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氏宗祠
江苏是氏宗祠,号忠慎堂,位于武进区横山桥镇芳茂山南麓(清明山墓区),坐北朝南,是典型的江南古典式园林建筑,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祠堂广场近900平方米,在常州地区现有的祠堂中属于规模较大的宗祠之一。
据《江苏是氏宗谱》记载,是氏始祖氏仪(子羽公)三国时北海陵营人,他与当时的北海郡太守孔融是好友。一次,孔融笑他说:“氏”这个字看起来像是“民”不出头,对你的后代子孙可能不利,于是氏仪便将“氏”改成了“是”。
据史料记载,是仪在东汉末年因黄巾之乱徙迁江东,被吴国孙权征聘为官,历任尚书仆射,晋封都乡侯。他一生恭含秉真,清正廉洁,功勋卓著。与吴泰伯、诸葛亮、张昭、周瑜、王羲之、谢安、苏轼等敬奉于南京“金陵先贤祠”,位列于三国至宋朝41人的先祖贤士之一。到唐朝天宝年间(741年),是光(曜启公)任唐朝秘书少监、著有文名类著作十卷,当时广为流传。到元朝末年,为避盐雄张士诚的叛乱,是安一、是安二、是安三、是安四兄弟四人自吴江徙居武进,分居省岸和横山的叔季二兄弟相距很近,他们经常往来,孝第力田,互相勉励。是汝谨(安四公)选择了在风景秀丽的芳茂山南麓遥龙里定居,四时风光各生异,晴雨景色别有致。自明朝以来的600多年里,是氏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胼手胼足,勤恳耕读,艰苦奋斗,创造辉煌。据了解,全国13亿人口中,姓“是”的不过8000余人,而其中70%左右都生活在常州。
江苏是氏宗祠历史比较悠久,祠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6年),横山大衢公创谱建祠,历经风雨沧桑,到了清代咸丰年间(1858年),作梅先生修谱期间,重新修建祠堂。是氏宗祠也在原有基础上建成二进十三楹,中间一个大天井,东山墙外有一条“祠堂河”,整个祠堂古色古香,极富韵味。
解放前是氏宗祠里办起了“陆巷小学”,解放后,随着入学孩子的增多,整个祠堂都当了学校。祠堂后来也办过社队工厂。1977年,芳茂大队为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将是氏宗祠拆除,在是家巷重建一所小学时,这些从是氏宗祠上拆下的建筑材料派上了大用场。“陆巷小学”也更名为“芳茂小学”,但是氏宗祠却荡然无存。
2007年,是氏族人续修家谱后,又成立了筹建祠堂重修委员会,族人的热情十分高,纷纷捐资出力,为重修祠堂作一份贡献。
现在的是氏宗祠为二进十楹,二园二门楼。第一重套墙门楼上方匾额为“江苏是氏宗祠”是吴国祯的手笔,两侧楹联为“北海家声远,东吴世泽长”朝北上方匾额为“佑启后人”,第二生门楼上方匾额为“高阁麒麟”,两重门楼均有抱鼓石一对,石雕图案为“狮子抢绣球”。门楼上方砖雕有:龙凤、人物、花卉,雕工极为精细。前后二进“观音斗”屋脊,龙头、鳌鱼、大象、麒麟、塑花,两条脊上前后均用花岗岩銮字依次为:“孝思维永”、“维德荣宗”、“本固枝荣”、“光前裕后”一进中厅为“尚书府”匾额楹联悬挂上方,中央有始祖吴尚书仆射都侯是仪(子羽公)雕像一尊,背靠红木精雕屏风一座,图案为“吉祥麒麟”堪称镇祠之,二进为“忠慎堂”大厅,匾额悬挂在厅前上方,主柱均有楹联,大厅中央后座,有始迁祖“安四公”及其孙太夫人雕像二尊,庄严肃穆。厅内有匾额三块,含意深远。大厅内有四组大梁一大型木雕,人物故事、传统花鸟,刀工精细,功力深厚。
是氏宗祠前后二进共24扇长格,雕刻的图案为“二十四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文化。第二个园的天井中央设有仿古“宝鼎”一座,东南方植有桂花树一棵,西北方有水井一口,意为饮水思源。回廊四周,挂职落环绕,木雕成行,三面壁上,花岗岩刻有先祖名人像赞,已故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之光撰写《是氏宗祠碑记》以及宗亲资助功德榜。
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可谓是“江苏是氏宗祠”的一大特色。纵观是氏宗祠观音斗,粉墙黛瓦,飞檐重脊,砖雕石库门楼,气势雄伟,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远远望去,重建的是氏宗祠在芳茂山下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