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2021-08-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11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南方这么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却几乎看不到呢?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朋友,出门遛弯可能就遇见大大小小的宗族祠堂。而北方的朋友来讲,见到祠堂或听说宗族,大多数时候是在屏幕里。为什么南北方不一样?主要还是以下这三点原因。一跟古人南迁有关系一开始我们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在关中中原壮大的时候,南方还没被开发过。而人一多,就容易争地盘争口粮,加上黄河泛滥,各种战乱各种动荡。祠堂在动乱中破的破,拆的拆,自然也就少了。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定都江宁府(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衣冠南渡”,人们为了好好生活,背井离乡迁到南方,为了祭祖怀乡,修祠立宗。还有一点,毕竟古代南方是陌生蛮荒地,宗族家族抱团取暖,也是为了能好好生活。二山高皇帝远需要管治大多数的朝代,都城都在北方或者至少...

  为什么南方这么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却几乎看不到呢?

  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朋友,出门遛弯可能就遇见大大小小的宗族祠堂。

  而北方的朋友来讲,见到祠堂或听说宗族,大多数时候是在屏幕里。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为什么南北方不一样?

  主要还是以下这三点原因。

一 跟古人南迁有关系

  一开始我们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在关中中原壮大的时候,南方还没被开发过。

  而人一多,就容易争地盘争口粮,加上黄河泛滥,各种战乱各种动荡。

  祠堂在动乱中破的破,拆的拆,自然也就少了。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定都江宁府(南京),建立南唐;

  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衣冠南渡”,人们为了好好生活,背井离乡迁到南方,为了祭祖怀乡,修祠立宗。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还有一点,毕竟古代南方是陌生蛮荒地,宗族家族抱团取暖,也是为了能好好生活。

二 山高皇帝远需要管治

  大多数的朝代,都城都在北方或者至少是中原地区。

  南方因为离得远了吗,甚至南方人都被看成“蛮子”,还是需要宗族去好好治理管教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一来二去,宗族也就越发强大了,宗祠也越来越多。

  没有德高望重的族长帮助,很多时候小地方都会搞得乱糟糟的。

其三 南方受到的冲击小

  在特殊时期,南方因为受到的冲击力较小,许多祠堂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时至今日,发展成为宗族的精神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方大大小小的宗祠之中,还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胡妃塔的故事

  现在,说不定很多广东南雄朋友的家谱上,还会记录这样的故事——胡妃之祸

  宋度宗咸淳八年,胡妃得罪了皇帝,逃到南雄珠玑巷。

  本来是被商人收留了,但是后来知道她是出逃的妃子,就又把她赶出来。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再后来,朝廷负责寻找胡妃的官员,听说她还活着。

  又想起之前谎报她已经死去的消息,怕犯了欺君之罪砍头,就造谣说珠玑巷有谋反之心。

  后来朝廷派兵镇压,珠玑巷居民纷纷南逃,散居于南方海滨各地。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胡妃为了保护百姓,主动出现在军队面前,最后跳井自尽。后人为纪念她,立了胡妃塔。

