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中及其罕见的族谱姓氏之团姓
团姓,团姓在数千个姓氏当中,是极其罕见的稀有姓氏之一,其根在镇江。《团氏南北合订宗谱》更是很少有人浏览过,其价值可见是非常珍贵。
据最新人口信息系统显示,全国团姓人口仅有千余人,意味着全国平均每一百万人才有一个人姓团。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团姓其实发源于镇江。20多年前,笔者翻阅《镇江人物辞典》,注意到其中收录有一位名叫“团禾”的明代人,条目虽简略,却提到了团姓的来历。短短几行字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的团姓相关资料,可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能如愿。
近些年,笔者有幸到邻近的扬州、泰州参观学习,发现两地也有团姓分布,还出了不少地方名人,便有心搜集团姓的相关资料,在《扬州历史人物辞典》里找到若干位团姓人物,顺藤摸瓜,笔者查阅了扬州、泰州两地方志,得到了更多的团姓资料。经进一步了解得知,扬州、泰州团姓其实与镇江团姓同出一脉。近日,笔者整理藏书,意外发现一卷清代丹徒举人团昌第的硃卷(科举考试专门誊录供阅卷官员看的红颜色试卷,附有考生履历、家庭出身等情况),其中对团姓始祖特别是团昌第一族记载甚详。
团姓始祖本来姓朱
与众多拥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姓氏相比,团姓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姓氏,团姓始祖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意味着团姓的历史不会超过800年。
据《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五“隐逸传”及团昌第硃卷的记载,团姓始祖为朱蒙如,字圣源,原籍不详。南宋末年,奸臣当道,朝纲败坏,朱蒙如在鄂州团练副使任上得罪权臣贾似道,害怕遭到贾的,不顾一切放弃了优裕的官僚生活,弃官隐居于镇江,以官职为姓,改姓团,过着折茅为屋、织苇为席的生活,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至少不用担惊受怕。古人崇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朱蒙如隐姓埋名,自然有他的隐衷,很大可能是贾似道及其走卒逼迫太紧,不隐姓埋名可能就无法活命。朱蒙如放弃原来的姓氏,选择以官职为姓,则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及后世子孙记住他在团练副使任上蒙受的冤屈。
朱蒙如生有二子,长朱愈、次朱悫,深受官场险恶之苦的他改姓隐居时,告诫两个儿子不得为官。朱愈、朱悫兄弟听从父命,主动谢绝了朝廷颁授的官职,与父亲一起改姓团,来到镇江隐居,从此团姓家族一直在这里“低调”生活了数百年,直到明代名医团禾的出现,团姓家族的隐忍故事才渐渐为人所知。团禾,字济川,明代丹徒(今镇江)人,精于医术,远近危重病患,长年慕名上门求治,救活了不少人,名闻大江南北。团禾的两个儿子团一凤(字绍川)、团一魁(字继川)继承了他的衣钵,同样十分精通医术。团一凤一度供职于朝廷最高医疗管理机构太医院,担任二把手太医院院判,他的后代团鉴(字万春)、团玉成(字如春)等人也有医名,堪称“歧黄世家”。
团姓衍为南北两支
团姓自始祖团(朱)蒙如起,世居镇江,至明代团玉成(字如春),迁居江北仪征,别为北支,镇江本支为南支。据《中国家谱总目》记载,清代团维墉撰有《团氏南北合订宗谱》,稿本一册,今藏于南京图书馆,可惜笔者不得一见。
团姓自分为镇江、仪征南北两支后,又陆续分迁多地,如有名的泰州“海陵团氏家族”(泰州古称海陵),即由北支分出,清代前期团鸿由仪征迁居泰州,后裔遂为泰州人,画家团昇、诗人团维墉俱为其后。江南一支也有寓居江北的,如清同治举人团昌第虽为丹徒籍,其实寓居在如皋,今如皋有团姓,或为其族之后。
