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母亲改嫁 11岁男孩街头卖鱼,古代女子改嫁有怎样的约束?
近日,新闻报道:一位11岁的男孩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现跟着大伯在街头卖鱼,网友多心疼男孩,同时也关注着孩子上学的问题。在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代,女子改嫁有怎样的约束?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
古代女子改嫁算是件常有的事,但是却并不容易,在不同朝代受到的阻碍程度不同。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古代整体的社会氛围是不支持女子改嫁的,因为夫家认为媳妇无论是否寡妇都应该要孝顺父母,且古代女子被封建思想驯化,自己也将本身的“贞洁”看得格外重要,不愿侍二夫。
图源网络
明清时期是古代寡妇改嫁最难的时期。宋代程朱理学思想发展到明清,“存天理,灭人欲”被虔诚信仰,在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是不支持寡妇再嫁的。当时坊间到处都在流行着女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等口号。
而且明清时期盛行“贞节牌坊”,如果妇女守寡超过15年,年龄超过了40岁,就可以向官府申请旌表,为自己建立贞洁牌坊。有了这个贞洁牌坊,寡妇的社会地位就会提高很多,甚至会光耀门楣,受到乡邻的赞誉。但是为了这一块贞节牌坊,女子还将受到不尽的关于寡妇的闲言碎语,以及对夫家人员的照料和家务的操持。
图源网络
不过古代也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是这么严格。宋朝的社会对女性改嫁问题较为宽容,虽还是不提倡,但并一力阻挡。由于战争的原因,宋朝很多寡妇都是因战争失去丈夫,所以,朝廷也会放宽女性的离婚或是改嫁。况且北宋时期是一个经济大国,在宋朝后期民众都奉行实用主义,所以社会风气也更为开放。
宋朝的王安石就有亲自为儿媳改嫁的事例。《东轩笔录》中有关此事的记载,是因儿子对儿媳的态度恶劣,所以王安石想要两人离异。但是王安石在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下,也会对守节一事持赞扬态度。在《仙居县太君魏氏墓志铭》中,王安石说魏氏"躬为桑麻以取衣食,穷苦困厄久矣,而无变志"。这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在部分朝代出现过开明的想法,但是整体的封建思想仍旧无孔不入地影响着。因此,个体的开明是无法对抗社会整体思想的,要想进步,就得大范围改革思想。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