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强台风“灿都”来袭,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预防和应对台风的吗?

2021-09-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52
转发:0
评论:0
台风天气不止是现代,古代沿海地区的台风就很频繁,那么古人是如何预防和应对台风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古代的史书和地方志中有不少有关台风的记载和描述。《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就有关于“八风”的记载,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对风的观测研究已相当细致。飓风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早,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在九世纪的《岭南异物志》中谈到飓风或台风到来之前,会出现一种特别的风,称为“炼风”。在《岭表录》中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是最早关于台风天气预测的记载。《岭南杂记》中对飓风、台风的描述就更加详细:“……之气如虹如雾,有风无雨,名为飓母,夏至后必有北风,必有台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台即倏来,少则昼夜,多则三日,或自南转北,或自北转南,阖夏时阳气司权,南方之气为北风摧郁,郁极而发,...

  台风天气不止是现代,古代沿海地区的台风就很频繁,那么古人是如何预防和应对台风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强台风“灿都”来袭,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预防和应对台风的吗?

  我国古代的史书和地方志中有不少有关台风的记载和描述。《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就有关于“八风”的记载,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对风的观测研究已相当细致。飓风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早,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在九世纪的《岭南异物志》中谈到飓风或台风到来之前,会出现一种特别的风,称为“炼风”。在《岭表录》中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是最早关于台风天气预测的记载。《岭南杂记》中对飓风、台风的描述就更加详细:“……之气如虹如雾,有风无雨,名为飓母,夏至后必有北风,必有台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台即倏来,少则昼夜,多则三日,或自南转北,或自北转南,阖夏时阳气司权,南方之气为北风摧郁,郁极而发,遂肆横激,其转而北也,因北风未透,南风即起,北风之郁,仍复衡决,必倏有西风,其台始定,然后行舟。《福清县志》中有一段对清朝年间“特大飓风”的记载:18世纪中叶某年农历八月,此气旋在深夜登陆福清海口登陆,死伤惨重,并引发山洪。

  强台风“灿都”来袭,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预防和应对台风的吗?

  不过古时候的人们相信传统的神话,人们通常将其看作什么风神、雨伯、龙王之类的,进行祭拜,以求保佑,还将台风说成是天公的怒吼,显然是不科学的。

  古代人们居住地方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近海的南方地区居民人数要少很多,就算是人口在封建社会后期向南转移了,仍然是比不过北方,所以呢,台风来时也不必要太担心,那时候的人肯定不会住在台风经常发生的地区,不然把那几间土、木房子一吹就走了。

  当然古代沿海都是渔民,都有很丰富的天气经验,如果台风来临,无法转移,他们选择躲避地方也相对安全。遇到情况不妙和难以度过的危险关头之时,就会舍弃家园,躲进山洞。而当暴风雨过后,他们就会跑回来重建家园。重建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把被毁坏的屋顶重新架起来就可以了,几天功夫就完工了。相反,现在那些现代建筑所用的材料都是混凝土或砖块,飓风过后,重建工作就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今超强台风登陆,那你知道在古代是如何预测台风的吗?
今台风“灿都”来势汹汹,而且目前这个超强台风已经维持超过100个小时了,也是一个非常“厉害角色”,而就在7,8月份的时候,也有一个非常强的台风“烟花”。在现在大家在预测这些台风精准到来都是靠着科学来预测的,并且可以精确到什么时候会登陆,那么你知道在古代的人们,是如何预测台风,而规避风险的吗?又是如何救灾的呢?图源自网络在古代,他们没有先进的气象预测的设备,也没有现在这么科学的预报的技术,所以他们对于这些天灾的抵御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数只能是依靠着信仰天神,祈求神灵保护,而今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神像的信仰,我想这就跟台风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图源自网络除了这种神灵保护意外,古代还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根据一些天象和物象的细节来预测台风,像是一些谚语都是代表着古代人对于台风来临时现象的描述,比如说古人会观察云、雾、风、雷等气象特征,然后观察在台风来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
· 古人是如何防范和应对疾疫的,你知道吗?
我国自古以来,对于突发疾疫都极为重视也制定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政策。虽然科技不是很发达,经济水平也不是很高但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古代是如何防范和应对疾疫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出现过疾疫。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大灾”,这次“大灾”,按《公羊传》的解释,就是大疫。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根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发生疾疫的次数分别是: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的人数看,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次是金朝开兴元年(1232),汴京大疫,五十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少数”。古代疾疫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可见一斑。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古人是不是束手无策,一点措施也没有呢?当然不是!尽管那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各样的办...
· 超强台风海燕
发展过程低纬度造就良好环境海燕在11月3日刚成为热带气旋时,组织颇为松散,但对流稳定地发展。2013年11月2日早上,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西南部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9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为“低”。当时该系统的组织松散,但对流稳定发展;同时该系统形成的位置是北纬6度左右,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图表,这个位置的表面水温在8月至11月初长期保持在摄氏30度或以上,炎热的海水加上垂直风切变微弱、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良好,这个优良环境已经为该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先天条件。随着该系统的低层环流中心逐步整合,日本气象厅在翌日(11月3日)早上8时率先把该系统升格为热带低压;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当日上午10时把上述发展概率升级为“中等”,再于下午1时半上调为“高”,同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然后于下午5时把该系统正式升格为...
· 古人是如何聚餐的,你知道吗?
我们现在聚餐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比如饭店、烧烤摊、火锅等等,这主要是基于现在美食的种类丰富,就餐的场所也发展的多种多样。那古代是怎样聚餐的呢,让小谱来为你解答吧。李白的一句著名的诗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形象的描绘了古人在酒桌上的肆意酣畅,也侧面体现了酒桌上友人间的亲密无间、放松畅快。朋友之间相聚在一起,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从大事到小事都可以享受时光。而且从历史学家的研究中来看,古人有一种特有的仪式感,那么他们这种仪式感是什么呢?图源网络根据《周礼》记载,最早的饮食讲究其实要追溯到与上天的沟通。因为当年《周礼》明确记载了太庙牺牲,我们的食物需要贡献给神明,然后神明保佑我们昌盛不息。所以早在最开始的时候,饮食就带有一种文化色彩,而且还与懵懂时代的神明相沟通。等到后来,所谓对于神明的信仰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文明与礼仪的讲究。在古代,唐朝之前是没有椅子的,大家吃饭只能跪在地上,在一个比...
· 古人是如何应对近视问题的?古人近视怎么办
因为近视问题,笔者自中学时代起就不得已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尽管不是很乐意,但不戴的话做事出行的时候根本看不清东西。而环顾四周,我的同学和老师里面近乎一半左右的人也都和我一样戴着眼镜,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读很多书导致用眼过度的缘故,因此在当今时代,眼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读书人的象征,如果在大街上如果碰到一个戴着眼镜的人,哪怕他干的活和搞学问研究相差十万八千里,人们也会觉得他长得像个知识分子。但是,笔者最近在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的时候,心中突然油然而出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今天一多半读书人都因为近视问题而戴上眼镜,想必古代的很多读书人也会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扰吧?可是,从小到大翻遍了这么多史书,我却很少发现其中有关于古人近视问题的记载。这我就纳闷了,在古代科技条件那么落后的条件下,当然没有眼镜可用,一旦患了近视那可是没办法处理的事,怎么会连一点说明都没有呢?有人说,这是由于古人苦于没有解决的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