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沙尘暴治理措施对应对当下北方频繁的沙尘天气有何启示?
敦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石窟文化举世闻名,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研究更是发掘出了它的深层内涵。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主要集中于汉代,地域上大体包括今天的敦煌市和玉门市。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总面积约3.12万平方千米。敦煌市地势南高北低,市区位于党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敦煌大部地区属暖温带干旱气候,少部地区属温带干旱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
莫高窟自前秦开凿以来,历经中华大地改朝换代的风风雨雨,记载了许多先民留下的足迹,尤其是为消失的沙州回鹘和西夏王国提供了实物见证的数量丰富的西夏供养人和回鹘的画像、佛教绘画及民族文字、题记等。
然因为莫高窟地处沙漠地带,因此其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内容一直都在受到风沙和沙尘的侵蚀。自敦煌研究院成立之后,研究人员和相关风沙治理专家一直都没有停止探索治理风沙的努力。
1990年,敦煌研究院与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合作,对莫高窟地区风沙活动规律及强度进行专题研究。在天然植被覆盖率不到2%的莫高窟地区,根据敦煌研究院前几年的观测,危害石窟的积沙主要来自砂砾质戈壁段的就地起沙。
因此在砂砾质戈壁地段,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进行碎石压沙—在沙上铺一层碎石,于是沙在碎石上很难沉积。
另外,在鸣沙山的西部,研究人员从2002年起就开始在沙山上铺埋固沙的麦草方格。2008年,“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风沙防护工程”开工。至2011年基本完工。据实测,在流沙上设置麦草方格沙障后,风速降低5%(2米高度),输沙量减少63%。
这样的防沙带基本可以控制就地起沙。但于整个库木塔格沙漠而言,这两条只有2公里长、1.5米高的防沙带作用并不大,因此还需要两道防护林,大泉河的水现在全部用来灌溉约18公顷的莫高窟绿化带。人工渠将水引入树林中,穿过桥底往下游干涸的河面流去,然后完全消失在戈壁中。
由此,对莫高窟的风沙防治形成了“碎石压沙——麦草方格固沙——防护林防沙”的层级模式,不论是就地起沙还是从远处吹来的沙尘暴都可以有效防止,并且同时还可以起到绿化环境逼退沙线的作用。这一系列措施都对莫高窟产生了非常显著的保护效果。
近日北方各地沙尘天气严重,各地可以借鉴莫高窟的防治经验来制定符合本地的防治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