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传统文化中的避讳
谱牒文化传世千年,讲究和避讳非常多。但仅最直观的谱用词、体例、世代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多雷区。
一起来看看,谱牒文化中的这些避讳,你都清楚吗?
01
传统文化中的避讳
避讳的出现,大约是在二三千年前的周代,秦朝时正式确定下来,避讳之举盛行于唐代,最严格的却还是清代康雍乾时期,读书临文,皆须避讳,如有违犯,定惩不贷。
除君主名讳的本字及读音相同或字形相近的字须避讳之外,外戚、异国主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名字,以及父祖等尊者的名字也须避讳。
避讳的方法通常是改字、改音、缺笔、空字和写“讳”字代替等。而作为古代文献之一的家谱也深受其印象。
02
家谱中的避讳
家谱中的避讳,在汉代就已出现,
从保留至今的东汉时所立的《孙叔敖碑》和《赵宽碑》就可看出。
汉代以后的1000多年里,修谱中一般需要注意技术处理的仅仅是避讳问题。
-赵宽碑-
但清代开始,政府对谱书的内容格式等限制也越来越多,出现了“谱禁”。
对私人纂修家谱进行干预,最初发生在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起因是江西境内大量出现合族建祠现象。
这其实就是之前阿族说过的乾隆时期,因乱接谱导致灭门的系列事件(点这里蓝字查看)。
03
清代谱禁的内容
首先,祖先名字如果犯了庙号、御名、亲王名直至孔子名讳的,一律改用同音字以避之。
其次,在追溯祖先时,不准妄自攀援,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或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
再次,谱书结构上不准出现“世表”、“传赞”之类名目,以符合庶民身份。
这样一来,一是防止民间乱修乱接谱,损了统治阶层的威严,二是从谱书这一文化产品的层面,再次明确上下尊卑的阶级关系,最终,是落在维护统治上了。
还有,比如将民间谱中,“世表”的说法一律改成“世谱”,传赞取消。同时,谱中还不准刊载祖先画像等。
最后,行文中遇到清代的年号,要换行抬一格写,有时考虑到不断换行,太浪费纸张,也可采用在本行空一格再写,以示尊崇。
04
如今的禁忌
当然了,这些说白了都是古代封建社会的限制,现代人修谱续谱该注意哪些呢?
阿族整理了以下五张图,大家可以参考和补充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