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学生”到“直博延毕”,浙大送外卖博士生,古代对学历到底有多重视?
近日,博士8年未毕业送外卖给孩子治病一事引发关注。此名浙大送外卖博士生名叫孟伟,他的学生工作履历丰富,在2018年,他还被评为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但是因为他自身及周遭环境的原因,博士8年仍未毕业。
孟伟目前还是一个外卖员,有部分网友觉得是在大材小用,但是孟伟有他自己的坚持和想法。现在社会是一个看重学历的社会,那古代注重学历吗?小谱为你解答。
古代对学历的重视集中表现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上了。在隋唐时期,古代开始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图源网络
周朝时期,以“乡举里选”,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的方式选拔人才。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也是同样的举荐人才的做法。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寒门子弟能够通过学习,考取功名,获得为官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古代对学识的重视,更是一项扩大官员选拔标准的重要举措。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图源网络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从上述的考试科目就可以看出来,古代的科举考试严格,内容丰富。除考试内容外,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层层考核。以不同范围分为不同的考试。县州级考试叫"童试";省级考试叫"乡试";国家级考试叫"会试";皇上亲自监考叫"殿试"。
在这几级考试中越能通过更高层次的考试,就意味着更高的学历,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器重。
图源网络
除了科举考试这一硬性考核,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注重宣传学习的重要性了。《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吕氏春秋》的“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是在表达学习的重要性。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