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中国大使会见菲副外长 表明中方立场;古有郑和下西洋七次,明朝辉煌的远洋航海;无不展现中华名族欣欣向荣历程
新京报讯 据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2023年8月7日,黄溪连大使会见菲外交部副部长拉扎罗。
黄大使阐述了中方在仁爱礁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介绍了近期仁爱礁事件原委,强调一段时间以来,菲方一再采取破坏既有共识、挑战管控现状的单方面行动。为预防海上意外事件,中方通过多渠道向菲方一再表达严正关切。菲方不顾中方的一再劝阻和警告,执意派出船只冲闯仁爱礁附近海域。在此情况下,中方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应,中国海警依法实施适度措施。
黄大使强调,今年初,两国元首就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分歧达成重要共识。希望菲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切实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停止一切单方面行动,避免局势升级甚至失控。采取炒作战术和引入第三方势力不仅于事无补,只会使事态更加复杂化。中方已多次向菲方建议就如何管控仁爱礁局势进行商谈,这充分体现中方管控仁爱礁局势的诚意。中方一直在等待菲方反馈,希望双方尽快启动商谈,共同维护有关海域和平与安宁。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历时约两年,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据记载,第一次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庞大,共有27,800人参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再次出发,途经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期间在锡兰山迎请佛牙,并随船带回中国。第二次下西洋历时约两年,于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船队规模为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的第三次下西洋以越南、马来西亚、印度为主要目的地,回国途中访问锡兰山,历时约两年,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郑和进行了第四次下西洋,首次航行至东非的麻林迪,经过阿拉伯半岛,历时约两年,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还带着中国赐予的“麒麟”(长颈鹿)返回。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郑和展开了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抵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的木骨都束、卜喇哇和麻林等国家,历时约两年,于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郑和开始第六次下西洋的航程,目的地是榜葛刺(孟加拉)。途中遭遇大风,但在船中人员的祈祷下,风势突然平息,航程安全,历时约一年零半月,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郑和启程进行了最后一次下西洋。然而,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据记载,第七次下西洋船队规模为27,550人。
这七次下西洋的远洋航海活动,使明朝扩展了对外贸易和外交的渠道,推动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通过郑和的航海活动,中国在当时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国家之一,展示了明朝的威严和海洋实力。然而,在明成祖去世后,由于新君对经济困难的考虑,下西洋的行动被停止了。
明朝七次下西洋的辉煌历程,体现了中国在海洋事务中的强大和自信。这段历史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航海资料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中国航海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