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上海遭遇大风暴雨,古代如何应对暴雨来袭?

2022-04-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63
转发:0
评论:0
4月13日,上海遭遇了8级大风加暴雨,所谓暴雨,就是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不过因为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点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地方的暴雨洪涝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长时间的暴雨是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从而造成洪涝的灾害,那么暴雨作为引发洪水灾害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一旦出现洪水,是会给古代城市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的,所以古代如何应对暴雨来袭?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现如今我国城市都是有排水系统的,而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大概是出现在4600年的新石器晚期,主要是出现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的陶质地下排水管道,这也说明,在古代古人们造就意识到排水系统的重要性,所以在城市选择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如何实现给排水、灌溉和防洪等需求。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全城就有发现三大排水系统。其主要是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过水道和出水道内部石块交错排列...

4月13日,上海遭遇了8级大风加暴雨,所谓暴雨,就是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不过因为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点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地方的暴雨洪涝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长时间的暴雨是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从而造成洪涝的灾害,那么暴雨作为引发洪水灾害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一旦出现洪水,是会给古代城市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的,所以古代如何应对暴雨来袭?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上海遭遇大风暴雨,古代如何应对暴雨来袭?


图源自网络


现如今我国城市都是有排水系统的,而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大概是出现在4600年的新石器晚期,主要是出现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的陶质地下排水管道,这也说明,在古代古人们造就意识到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所以在城市选择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如何实现给排水、灌溉和防洪等需求。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全城就有发现三大排水系统。其主要是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过水道和出水道内部石块交错排列,水可从石隙流过,人却不能通过,具有排水御敌的双重功效。


上海遭遇大风暴雨,古代如何应对暴雨来袭?


图源自网络


除了在城市中建设排水系统外,我国各代各朝还会制订过很多防洪法规,这些制度上也是为了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金朝泰和二年的时候,金章宗就颁布了《河防令》,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规了,其主要内容就是,划定防洪起止期限,将“六月初至八月终”定为“涨水月”,规定这期间沿河官员必须轮流“守涨”;另外就是规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出官员沿河检查,并且落实防汛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奖功罚罪,也就是说在防汛方面无论是有功还是有罪,都要上报朝廷,由国家根据情况处理。


上海遭遇大风暴雨,古代如何应对暴雨来袭?


图源自网络


另外在古代还出现了洪水预警机制,主要是在清代的时候,因为苏北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水灾严重。当时平民出身的水利专家就发明了测定流速流量的“测水法”,这对我国河道管理理论作出了显著贡献。只是古代黄河还是会经常决口,淹没农田村庄,所以为了防洪,还产生了水报,比如马报,就是古代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其作用就是,当上游地区的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就有官员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还有就是“羊报”,不过这种就比较危险,一般都是水卒乘坐羊舟沿途报汛,如果水势比较大的话,古代的“羊报”被抢救上岸后,有的因在河中扑腾多天,早已饿死撞死或溺死,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另外还有“狗报”,在元代的时候,朝廷就会训练狗作为通信报警工具,用于报告水警的狗最多时达3000条。


总而言之,在古代面对暴雨洪水,一方面是以防为主,另外一方面就是治了,如果洪灾发生了,那就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减少一定的损失。(族谱网:www.zupu.cn


