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直径1.77千米小行星27日将掠过地球,古代是怎么观测星象的?

2022-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71
转发:0
评论:0
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开发。像我们古代观测天象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那时并没有现在先进的观测工具,那古人是依靠什么来观测星象的呢?跟着小谱来看看吧。

据报道,本周将有一颗小行星掠过地球,预计会是整个2022年接近地球范围最大的一颗小行星。这颗名为1989 JA的小行星直径约1.77千米。太空中有近29000颗近地小行星,但直径超过1千米的小行星只有878颗,1989 JA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开发。像我们古代观测天象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那时并没有现在先进的观测工具,那古人是依靠什么来观测星象的呢?跟着小谱来看看吧。


直径1.77千米小行星27日将掠过地球,古代是怎么观测星象的?

图源网络


虽然古代有诸多条件的限制,但是古人凭借坚韧的毅力和出众的观察力观测出了五大星体。那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系中一共有八大行星,除了地球,还有七个。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远,肉眼看不到,所以古人也就只知道五大行星。


除了用肉眼观测,后来古人也逐渐发明一些观测天象的工具,跟我们现在的观测仪器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圭表


圭表是由直立的表和沿子午线水平放置的圭两部分组成。《周礼》中记载: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正地中、定四时。它除了能测定太阳过中天的时刻(正午)、夏至、冬至和回归年的长度外,还可以测定黄、赤交角和地理纬度。


直径1.77千米小行星27日将掠过地球,古代是怎么观测星象的?

图源网络


相传3000年前,周文王的第四子在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告成镇一带设立了测景台,现在此地仍存唐代“周公测景台”石碑一块。


日晷


日晷与圭表类似,不同的是它的晷面有两维刻度,可以细致地读出一天的时刻。日晷按晷针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地平式和赤道式两种。


直径1.77千米小行星27日将掠过地球,古代是怎么观测星象的?

图源网络


浑仪


浑仪最早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随着发展,它也越来越精细。到了唐代,浑仪有多重轴系,包括子午环、地平环、赤道环和白道环等。浑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望远镜,是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


直径1.77千米小行星27日将掠过地球,古代是怎么观测星象的?

图源网络


简仪


简仪是根据浑仪发展来的,由于浑仪轴系特别复杂,环圈特别多,挡光多,并且操作不便,观测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因此,郭守敬将其简化,保留了赤道环和地平环,并将其拆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称为“简仪”。


直径1.77千米小行星27日将掠过地球,古代是怎么观测星象的?

图源网络


古人的仪器也是在长久的实践中发明得来的。因为古代观测天象有测吉凶的用途,所以很依赖星辰的变化,在这方面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族谱网:www.zupu.cn)


直径1.77千米小行星27日将掠过地球,古代是怎么观测星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专家预测未来小行星将撞击地球,我们该怎么办?
美国太空总署曾在2016年发现有颗名为“Bennu”的小行星将会在2135年撞击地球,而且这颗小行星的大小就跟台北101大小差不多,更令人恐慌的是,科学家们透露,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可能也无法改变Bennu的轨道不让他撞击地球。据《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使用特殊设计的太空船来接近这颗小行星的可能性,希望可以藉此降低威胁。目前可能会透过发射一个近地天体,藉以撞击小行星让他改变轨道,但专家表示,如果快没有时间,核爆可能是最好的选择。NASA和国家核安全局的科学家已经制定了“超高速小行星紧急因应飞行任务计划(HAMMER)”,预计发射8.8吨重的太空船到小行星上引爆。目前,NASA已派出探测器Osiris-Rex,对1600英尺(~487.6米)宽的小行星Bennu上的岩石样本进行研究,预计2023年返回地球。虽然Bennu不会很快撞击地球,但是在下个世纪,它将有1/2700的机会会撞...
· 7000年前的中国古代的星象观
这是中国早期的星象图,它是一幅砖刻而成的壁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星象观念。中国人把天上的星空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划区分为不同区域。中国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为若干个区域。在中国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里的“天官书”中,就把星空分为中宫,东宫,西宫,南宫和北宫五个天区。隋代以后,星空的区域划分基本固定,这就是在中国人们常说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堡,是把北极周围的星象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方。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星多以朝中官员和场所来命名。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部。太微垣的东边,天市垣是天上的都市,天市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关的人员,名诸侯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命名。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空划分成龙和虎两大区域了,后来逐渐形成了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后来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
· 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观测
彗星也是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的一种天象。最早的比较可靠的彗星记录当属《春秋》中的:“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据后人考证,这也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此后,从秦始皇七年(前214年)到清宣统二年(1910)的两千多年,哈雷彗星共有29次回归,中国都做了记录。这些不间断的记录为研究哈雷彗星的轨道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古人对彗星的观测十分仔细。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幅帛画,上面绘有29种不同形态的彗星,其中有些图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彗尾的不同形状和特征。彗星分裂是比彗星更为少见的天象,《新唐书‧天文志》就记载了一次这种现象:唐干宁三年(896年)十月,在虚宿和危宿之间出现了三个客星,一大两小,“乍合乍离,相随东行”。三天之后,两颗小星先行消失,大星最后消失。总之,中国古代对彗星位置、运动、形态、分裂等都做了详尽的记录,这些记录有助于后代人对彗星周期...
· 直径
性质一个圆可以有无数条直径(指线段本身时),但过平面上除去圆心外的任意一点,只有一条直径。直径的一个端点叫做另一个端点的对径点。圆周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且仅有一个对径点。直径将圆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每一个部分成为一个半圆),将圆周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直径的中点是圆心,直径也是圆上最长的弦。换句话说,圆的直径是圆周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值。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半径(r)的二倍。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即为圆周率。给定一个圆和圆上的一条直径AB(A、B为圆上的点),则对圆上任意另外一点C,角ACB是直角。如果点C在圆外,那么角ACB是锐角,如果点C在圆内,那么角ACB是钝角。尺规作图在尺规作图中,已知一个圆及其圆心的话,只需要过圆心画直线,则直线与圆的两个交点之间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如果圆心未知的话,则可以用作弦的中垂线的方法作直径。具体方法是:任意作圆的一条弦,作这条弦的中垂线,...
· NASA将测试小行星防御系统
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正是为寻找、追踪潜在危险小行星而成立,旨在成功标记并算出小行星危险系数,同时计算出如何将有威胁的天体偏转,或减轻不可避免的损失。现在,NASA决定在一颗已知的2012TC4小行星上测试这套防御系统。NASA首席科学家表示,届时将测试包括全球十几个天文台、大学和实验室团队的全球小行星检测和跟踪网络。在随后几个月,将使用大型望远镜进行探测,计算其精确路径,使整个系统经受实战的检验,共同了解人类目前行星防御能力的优势和局限。此外,NASA还在研发不同技术以应对确实会威胁到地球的小行星。例如,放置另外一个大质量物体来减缓或改变小行星运行速度或运行轨迹,甚至在最糟的情况来临时,制定类似于政府处理飓风或地震的应急响应措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