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等,涵盖了各个教育阶段和领域。其中一些学校如南通师范学校、东华大学、河海大学等至今仍然存在,成为了我国知名的高校。

在1903年,张謇前往日本考察了日本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幼稚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他受到了日本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启发,决定将这些先进的教育体制引进到自己的家乡。他通过登报招聘日本的幼儿教员,其中包括女教师森田政子。他和森田政子商议教育内容,并制定了教学计划和课程。

张謇在家乡南通以及全国范围内开办了一系列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和领域。其中一些学校如通州师范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等至今仍然存在。

他的学校办学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张謇办学的学校数量达到了362所,包括了一些全国首创的学校,如狼山盲哑学校、南通盲哑师范讲习所和伶工学社等。

同时,张謇也参与了一些国内知名高校的创办,如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吴淞商船学校等。他的教育事业对于国内的高等教育领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謇家风》:家庭治理,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和母亲的品德和价值观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以诚信、正直和独立自重为准则,这种家庭教育对张謇的人生道德和操守有着积极的影响。

张彭年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他从不求助于富人或有势力的人,不论自己贫穷或是农民,他依旧保持独立和坚守原则。这些品质对张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彭年经常教育张謇,他说,“从古无穷人之天也,人而惰,则天穷之。”他告诫张謇要积极向上,因为如果一个人懒惰,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他还教导张謇认识到轻重的区别,他说,“轻重者,植骨贵贱之征,人莫贱于轻,莫贵于重。”这句话告诫张謇要珍视自己的价值,不被轻视,也不以轻视他人。

张謇的母亲也在他进入地方官府时给予了他忠告,她说:“君子不轻受人恩”,意思是一个君子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要保持独立自重的品格。这种家庭教育使张謇在创业过程中始终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可信赖的行为。

张謇在教育子女方面非常注重诚信和品德的培养,他曾告诫儿子张孝若:“儿须自爱自重。自爱自重无他,在勤学立品。何以立品?不说谎,不骄,不惰,不自放纵任性而已。”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勤学和塑造良好品德来建立自我价值。

张謇也以诚信育人,在1914年师范第十届毕业演讲中讲道:“修身之道,固多端也,即就不说谎不骗人,做去亦可矣。”他将忠信笃敬解读为“忠则不贰,信则不欺,笃则不安,敬则不偷”,并亲自为各类学校题写校训。

这些名言体现了张謇对诚信和品德的强调。他认为,忠诚是不动摇的,诚实是不欺骗他人的,坚持是不安于现状的,尊重是不行为不端的。这些原则成为他对学子们的教诲,也是他自己做人的准则。

另外,之前提到的张謇早年冒用他人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困扰和教训。这个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教导他不要做违背诚信的事情。

张謇以其正直和诚信的品格而闻名,这不仅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些教诲和经历为张謇树立了诚实守信的人生理念。

《张謇家风》:家庭治理,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张謇家风中讲究乐善好施。张謇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他们对张謇有着重要的影响。父亲张彭年热心地方公益慈善事业,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张謇的母亲一生言传身教,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在临终时,她嘱咐张謇说:“穷苦人须周济,不必待有余。”张謇深受父母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了良好的家风。

据《建乐善好施坊恭记》记载,光绪二十二年,海门出现洪涝灾情,河水泛滥,农田严重受损。张謇禀告父亲的遗训,与霍邱王宾共同筹划疏河和赈灾工作,资金不足则募集善款,如仍不够,就以个人财产贷款继续救助。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江苏巡抚鹿传霖上奏朝廷,请求封赏张彭年和金氏,以表彰其乐善好施的精神。张謇的母亲金氏在原籍地方自建了名为“乐善好施”的坊,作为对他们的奖励和纪念。

受到父母的影响,张謇怀有慈善之心,并将其社会责任感体现出来。他不仅投资兴办了纺织、煤矿和铁路等实业,为数百万人提供就业机会,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他在上海徐家汇育婴所的模式基础上,建立了南通新行婴觉,并收养了乔婴,培养他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在南通市中心的潦河风景名胜区南部,张謇于1905年创办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的第一所博物馆,内设潦南别业、中馆、南馆和北馆等陈列建筑,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此外,张謇还在南通创办了1912 年,张謇在南通城南创办了第一养老院全院大小房屋 136 间,可同时容纳 120 位老人

受张謇的影响,其兄长张于 1920 年用其七十寿展收到的贺礼,在海门常乐镇南湾创办第二养老院。第二养老院也叫“老老院”,名字源自孟子的名言“老哲老以及人之老”张謇七十寿辰时,又建了第三养老院,可同时容纳 146 位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风家训雏形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大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注重家教、家风的养成和传承。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传统风尚,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灵魂的延续。1家风随家族产生逐渐形成家风,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从那时起,家族成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一些具体的条定,更成为家族的精神“图腾”。家风家训的雏形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大家庭。氏族的族长负责氏族家庭成员的生产和生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并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传统习俗的训练来巩固家长的统治。宗族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氏族的遗风,在这一时期,个体家庭开始出现,但它们没有从宗族系统中游离出来,而是依附和隶属于宗族。宗族作为血缘共同体,不但有共同的宗庙、宗邑、墓地,而且有共同的财产。《礼记·祭统》中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尊祖祭祀活...
· 家风家训雏形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大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注重家教、家风的养成和传承。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传统风尚,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灵魂的延续。1家风随家族产生逐渐形成家风,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从那时起,家族成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一些具体的条定,更成为家族的精神“图腾”。家风家训的雏形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大家庭。氏族的族长负责氏族家庭成员的生产和生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并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传统习俗的训练来巩固家长的统治。宗族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氏族的遗风,在这一时期,个体家庭开始出现,但它们没有从宗族系统中游离出来,而是依附和隶属于宗族。宗族作为血缘共同体,不但有共同的宗庙、宗邑、墓地,而且有共同的财产。《礼记·祭统》中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尊祖祭祀活...
· 重塑乡村家风:家风文化引领乡村治理的奇招
一、构建家风文化多方保护机制家风文化多方保护机制的构建是家风文化传承的要义所在。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村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具体措施如下:1.1加强基层党政机关建设: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实地调研,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新动向,推动移风易俗活动常态化,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传承乡村传统家风文化。1.2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发展体系,将家风文化教育内容与学校相关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家校协同互助,推动乡村受教育群体弘扬文化自信。1.3深耕乡村特色产业价值:着力推动乡村特色家风文化产业建设,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家风文化产业链,强化家风文化经济功能,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群体文化认同危机。1.4激发村民群体传承家风文化的主体意识:通过提高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挖掘农村发展潜力,强化思想引导,实现村民主体意识的归位,促进村民广泛参与家风文化传承...
· 詹母退鱼,体会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
· 一个家庭兴旺,源泉在于家风
家,犹如水之源,树之根,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避风港。一家人什么最重要?不是锦衣玉食,也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家庭和睦,家人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家人相处应该和颜悦色,有难一起面对,有事一块商量,没必要争出对错强弱。“人心齐,泰山移”。一家人只有齐心协力,生活才能越过越美好。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要想培育出有出息的孩子,良好的家风必不可少。一个人成功的源泉,在于家训端正;一个家庭兴旺的根本,在于家风纯正。勤俭节约,再贫寒的家庭也能日渐兴盛;铺张浪费,再多的家业也会被迅速败光。勤以致富,俭以养德。勤劳决定了一个家庭能否兴盛,节俭决定了一个家庭能否长久。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行孝需尽早,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谈谈生活琐事,和长辈聊聊家长里短。我们一生所追求的无非是:家人健康,家庭幸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