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实拍高考阅卷现场,古代科举是怎样阅卷的?

2022-06-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58
转发:0
评论:0
随着高考的结束,各个地方也已经进入了高考评卷阶段,从现场的实拍视频来看,高考评卷各地为了保障高考主观题的阅卷质量,降低评卷的误差,所以就通过主延长试评时间、观题双评制,选派学科专家评阅等方式,同时每一个阅卷人员还要签订承诺书,并且严格按照保密细则要求的所有条款来执行,现代高考阅卷的公平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大屏监控,比较高科技的东西来监督,那么古代科举是怎样阅卷的?古人是如何保证阅卷的公平性的呢?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古人为了避免考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会采用“糊名”的方式,也就是说古代考生送给阅卷官员的试卷并不是考生的原卷,而是经过了誊抄过的,而这个过程被称为“糊名易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考生的姓名遮盖掉,然后防止考生在自己写的内容上留下记号。这个过程一般是在考试收卷之后,首先考生将卷子交给弥封官,然后由弥封官们把考卷上的考生的名字,籍贯等个人的信息折叠起来,然后...

随着高考的结束,各个地方也已经进入了高考评卷阶段,从现场的实拍视频来看,高考评卷各地为了保障高考主观题的阅卷质量,降低评卷的误差,所以就通过主延长试评时间、观题双评制,选派学科专家评阅等方式,同时每一个阅卷人员还要签订承诺书,并且严格按照保密细则要求的所有条款来执行,现代高考阅卷的公平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大屏监控,比较高科技的东西来监督,那么古代科举是怎样阅卷的?古人是如何保证阅卷的公平性的呢?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


实拍高考阅卷现场,古代科举是怎样阅卷的?


图源自网络


古人为了避免考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会采用“糊名”的方式,也就是说古代考生送给阅卷官员的试卷并不是考生的原卷,而是经过了誊抄过的,而这个过程被称为“糊名易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考生的姓名遮盖掉,然后防止考生在自己写的内容上留下记号。这个过程一般是在考试收卷之后,首先考生将卷子交给弥封官,然后由弥封官们把考卷上的考生的名字,籍贯等个人的信息折叠起来,然后用空白纸弥封起来,再加上盖骑缝章,另外为了防止誊录有误,这些誊录的人员每天都是有一定的工作量限制的。


实拍高考阅卷现场,古代科举是怎样阅卷的?

图源自网络


在第一层将信息内容抹掉后,就到了誊录的过程了,所以古代在誊录这道程序里叶有一套比较严格的规定的,一般他们规定本省学官的人员是要回避的,就是类似于异地执法一样,这些誊录工作的人也都是临时调用的,另外还会对顶替冒名入场,代人改纂写的人从严治罪。人员调来了,在入场时,朝廷还规定誊录的人不能携带墨笔入场,誊录考卷的时候,会统一使用朱砂红笔,所用的纸张数和墨水的颜色都是要一致的,由于考生最开始是使用黑墨书写的,所以被称为“墨卷”,而誊抄后的卷子是用红笔写的,所以就称为“朱卷”。等到誊写校对完毕后,还会进行“对读”,也就是将原始的卷子和誊录后的卷子交给读官核对,核对无误后,就由读官在试卷上盖章,而这些读官一般是由一些成绩比较好的生员来担当的。


同样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古代科举考试的阅卷责任会落实到具体每个人,然后每道程序都是有人监督的,因此朱卷上至少会有6个环节的负责人的签印,像是誊录人员,对读的官员的姓名和籍贯都是要留下来的,以备后面的查验。等到这些东西都弄好后,就开始阅卷了。


实拍高考阅卷现场,古代科举是怎样阅卷的?


