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两个派别:黄老派与隐逸派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自古以来便有“明儒暗道”的对比。其中,黄老派和隐逸派是道家思想的两个重要分支。
一、黄老派:治世的道家
黄老派是道家的入世派,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曾说过,“无为而无不为”,黄老派将这一观点发扬光大。他们践行黄老学术,旨在用于治世。在汉朝初年,黄老思想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朝建立之初,曹参被评定为功臣排名第一,成为高祖刘邦的重要功臣。曹参拜黄老学者盖公为师,黄老之学在齐国盛行。曹参接任萧何后,继续以黄老思想来指导国家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被称为成语“萧规曹随”的来历,也体现了黄老派思想的核心:不瞎折腾,与民休息。
黄老派的学问一度失传,直到上世纪马王堆出土了大量文献,其中包括被称为《黄帝四经》的道家文献,使黄老学术得以重现人间。
二、隐逸派:道家的隐士
中国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许多隐士在追求自然和清静的生活方式中寻求心灵的宁静。隐士中有些人受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影响,积极地救世之后,果断地选择退隐。他们追求的是心境的平和和超脱。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遇到了众多隐士。其中有楚狂接舆对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为政者殆而!”孔子也认同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与隐士相伴是件光荣的事情。
隐士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生性喜欢自然,不愿受世俗规则束缚。他的诗作和哲学思想,表达了对坦然守道和纯朴生活的向往。
在汉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良也在成为韩国贵族之后,选择了隐居山林。他遇到隐士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的教导,这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并成为“汉初三杰”之一。汉朝建立后,张良继续退隐成为隐士。
结语:
道家思想的两个派别,黄老派和隐逸派,体现了道家多样性的一面。黄老派注重治世,强调无为而治;而隐逸派更倾向于隐居山林,追求自然与清静。每个人对道家的不同派别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和理解,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无论是追求治世还是追求隐逸,道家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生活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