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古代科举考试名额如何分配的?
近日,有代表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该按照各省区市的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地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一旦高考开始,各省之间的分数线的高低差距就会成为人们吐槽的热点,那么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其名额是如何分配的?是按照省来分配的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图源自网络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源于隋朝,隋文帝在统一天下后,废除了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推荐选士制度,改成了以考试来选择官吏的制度,而后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到清末,都是朝廷招揽贤才的主要方式。在古代,我国地域辽阔,交通也不是非常便利,所以各地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其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科举考试用名额按地域的方式分配由来已久,只是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具体政策。
比如在唐朝的时候,在行政区史上开创了道和府的建制,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在道设设州、府,州、府下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而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省级行政单位,根据人口数量与赋税征收标准的不同,同时为了偏于管理,初唐的时候又将州分为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后归并为“上州、中州、下州”三等。唐朝政府当时为每州贡生的解额数量是这样规定的,“凡贡人,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若有茂才异等,亦不抑以常数”。除了进士科解额外,还有其他限制,比如规定国子监明经解额人数不应超过300人,畿辅州解额人数不应超过50人。
图源自网络
到了宋朝的时候,科举更是成为了朝廷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甚至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更加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朝廷也是进行了非常大的改革。宋朝时期,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和录取的名额,均远于唐代,所以解额的多寡,成为各地录取比例的关键所在,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各地解送的贡生越来越多,因此朝廷开始控制解额的数量,像是宋太祖就规定“每进士一百人,只解二十人。《九经》以下诸科共及一百人,只解二十人赴阙”;宋真宗的时候更是将比例解额制改为固定解额制。
不过在录取名额方面,朝廷已经注意到各地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的差异,所以当时就引发了南北地区录取名额的不公,认为东南各州郡每逢大考,考生多达两三千人,所获发解名额仅二三十人,对南方学子不公。不过就算如此,南方考生的成绩还是比较优异的,这就导致被录取的北方考生只有一两个人而已。
图源自网络
当然宋朝以后,到了清朝,分省定额就成为了常例,甚至划分的越来越细,就是按照各省应试人数的多少,来固定录取人数的名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