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发生极端强降温可能性较大,古代外出是如何保暖的?
2022年春运将于1月17日开启,历时40天,其间发生阶段性强降水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北方地区降水偏多、气温低。我国东部和西南地区,预计降雪较多。西南地区的东部和江南西部,可能会发生阶段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现在出行如此寒冷,那古代外出是如何保暖的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手炉
手炉的制作通常都比较精致,多为铜制,在手炉里放入炭火,炭火冷掉之后再次更换,以达到取暖的作用。手炉是可移动的供暖用具,更类似于现在的暖手袋。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
图源网络
二、脚炉
脚炉,冬日烘脚的工具。多是用铜铸造,且大都是历经几代人传下来的旧物,包浆俨然,乌光锃亮,造型丰富精美,制作工艺考究。脚炉和手炉的工艺略有差别,脚炉体型较大,炉壁也更厚,可以供人踩在脚下取暖。
除了在家读书闲坐,出门访友或办公,乘车坐轿时带上一个烧得旺旺的脚炉,腿脚便可烤得暖融融的,十分舒适,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取暖工具。
图源网络
三、毛皮大衣
古代出行太冷,在正常穿衣的基础上往往也会选择披一件披风,用来防风保暖,披风的材质主要是动物皮毛,保暖效果要比正常的棉衣更加好。而且披风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这种服饰版型,便于穿和脱,是很好的出行衣物,在外防风保暖,进入暖和的室内也方便脱下。
四、马车
古代出行除了行走、骑马,还有马车,马车在冬季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保暖的效果。冬天可以在马车上铺上被子,既保障了出行的暖和,也使得出行更加舒适,马车减少了一定的颠簸。但是马车也有一定的局限,若是天气雪堆积较多,马车就无法行驶。
图源网络
古代冬季,出行本身就会大大降低,故人大多会呆在暖阁内,遇到不得不出门的情况,古人也有许多的选择,比如取暖的手炉脚炉、挡风的马车等等,这一系列的工具都是为了在冬季更加温暖,就好像现在暖手袋、暖贴等取暖工具应运而生一样,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