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端午节由来分析:端午节祭祀的先祖应该是蚩尤吗?

2021-04-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92
转发:0
评论:0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五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称谓众多,本身就表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神秘莫测,流变的多元走向。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有影响的有龙节说、夏至说、驱邪祛病说、浴兰节说、恶月恶日说、历史人物说等。在历史人物说中,屈原说影响最为深远广泛。对于这一蕴含着深邃丰厚文化内涵的重大传统节日,上述说法或本其源,或追其流,论析精辟,见解独到,但总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或失之偏颇,或主观臆断,无法让人信服。端午节起源之谜之所以扑朔迷离,神秘诡谲,除了其产生时间过于久远这一重要原因外,还与华夏各族群迁徙、分化、融合等诸多历史变革,史前历史记忆断层、古历法的多变以及汉语言的进化演变有着密切关系。破解端午节节俗之谜,恐怕还是只能紧紧围绕端午节的核心要素,于被漫长历史岁月遮蔽了诸多零散信息碎片中寻找...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五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称谓众多,本身就表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神秘莫测,流变的多元走向。

  

端午节由来分析:端午节祭祀的先祖应该是蚩尤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有影响的有龙节说、夏至说、驱邪祛病说、浴兰节说、恶月恶日说、历史人物说等。

  在历史人物说中,屈原说影响最为深远广泛。对于这一蕴含着深邃丰厚文化内涵的重大传统节日,上述说法或本其源,或追其流,论析精辟,见解独到,但总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或失之偏颇,或主观臆断,无法让人信服。

  端午节起源之谜之所以扑朔迷离,神秘诡谲,除了其产生时间过于久远这一重要原因外,还与华夏各族群迁徙、分化、融合等诸多历史变革,史前历史记忆断层、古历法的多变以及汉语言的进化演变有着密切关系。破解端午节节俗之谜,恐怕还是只能紧紧围绕端午节的核心要素,于被漫长历史岁月遮蔽了诸多零散信息碎片中寻找发现线索,以还原一幅真实的端午节起源历史拼图。

  端午节祭祀的先祖应该就是蚩尤

  传世文献中记载了众多“牛首人身”形象的始祖神,仅《山海经》一书就有7个:女娲、炎帝、西王母、蚩尤、共工、伏羲、神农氏。正如同栽培稻是单次起源的,端午节祭祀的先祖神也只可能是单一的。端午节祭祀的先祖神只能在众多“牛首人身”形象的始祖神中去寻找、筛选。

  

端午节由来分析:端午节祭祀的先祖应该是蚩尤吗?

  寻找、筛选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端午节节俗中排在首位的划船竞渡。考古成果充分表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先民就已经能制作舟船了。在距今约7800年的湘西高庙遗址,出土了绘有帆船的陶器,虽不是实物,但胜似实物。距今约8000年的环太湖流域跨湖桥遗址,则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发明制作舟船的重要意义以往可能被严重低估了。舟船的出现,让我们先民可以在河流湖泊中来去自如,是我们先民对大自然的一次征服。盘古之“盘”,涅槃之“槃”,周易之“易”,在甲骨文、金文中的核心符号就是“舟”。“盘”的初义就是驾驶舟船沿水中小洲四周行驶,后引申为盘曲、围绕;“易”的初义就是舟船在水中行驶,因两岸景色不断变化,或者水流水势不断变化,后引申为改变、更改、变化。华夏文明的核心理念“易”以及阴阳文化的源头,就在史前南方河流中前行的舟船上。

  在众多“牛首人身”形象的始祖神中,炎帝无疑是最深入人心的。从历代相传的“钻木取火”、“击石生火”的传说来看,这位始祖神之所以称为炎帝、火祖、燧人氏,就是因为其创造了人工取火这一造福部落子民的卓越功勋。赤帝是炎帝的另一个称谓。在五行观念中,火就是代表南方的,红色就是南方的色彩。炎帝的这一称谓表明,在华夏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炎帝就是属于南方稻作部落的先祖神。作为南方稻作部落的先祖神,以“牛首人身”形象出现再正常不过了。可能是因为炎帝所处时代太过久远,《山海经》等先秦文献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对其惜墨如金。正如炎帝、太阳神、火神三神一体一样,炎帝、神农氏、烈山氏也是三位一体的,司马迁视炎帝与神农氏为一神无疑是真知卓见,神农氏“牛首人身”的形象也就顺理成章。从先秦文献来看,无论是炎帝还是神农氏,均与发明舟船没有联系。

  

端午节由来分析:端午节祭祀的先祖应该是蚩尤吗?

