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不肯读书女儿烈日下挖藕,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读书的?
近日,湖北咸宁有一个11岁女孩,在叛逆期不肯读书,所以他的父亲就拉着她在烈日下挖藕4小时,让她体验父亲和爷爷的日常劳作,那天女孩在烈日下脸都晒脱皮了,父亲也很心疼,但是做此举动还是希望孩子能成才,因为在他看来,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后来孩子也体会到了父亲挣钱是很不容易的,并且表示以后会好好读书。其实我国对于孩子的教育事业是非常看重的,而好的教育方式是可以让孩子懂得学习的重要,那么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读书的?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图源自网络
在古代的传统家庭中,古人对于读书是非常看重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很容易学会而且又值得被推崇的事情,像是“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其实就是古代家庭的生活写照。古代还在一般上学都是在8岁到15岁之间,而这个岁数入学是比较正常的,一些名人也都是8岁入学。古人对于读书是讲究勤奋,也注重学习的方式。他们不但要用眼睛看,高声朗读,并且还要求抄、背、默,用心用脑,因为他们觉得,看过诵读过的,都不如读书时动手更加有效。
图源自网络
古人对于孩子的学习管理是比较严厉的,古代有一句话“不打不成器”,所以有很多家长就会觉得读书不认真或者学不好,那么打板子之类的,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从汉代开始就流行了,不过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所以最好不要尝试。
图源自网络
当然有些人教育孩子会比较严格,但是也有些人教育孩子的时候比较佛系,甚至还有些诙谐幽默,而这个人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大家都认识吧,他算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有五个娃,每个娃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在他的《责子》中就体现出来了,其中就说到一个孩子非常懒,一个孩子快十五岁了,却不爱学术,两个十三岁的孩子,连六和七都数不好,还有小儿子九岁,还是个每天只想找梨子和栗子的小吃货。而面对这么几个活宝,陶渊明还写了《命子》及《与子俨等疏》关于他如何教育孩子的,要说陶渊明虽然隐居山林,对于名利比较淡泊,但是他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还是有自己的要求的。那么他的孩子真的就像他所说的那么差么,我想不一定,只不过是陶渊明的心态比较好,会用笑意,以及比较幽默的口吻去批评他们。
总之,古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有非常多的方法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体现出古代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就导致教育理念不同。(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