上海遭遇大风暴雨,古代如何应对暴雨来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实拍上海暴雨:黑夜中巨大闪电击地,古代有特大暴雨记录吗?
4月25日,受到北上的杭州湾暴云团的影响,在上海的临港新城出现了狂风暴雨和落地炸雷,甚至有同学在校园内拍到远处一道闪电直劈向地面,最近这段时间确实下了好几次暴雨,那么在古代有特大暴雨记录吗?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神秘天象是充满着敬畏的,另外在古人生活中,最联系紧密的就是雨了,毕竟在当时社会是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而农业又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因此古人从殷商时代开始,就将下雨当成了生活中的大事件,甚至在一些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上面,都留有关于雨的记载。雨在古代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些“暴雨”也改变了古代历史的走向。根据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我国各地曾经发生过较大的暴雨洪水灾害大概有1092次,也就是平均每两年就会有一次暴雨的引发。图源自网络那么要说“暴雨”对于历史走向的影响,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陈胜吴广的那次起义了,根...
· 日暴雨
很早的时候,富春江畔有户人家,丈夫在儿子三岁时去世,妻子含辛茹苦地把儿子陆阿木扶养长大。陆阿木成人后竟是个不孝的孽子。有一天,陆阿木回家见饭还没有烧好,随手拿起锅铲,把锅捣了个洞。饭烧不成了,老母亲哭了起来。这一哭,又惹怒了陆阿木。他一把抓住母亲的头发,伸手就打,打得老人止住了哭声才罢休。对孽子虐待母亲的事,乡亲们敢怒不敢言,但都看不过去,就联名用黄纸写了张状子,在村口烧了,告了天状。人世间竟还有这种不孝之子,玉帝大怒,命雷神劈打陆阿木。顿时,富春江畔昏天黑地。陆母知道乡亲们告天状的事,觉得儿子虽然不孝,但总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儿子要遭天谴,她于心不忍,看到老天变了脸,连忙呼喊:“儿,快回家躲一躲。”天空中电闪雷鸣,陆阿木晓得,今日是罪责难逃了,听到老母的召唤,他也没有什么顾忌了,连忙跑回了家。轰隆一声,一串夹杂着火球的霹雳在房子上方爆响。陆阿木大叫一声,昏了过去。雷雨过后,陆母抱起...
· 描写暴雨的古诗句暴雨古诗词
描写暴雨的古诗句暴雨古诗词《暴雨》年代:宋作者:陆游风怒欲掀屋,雨来如决堤。孤灯映窗灭,羁鸟就檐栖。暑令方炎赫,秋声忽惨凄。传闻涨江水,已断瀼东西。《和韩宗弼暴雨〈次韵〉》年代:宋作者:苏辙执热卧北窗,淋漓汗流注。蛟龙遁水府,谁起叩天户。偶然终日风,振扰北山雾。崩腾转相轧,变化不容睹。雷声运车毂,雨点倾豆黍。逡巡溜河汉,指顾才笑语。破屋少干床,茅苫固难御。出门泥没足,此厄比邻溥。苟令终岁熟,敢有今日怒。晚照上东轩,清风袭虚庑。微生免荷锄,但喜脱烦暑。农父更事多,缺塘已增土。《暴雨》年代:宋作者:梅尧臣云薄风回雨点麤,日腥土气随吸呼。蒸然袭汗犹挥珠,屋瓦裂响波生渠。森森斗觉凉侵肤,毛根癝瘮粟匝躯。已知燠寒变须臾,雷电不止投笑壶。槐端漏影日向晡,马蹄莫惜行泥涂。《暴雨》年代:唐作者:韩偓电尾烧黑云,雨脚飞银线。急点溅池心,微烟昏水面。气凉氛祲消,暑退松篁健。丛蓼亚赪茸,擎荷翻绿扇。风期谁与同,...
· 古代如何应对大风灾难的?主要有几种对策?
近日,温度逐渐降低,让我们有了进入冬天的实感。伴随着寒冷天气的是肆虐的狂风,裹挟着寒意扑面而来。在现在,我们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办法已经比较全面,配套的灾后重建工作也逐渐完善。那么在古代,他们是怎样应对大风灾难的呢?让族谱网的小编为你解答吧。图源网络风灾是指因暴风、台风或咫风过境而造成的灾害。古人所说的:“大风”、“暴风”、“咫风”、“海风”、“黑风”、“狂风”等等都是风灾。古代由于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风灾的伤害往往比较大,以宋代为例,靖康年间,开封异常的天气现象,大风、大雾、苦寒、冰雪等气象灾难也是北宋亡国的原因之一。图源网络根据古代的风灾的破坏程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等级:1、一般大风,主要破坏农作物,并不损害房屋等工程建设。2、较强大风,破坏农作物,且对房屋等工程建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大风,发屋拔木,数口止”。3、特强大风,对农作物、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破坏,并伴随...
· 古代如果下暴雨,人们是怎么出行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人们下雨是如何出行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首:“孤舟蓑笠翁,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