  女娲、西王母两位始祖神,均为女神形象,是我们先民对遥远母系氏族社会的模糊记忆。在先秦文献中,女娲是以生殖神、母亲神形象出现的,“牛首人身”形象是伴随着伏羲而出现的。我们先民关于女娲的记忆,就是造人、补天,但并没有发明制作舟船一事。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圣山昆仑的守护神,是至高无上巫权的掌控者。如果去除后世对西王母的仙化、妖魔化成份,西王母的真实历史形象就是母亲神、南方稻作部落的酋长。西王母“牛首人身”形象,实际上向我们暗示了其南方稻作部落酋长这一身份。昆仑之所以成为华夏文明的圣山,是因为昆仑并非山,而是我们先民祭祀先祖神的神圣场所,是我们先民的精神高地。在编撰《山海经》巫师们看来,部落子民的信仰图腾问题才是西王母关注的重心所在,制作舟船似乎还层次不够。

  共工、伏羲两位始祖神不仅均有着共同的“牛首人身”形象,而且均与发明制作舟船有着紧密关联。先秦传世文献记载的关于共工的诸多传说,几乎都与水有关。共工之所以称为水神,与其擅长制作、驾驭舟船有着密切关联。《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了其“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的史实。“以水乘木”也就是在水上驾驭舟船。在《周易》等文献的记载中,伏羲是集创世神、始祖神和发明神于一身的人文初祖。这位始祖神不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而且“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也就是制作舟船。共工、伏羲两位始祖神形象的重合,无疑耐人寻味、深思。

  还原了“象耕鸟耘”这一历史真相,蚩尤的真实历史形象也就浮出了水面。蚩尤的字面意思就是草丛中的野猪。与大象的一对獠牙相同的是,野猪的一对獠牙正好长在下颌骨。据有的学者统计,随葬猪下颌骨在史前猪葬习俗的比例高达80%以上,从距今8500年一直延续到4000年前。对野猪以及其獠牙的崇敬之情,其实是南方稻作先民对大象崇敬的延续与升华。蚩尤二字,在南方稻作先民心中的份量重如千均。可以说,蚩尤这位有着“牛首人身”形象的始祖神,其南方稻作部落领袖的特征在华夏诸神中是最为鲜明与突出的。

  

端午节由来分析:端午节祭祀的先祖应该是蚩尤吗?

  蚩尤与发明制作舟船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蚩尤形象与盘古、伏羲两位始祖神形象的重合上。根据苗瑶两个族史诗、歌谣、传说,盘古、蚩尤就是南方苗族的创世神,盘古就是瑶族的先祖神。蚩尤的“牛首”形象,只有在视蚩尤为祖先神的苗人那里,才有最直观生动的呈现。苗人村寨,可以说无牛不成为其村寨;苗人服饰,也可以说无牛就不成为其服饰。汉民族盘古开天地的神话,隐喻的可能就是发明舟船这一重大史事,而并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创造世界。在苗瑶两个兄弟民族的洪水神话中,是一个巨大葫芦让苗瑶先民在滔天洪水中幸免于难。这个巨大葫芦,也就是闻一多先生考证的盘古。真正让他们幸免于难的,只可能是盘古发明制作的舟船。正是因为如此,苗瑶两个兄弟民族均视盘古为先祖神,有着共同的牛王节、盘王节、龙船节。在苗瑶传统文化中,蚩尤与盘古、牛王的形象是重合的,三神实为一神。在汉民族中,伏羲遗址最多的地方,也正好是蚩尤传说最多的地方。与此同时,汉民族关于伏羲兄妹的传说,与苗瑶两个民族关于盘古兄妹的传说,也是如出一辙。这一现象,我们只能理解为是同一史实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分化。

  蚩尤与共工、盘古、伏羲三位始祖神形象的高度重合,也应该是同一始祖神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不同分化,四神实为一神。考虑到蚩尤南方稻作部落领袖特征的鲜明性,以及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端午节祭祀的先祖很有可能就是蚩尤。伏羲虽然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但与其他诸神相比,其在先秦文献现的时间最晚,其“牛首人身”形象也远不如蚩尤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
马上就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对这个节日的印象大多是吃粽子、赛龙舟。想必大家很少去了解端午节名字的由来吧,但是也会有很多小伙伴会好奇,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要叫端午节,这有什么含义呢?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其实端午节被叫做端午节主要是与古时的干支计时法有关,而关于为什么叫做端午节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说法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说法二:??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说法三: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过端午节都会赛龙舟、吃粽子、其实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民间一直以这种方式去纪念他,一直流传至今,这种习俗文化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了一部分,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讲讲端午节的由来。屈原他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这时的楚国君王为楚怀王,在战国七雄的局势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大增强,其它的大国也是不甘落后,纷纷变法图强。楚国的国君楚怀王是非常信任屈原的,让屈原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而屈原的政治路线是主张变法,主张与其它的强国一起防范和对抗秦国。在屈原的变法过程中楚国的国力也慢慢强大起来了,更受到楚怀王的赏识。只要是变法就会触及部分旧贵族的利益,他的重用受到别人的嫉妒,就这样旧贵族纷纷反对屈原的变法。一些政客甚至在楚怀王面前诽谤屈原,就这样屈...
·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民间故事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
· 端午节插艾草的由来
每逢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插艾的习俗,那么端午节插艾草的由来是什么时候?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端午节插艾草的由来吧!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端午节插艾草的作用及缘由: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