图源自网络


首先试卷会分别送给各个阅卷的人员进行评阅,试卷分送后,是在主考官和同考官的监督下来抽签分配的,所以当时的阅卷人员是非常随机的,阅卷人员会在初阅后比较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给到同考官看后,如果其中有他中意的卷子,就会在卷子上批上一个“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再送到主考官手中,如果主考官也中意的话,就会在试卷上批上一个“中”字,由此可见在阅卷上面也是有多重考查,基本上是保证了考生们试卷的质量。


当然了,凡是也没有绝对的公平,就算程序比较严谨,但还是会出现其他因素而被破坏了考试公平的现象,所以为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通常考官还会抽查未考中的“落卷”,然后进行复核。还有就是对于落榜的考生,会允许他们查卷,从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阅卷过程的公平公正。(族谱网:www.zupu.cn


实拍高考阅卷现场,古代科举是怎样阅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高考怎阅卷:“头场卷”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考季凶猛,自古如此。在古代,博得前途、获得良好的出路、改变自己乃至家人的命运,只能靠这“一考定终身”了。因此,古人对“高考”(科举)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赶考一样很“烧钱”许多影视剧里,穷酸的秀才遇到了赏识他的贵人,给予物质资助,考生高中后又回来报恩。侧面可以看出,古代的科举考试费用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负担的。首先是赶考费。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举者刘蜕曾在一篇文章中诉说了赴举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刘蜕所说的“半岁为往来程”,虽然诉说了赶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间巨大的经济压力。半年间不仅收入全无,还有旅途车马费、旅店费、饮食等盘缠,是一笔大开支。古代考试还有一项开支...
· 趣谈古代的“高考”-科举
原文标题:古代“高考”时长九天七夜:常有考生意外死亡【核心提示】:高考这周即将进行,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这样的“高考”,即古代的科举考试。当然,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论,古代人如何参加“高考”?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又发生过哪些奇闻逸事?秋闱三场考九天七夜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
· 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客籍人都不享有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结果造成土客籍双方在社会身份、晋升机会上的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代际遗传。这种歧视政策也酿成了赣南的长期社会冲突。近日,“异地高考”改革进入快车道。一方面这是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学障碍;另一方面,“异地高考”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对以京沪为代表的发达城市,以及边疆教育落后地区的低分录取,一直难以认同。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大国,科举历史上一直有“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等问题;科举制度从来与户籍、录取名额地域分配、歧视反歧视联系在一起。下面从国家考试-地方考试、地域公平-考试公平这两组维度,来分析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的分配。科举制起于隋唐,以考试论英雄,取代被门阀贵族所垄断的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
· 现代人抱怨高考?那你以为古代科举是的!
1、科举考什么碰到一朋友诉苦,说孩子立马就要高考,压力大得不行,那天更爆发了,歇斯底里吐槽:高考考这么多课干嘛啊,还是穿越到古代科举好,就考一门写作文,多简单。我答:穿越古代考科举?就算科技允许,那也是吃了豹子胆,真考非得糊了。平心而论,孩子吐槽的也没错,自打隋朝大业四年(607年),隋炀帝以“试策”取士以来,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科举。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演变趋势,应了一句老话:“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那是能耐。”复杂的科举,考法越变越简单,就是为了考能耐。考法最复杂的,当属唐朝,包含门类竟达五十多个,但真正分量极重的,就是两类考试:“明经”与“进士”。好考一点的是“明经”,也就是基础知识考试,核心环节是“贴经”,就是找经典古文,遮住句中关键字词,让考生填出正确的。跟英语完形填空差不多。难考的是“进士”,主要考诗赋,另外还有“论议”,也就是议论文写作。还有“对策”,是考时事政治问答,最后...
· 解密古代科举:当时的考生是否也要租“高考房”?
高考在即,听说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休息好、别迟到,纷纷在考场周边租赁“高考房”。据说很普通的一间就得两千多;豪华一点的,还有四五千的呢!我心中暗想:这不是给孩子加压力吗?花了爹妈几千块,考不好可怎么办?假如孩子再有“择床”之病,通宵失眠,那才叫花钱找罪受呢!古人好像没我们这么娇贵。那时的科举考试,级别比今天的高考高得多,以乡试为例,考上了就是举人,就有资格当官了。若是会试,考中进士即可点翰林,前途无量。——可也没听说那时的考生花重金包租狮子楼、天外天的。那时的考生(叫“举子”)当然也要租房,因为乡试考场设在省城,外地举子若不租房,便只好露宿街头了。不过租的多半是“悦来”、“连升”等小客栈。有一等没钱的举子,干脆找个佛寺安身——大概也得交一点香火钱,不过比客店便宜罢了。碰巧寺里住着莺莺小姐,没准还能成就一段良缘,考不考试,倒在其次了。那会儿有没有因考场离得远而迟到的呢?至少戏里说过。明代汤显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