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来了,古代官员多少岁才能退休?
最近有一份关于延迟退休的研报令,引起大家的热议,研报声称,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并于2025年正式实施,到2055年前后实现65岁男女同龄退休。自古以来,何时退休就是一个热议的话题,现代年轻人大概都想快点退休,期待着退休后的快乐时光,但是目前对于年轻人而言,退休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事情,那么古代官员多少岁才能退休?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图源自网络
关于古代退休制度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殷商时期,而在周朝时期是有比较明确的记载,《礼记》中讲到:“大夫七十而致仕。”也就是说,古代士大夫到了70岁的时候可以选择退休,其中致仕就是退休的意思,其表示为官员将职位和俸禄还给朝廷,由此也可以发现,我国的退休制度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
古代的退休,一般是称为“致仕”、“致事”、“致政”、“休致”、“告老”或者“乞骸骨”。而关于退休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唐朝,在韩愈的一篇《复志赋》中提到“退休于居”。那么古代官员多少岁才能退休?历朝历代关于官员退休的制度是有所不同的。
图源自网络
在先秦时期,官员致仕的年龄一般就是遵循“大夫七十而致仕”的原则,也就是说士大夫年满七十岁以后,就应该请求致仕了;两汉时期,官员退休一般也是在七十岁以上,不过两汉时期对官员致仕年龄是没有非常明确且具体的规定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在两汉时期有很多官吏的年龄很大,但依旧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比如东汉时期杨统在光禄大夫任上,到了九十岁的时候才致仕,因此西汉时期的官员,到了七十岁以上,如果觉得自己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就可以向皇帝请求致仕,要是觉得自己身体还行的,也可以继续工作下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致仕养老的年龄基本上就是以七十岁为限,如果皇帝认为某个官员德行,身体都很好的,也是可以要求其延迟的;隋唐时期致仕也是七十岁致仕的,而且唐朝时期还对官员致仕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其中在《唐会要·致仕官》中讲到“年七十以上应致仕。”除此之外,唐朝对于官员致仕上还有比较人性化的规定,如官员还没有达到致仕年龄,但是因为生病了,是可以申请提前致仕;如果官员既没有达到致仕年龄,也没有疾病在身,也是可以提前申请致仕。
图源自网络
在宋元时期,宋朝也有相关法令,强调了官员到七十岁,正常情况下是要退休的,如果符合退休条件而不主动提出申请的官员,还会有相应的制裁制度。在金代官员致仕年龄降到六十岁,而到了元朝,又沿袭了宋代的制度,致仕年龄是在七十岁。明清时期,退休制度有点变化,在明朝初期,官员致仕年龄是七十岁,不过到了后面朝廷规定,“凡文职官员年七十者,听其致仕,给予诰敕。”武职官员“年六十者,子替。”而清朝退休年龄同样是七十岁,但也沿袭了明朝武官六十致仕的制度。
总得来说,从先秦到清末,除了各别朝代的变化,古代官员退休的年龄大部分都是在七十岁。(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