  宗族的观念,南北表现确实有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看到,一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里面摆放着很多的牌位,这些牌位都是家族当中已经死去的人们,而这样的大家族很多也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流传时间很长,名声很高。不过“祠堂”这种地方,在现代社会来说其实并不多见,而且大部分都在南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方的祠堂要比北方更多呢?咱们都知道,历史上咱们华夏中心长期是在北方,所以宗祠文化实际上是起源于北方。像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那是许多家族姓氏的根祖之地啊!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南方的,特别是在岭南地区,其宗祠文化氛围确实要比北方来得厚重。前段时间热播的《破冰行动》,里面的塔寨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林氏宗族的制度,在村子里,有时甚至凌驾于法律,其影响可见一斑。作为发源地的北方之所以不如南方,那是主要还是因为战乱的关系。北方战乱比较多,受...
· 北方祠堂的衰落和南方祠堂的兴盛
与中国中部、南部兴盛的明清祠堂相比较,北方的祠堂建设则要薄弱得多,这与宋代以后宗族组织呈现南强北弱的态势有关。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特别是父系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传统与宗族族谱原本发源于北方,这种习俗在周代即已形成于中原地区。历经西汉二百年和平环境的养育,豪强大族逐渐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宗族聚居格局达到了全盛。当时的中国北方,大宗族聚居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当时南方的宗族聚居则远不如北方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人南迁,南方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开始了所谓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宗族聚居的南北方强弱之势也随之发生变化。到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已经完成,宗族聚居也由北盛于南变为南盛于北。自宋代以后,中国的宗族聚居,越南越盛越北越衰。以省为单位而论,在南方,岭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最盛,江西、湖南、浙江南部与闽、粤相去不远,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弱于前述各省,四川的宗族聚居则更弱一些。在北方,山西...
· 在北方,为何很少看到有祠堂?
去过南方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祠堂,甚至小小的一个村落有十几座祠堂,每逢过年或是其他传统节日,祠堂里都热闹异常。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单一姓氏。一个村就是一家人,这在南方地区非常普遍。视线回到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绝迹,甚至一些80和90后,都不知道祠堂为何物。甚至年龄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对祠堂的印象都很淡薄。同时与之相伴的另一种情况是,北方很少有单一姓氏的村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多个姓氏。同样都是汉族,同样都讲求认祖归宗,为何北方偏偏就没有祠堂呢?就以华北平原来看,这一区域的乡村之所以没有祠堂,跟历史上的“黄河漂天”有很大关联。所谓“黄河漂天”,是笔者家乡地区,对过去黄河决口一种通俗叫法。此处距离黄河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里,所以也处在被黄河淹没的风险区。不过幸好地处黄河西北方,太行山余脉下,地势较高,因此历代黄河决口,都没有被淹没。但老一辈人也曾提及,...
· 为什么南方注重宗祠文化,而北方的宗族祠堂却比较少呢?
宗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记载着家族的文化传承和辉煌发展,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社会,祭祀祖先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自周朝起,建立完善的宗祠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集中在天子、诸侯、士大夫群体;五代以来,宗祠文化开始在民间盛行,普及度大大增加。但是为什么发展到现在,反而形成了南盛北稀的地域差异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动,由这个大的影响因素可以细分为三个要素:一、战乱随之而来的动荡,动摇着宗祠文化的稳定发展。在古代,中国的威胁主要集中在北方,不时受到外族的入侵,战乱四起,百姓疲于奔命、苦于温饱,并没有多余的精力重建宗祠。而且,战争年代,人员伤亡是极普遍的情况,家族群体受到冲击,凝聚力自然随之降低。南方社会的稳定为宗祠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宗祠文化发展的基础。二、胡汉通婚弱化了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北方多胡人和汉人通婚,汉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胡人文化冲击...
· 为什么南方的宗族比北方多?你知道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发展了宗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衍生,形成了宗祠、族谱等宗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中国总体的宗族社会中,南方的宗族观念是强于北方的。在南方有建造宗祠耳朵习俗,祠堂是宗族的信仰,一般族中大事都是在宗祠中完成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南方的宗族比北方多吗?小谱为你解答。图源网络一、与社会控制力有关根据地理因素来看,距离政治中心越远,受到国家的管控力就更弱,社会管控成本就有所增加。南方自古距离各朝的政治中心都比较远,由于中央控制弱,政府反而需要借助宗族的势力来管理地方社会。二、与战乱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北方连年遭遇战乱。大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迁徙至南方,经济重心也发生南移。在迁徙途中和迁徙过后,同宗族的人聚集在一起更利于快速发展。更有为了避免受到本地人的欺凌,人们会选择改姓归宗,托庇于强宗大族,以保证生活的安定。图源网络三、与少数民族有关与南方相比,北方人的血液和文化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