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古代有哪些官职?古代中央地方官职合集!

2021-06-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614
转发:0
评论:0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都是古代常见的官职,你还知道古代哪些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都是古代常见的官职,你还知道古代哪些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古代有哪些官职?古代中央地方官职合集!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與马畜牧之事, 北齐始日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日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日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2.地方官职

  古代有哪些官职?古代中央地方官职合集!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 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傳、太保为“三公”,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 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 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 多则六、 七人, 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官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

  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 “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已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官职知多少?
近来,荧屏上很多以历史题材为型的电视剧,很多人对剧中、书中的一些古代官职懵懵懂懂,搞不清他们都是什么官。小编就给大家来普及一下知识。大良造战国时始设立的一种官职,是朝中最高的官职,掌管军政大权。秦朝时,朝廷设立了“相国”一职,替代了大良造的位置,于是大良造由“实”转“虚”,成为一种爵位。秦国有很多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曾获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人。二千石曹尚书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秦汉时期,官员的俸禄为每年二千石粮谷(一石为120市斤)。“曹”是古代的一种官署或官衙;“尚书”是西汉时首设的一种官职,由五人分任,其中一人为组长,称为“尚书仆射”,其他四人分别称为“曹”,“曹”的年薪也是二千石粮谷,所以这五位官员便被称作“二千石曹尚书”。大长秋汉代时始设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皇后的宫中事务。“大长秋”来源于汉代皇后所住的宫名“长秋宫”,后来代指官员。大长秋一职多由宦官担任,是皇后...
· 家谱中的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寺即官署。九寺...
· 古今官职对照,古代刺史有多大?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14知府。地方行政长...
· 中国古代官职是怎么排的?官职的排名及称谓!
中国古代官职是怎么排的?官职的排名及称谓!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古代官职简介——自秦至明代
古代官职简介——自秦至明代1、远古尧时期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虞掌管山泽的官员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2、秦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3、汉、三国时期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一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长史大将军的秘书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