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五大禁忌!不注意想寻到根很难!(一)
家谱在历史上的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变故,这也导致家谱有着很多的不完善。
而在如今要修家谱也是有着很多的注意事项,还有着三大误区。
一、大槐树寻根
翻阅冀鲁豫周边的每一家的家谱,几乎都写着始祖来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野鹊窝大槐树。
时间跨度基本上从洪武二年一直到永乐十五年,有的家谱竟然写到了清初。
大槐树已经成为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每天去大槐树寻根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但史料有确切的记载从洪武六年才开始第一次迁民,并且每次迁民的目的地也很清晰。
地方志记录的这一段时间的人口数据,其增长幅度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如《濮州志》记载:
洪武二十四年(1391),民户一千七百三十四,口一万二千七十八;
弘治十年(1497),户三千五百八十一,口五万二千二百八十五;
正德十年(1515),户四千三百一十三,口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三;
《范县县志》记载:
洪武二十四年(1391),户一千四百一,口五千二百一十五;
天顺五年(1461),户一千三百四十五,口一万二千六百八十八;
正德十年(1515),户一千五百五十一,口一万九千八百九十八。
好多人慕名到大槐树寻根,基本上都无功而返。
一方面是查不到相关官方资料。
另一方面,洪洞县周边的家谱,最早的也只能追溯到明初。
目前已经有好多家族有证据证明并非来自大槐树,而是标准的原住居民。
大槐树之说,不能一概相信。
二、字辈寻根
经常在QQ群、微信群里看到寻根朋友的报出一串字辈,询问有没有一样的,来寻找自己家族从哪里迁来的。
如果迁出时间较短,比如解放后才迁走的,这种寻根方式还可能有效,时间稍微长点,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
因为过去无论是为官、经商,还是其它原因迁徙。
一开始定居的时候人不会很多,基本上只是一个小家,过去交通和通信不便,可能几十年后就逐渐跟老家失去联系了。
那时候有文化的人又少,可能也没记录家族的迁居情况。
后人在修家谱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自立字辈了。
新立的字辈肯定与老家的不一样,这样拿新立的字辈去寻根,肯定没啥效果。
三、名字寻根
一些寻根的朋友经常在QQ群、微信群里报上始祖的名讳,来询问其他家族有没有这些人,其实这种做法也很难寻到真正的根。
一方面是我们国家人口太多,某一姓氏重名的就很多。
另一方面,家谱中的人名不一定可靠。
家谱标注了的还好说,可现实是大部分都没标的。
这就出现现实中的名字与家谱中的名字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过去,大部分人没办法读书,所以很多人只有小名,一辈子就这样叫着,有续家谱就随手添个名字在家谱上了。
过去家谱存量也少,每个家族一大支才有一套,平时都是好好保存,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拿出来供后代祭拜的,所以好多人根本没看过家谱。
还有种情况就是后人给前辈造的名字。
加上大部分家谱是康乾时期续到明初,这期间要有三百多年的跨度呢。
不可能后人能清楚记得前辈所有人的名字,部分名字正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完全靠名字寻根,困难也很大。
四 那怎么寻根呢?
综上所述,几种方法都存在问题,那还怎么寻根呢?
还只能根据迁居时间、地点、兄弟几人等几个条件,然后在大致的迁居地找当地的家谱。
分析出迁出年代相关的人员逐个分析,能对上即可。
实在找不到怎么办,就连宗呗。
红楼梦中就有相关的描述: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以后,到京城当官,就到贾府去“联宗”。
联宗情况应该不在少数,这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坏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