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鼓励有条件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古代户籍政策是怎样的?
近日官方提出,充分尊重搬迁人口落户城镇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提高户籍登记和迁移便利度,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户籍代表着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明,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古代有户籍吗?古代户籍政策是怎样的?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图源自网络
古代是有户籍的。古代的户籍主要是与土地有直接联系,是古代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古代户籍又被称之为户版、黄籍、白籍、名籍、名数等。而纵观历史,发现户籍制度的起源是非常久远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在商周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当时周朝是为了井田制的执行。
在春秋时期,户籍制度发展为书社制度,以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其中版就是户籍。战国时期是由地方长官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税赋收入预算承保给国君,实行的是上计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率先建立起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
图源自网络
到了秦统一之后,户籍制度就比较完善了,秦朝时期会按照不同情况划分不同的户籍,规范了登记户口的程序,让户籍登记程序更加规范化,而且秦朝时期,将行政区域划分为郡、 县、乡、亭、里,共三十六个郡,其中由乡、亭、里直接管理民众,这也使得户籍登记内容更加细化。户籍登记内容一般包括人口数、性别、居所、财产以及户主的基本信息。
两汉时期的户籍管理就更加严密了,汉朝时期的户籍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合在一起的,另外还用法律的形式为户籍管理提供了保障,这在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中有提到相关的内容,主要规定了户籍、婚姻、赋税等事项。其中提到各地八月“案户比民”,也就是说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当中,这也算是当时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此外汉朝的户籍是三年一造,也就是所谓的“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
唐朝时期的户籍也是三年一造,一般都是由居民自己申报的,而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是需要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的,所谓“团貌”是继承了隋朝的“貌阅”制度,其意思是说县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的时候,是需要查验户籍上所有人的年貌的,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者假冒残疾来逃逸赋税。
图源自网络
到了宋朝,宋朝的户籍制度又发生了改变,其实根据居城或居乡,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也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其中“ 坊郭户” 又分为主户和客户,并按土地多少分别户等。宋朝的户籍档案叫做“五等丁产簿”,每隔三年编造一次。
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是有自身的特色的,创造了“ 黄册”和“ 鱼鳞册”,其中黄册是以登记人口为主,黄册是十年编造一次,十年内的变动也会登录,而鱼鳞册是以登记土地为主。(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