据团昌第的硃卷记载,他们一家原先居住在镇江北门城外,后迁居如皋南门大街通桥西首,高高祖团鸿源,例授登仕郎;高祖团大荣,赐封儒林郎;曾祖团煜,字曙初,诰封儒林郎;祖父团裕基,字介亭,太学生,例授儒林郎;父团以和,字致中,邑庠生,例授文林郎,母姚氏。团昌第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兄团昌龄,弟团昌周、团昌庆,另有侄两人:团家俊、团家善。团昌第,字镜蓉,号紫庭,生于清道光丁未年(1847年)八月,中同治丁卯科并补行辛酉科江南乡试第二百四十一名举人,参加乡试时二十岁,已婚,娶孙氏,子嗣及仕宦经历不详。
不过,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团姓家族繁衍规模似乎并不算大。最新的全国人口信息系统显示,团姓人口仅有千余人,江苏团姓人口不到100人,扬州、泰州、姜堰、南通、如皋等地均有数量不等的团姓分布。奇怪的是,团姓北支的发祥地——仪征,竟然没有搜索到团姓的分布,意味着当地团姓可能已全部外迁;团姓的发源地——镇江,也仅检索到区区数例团姓人口。至于其他地方的团姓,因资料所限,不及备述。
团姓诗人画家不少
团姓人口虽不多,但在清代出了不少地方文化名人。学者阮元辑纂《淮海英灵集》,收录清代扬州府、南通州诗人近千家诗集,其中就有团鸿、团昇、团维墀、团连城4位团姓诗人的作品,《江苏艺文志·扬州卷》著录有清代团姓作者的诗文集近20种。以团鸿、团昇、团维墉为代表的“海陵团氏家族”更是诗书画知名。泰州博物馆、姜堰博物馆均收藏有团氏家族的书画作品,民间收藏的团氏家族书画作品也不时见诸各类拍卖会。兹将该家族主要知名人物略作介绍。
“海陵团氏家族”的开派始祖团鸿,原名鸿雯,字云蔚,仪征人,迁居泰州,清康熙二年入仪征学籍,贡生,博学善文,时人称其“诗无俗调”,著有《天放草堂集》《练光草堂诗集》《练光草堂文集》等。团鸿游历京师时,与公卿名士多有交往,以创作《桃花扇》知名的戏曲家孔尚任就是他的好友之一,团鸿曾与众多同好,在孔宅观演《桃花扇》。
“海陵团氏家族”最负盛名的人物当属团昇。团昇字冠霞,号鹤笯,团鸿之孙,清康熙五十九年副榜,任官砀山(今属安徽)训导,知人善教,对贫寒学子格外关心有加,士多称之,著有《画山楼诗》《画山楼文》等。团昇诗书画皆有名,尤精绘画,居所称画山楼,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有《题团冠霞画山楼》诗:“竖幅横披总画山,满楼空翠滴烟鬟。明朝买棹清江上,却在君家图画间。”本想买舟泛江,没想到身在画中,郑板桥在诗中别出心裁地赞扬了团昇的山水画跟真山真水一般。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苍天弄人,这么一位颇具才华的诗人画家,晚年患上严重的眼疾,几近失明,只能在中午光线明亮时分写些诗文,换点米粮维持生计,好在他多少有点名气,倒也不愁没人要。团昇卒年八十八,生前所作诗多散佚,死后由其弟子陈燮、姜凤喈撷得遗诗一卷。团昇之子团维墀,字尺威,号问山,博学善诗,《淮海英灵集》收有其诗多首。
团维墉是“海陵团氏家族”的后起之秀,也是这个家族有名的神童,十岁时就会写文章,字雉高,号蕉墩(或作椒灯),团昇之侄,清乾隆三十六年副榜,善作古文诗词,对经学也颇有研究,一时公卿争相聘请,名重江淮,70岁时出任含山(今属安徽)县学训导,著有《小画山楼诗钞》《穷交十传》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姓家族繁衍数百年后,团维墉第一次搜集整理家族资料,编撰了《团氏南北合订宗谱》,使人们对团姓的由来和繁衍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海陵团氏家族”的团时根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留存于世的作品有《松下煮羹图》《看山图》等。
江都籍的团鉴明,字远涵,则以研究性命之学知名,同时善作诗,著有《闲邪集》等5种诗集,可惜均已亡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