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古代的农业政策有哪些?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生产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显得尤为重要。稳住农业生产就相当于带动了农业、农民、农村三方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古代的农业政策有哪些?跟着小谱来了解一下吧。
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国家都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古代的土地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粮食的生产。
一、先秦
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分配给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也是土地国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奴隶为诸侯耕种土地,诸侯向天子缴纳赋税。
图源网络
二、秦汉
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但是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名的生产积极性。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相比秦朝,编户制度的实际效用更加合理。
三、隋唐
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即按照人口分配田地的制度。均田制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有利于荒田的开垦,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源网络
后来由于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资产、田亩两种征税标准和夏、秋两个交税时间。这个制度既能够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也能够放松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关联。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这种制度也称为限制农民的枷锁。
四、宋元
北宋初期中央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也促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五、明清
明初,地方设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明神宗时期推行“一条鞭法”,即田赋、徭役等多种税收合为一体,直接折成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农商资萌。
图源网络
清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并固定人丁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古代的土地制度与农民、粮食收成的关联紧密。在古代的整个时期,土地制度不断在调整,但中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税收收入,但是土地兼并等问题一直很严重,对农民来说,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受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