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2021年户籍登记新生儿降至1000万内,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数量是怎么变化的?

2022-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37
转发:0
评论:0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而此前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户籍登记新生儿共1003.5万,2019年的户籍登记新生儿共1179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而此前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户籍登记新生儿共1003.5万,2019年的户籍登记新生儿共1179万。根据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新生儿人口在这两三年有一个较大的降幅,那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数量是怎样变化的呢?跟着小谱看看古代人口数量的演变吧。

2021年户籍登记新生儿降至1000万内,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数量是怎么变化的?

图源网络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大约有3000万;西汉初期的人口仅剩1500至1800万,至西汉末期(公元2年)人口增加到6000万,经历王莽折腾到东汉建立,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才恢复接近6000万水平。后经过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到大业九年(公元609),人口才恢复到6000万的水平。


又因隋末的战乱,至唐朝初期,人口只有2500万,经过唐朝多位皇帝的努力,人口在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达到唐朝顶峰,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人口新的巅峰,达到了9000万。后经过朝代更迭,唐后期的人口又锐减到3000万。

2021年户籍登记新生儿降至1000万内,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数量是怎么变化的?

图源网络

至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至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人口峰值约为8000万。元朝建立初期人口约为7000万,明朝建立初期人口约为6000万。


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人口约为1.2亿,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元)人口恢复到1.5亿,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4.3亿。


从上述数据来看,古代的人口数量虽起起伏伏,有时还伴随着大涨大跌,但是这个整体是呈现着一个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那古代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什么?

2021年户籍登记新生儿降至1000万内,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数量是怎么变化的?

图源网络

一、自然环境。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取之自然,农业耕作也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且古人面对自然灾害是完全没有抵御的能力的,因此,无论是整体的自然环境还是偶然性的自然灾害,都是古代人口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农业生产。农业产出是人口赖以生存的基础,粮食的增产减产直接影响着人口高峰的时间。


三、战争。战争往往伴随者人民伤亡、耕地破坏、生育率降低等问题,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是短期迅速降低,持久且惨烈的战争往往都是人口低谷的时期。


四、政治政策。古代有很多为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允许二婚,禁止一夫多妻,生孩补助等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够创造更多生育的机会,也是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战争还是政策等,都对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鼓励人口增长都是一个大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人口的增长相当于生产力的发展,良好的人口增长幅度是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

2021年户籍登记新生儿降至1000万内,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数量是怎么变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各朝代名称的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具体说: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
· 明朝户口是怎么登记的?明朝户籍制度是什么样的
许多人都说户籍制度(户口肯定存属于该制度)限制这限制那,其实户籍制度是在管理手段没有办法有效管理的时候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前进,户籍制度自然会被淘汰。户籍制度在中国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到明朝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明朝的户口本什么样子。户籍制度起初主要是用于军事人员的统计,政府只有摸清人口数量才能调兵。到后来,才是为了征税。殷商时期的“凳人”制度,就是户籍管理制度的萌芽形式。中国的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员流动,便于管理的同时,主要是为了征税,而不是进行人口统计。正如我前面的文章所说,明朝从皇帝到官员其实都不清楚自己管理着多少人。其实,西周宣王就曾想进行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但遭到了臣下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会劳民伤财,根据已有的六官制度和分封制度就可以得知人口数量。例如,司民登记百姓的出生和死亡人数,司商登记贵族人数,司徒登记军人数,司寇登记罪犯人数等。天下诸侯统计好自己的属地...
· 古代皇帝的妃子是如何分等级的?各朝代妃嫔等级
古代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妃嫔等级是用来区分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的。不只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只要有过后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嫔御,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一、周秦两汉时期1、周朝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2、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3、西汉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
· 古代历朝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户籍是登记、管理人户的册籍,亦称籍帐。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
· 户籍制度起源的朝代-春秋战国
“户籍”的编造,其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管子.禁藏》云:“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当是“户籍”这个名词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出现.“户籍”古又称“户版”、“名籍”、“名数”等.秦汉“户籍”趋于完善.“案比”的终结是“上计”,即“户籍”的呈报,其源亦起于春秋战国.“期年上计”在春秋时即已成为通制.秦汉规定每年岁末上计.魏晋南北朝战伐频仍,难于较安定地简阅户口,于是全部施行所谓“土断”,即无论本地人或外来人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列户籍,纳税服役.至隋,行“貌阅”制,实为古代“案比”制的流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