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2020“百家姓”第一个还是王姓,最后一个是什么姓你知道吗?
最近,河南修武县的“耍”姓和陕西咸阳的“第五”姓火了,这也让人们关注到了一些生僻姓氏,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启蒙读本《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第五言福,百家姓终。——《百家姓》
我们对于百家姓前几句都比较熟悉,但是能背下后面内容的人少之又少。
《百家姓》及姓氏
《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蒙学读物。他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虽然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从而流传开来。
《百家姓》的编撰很有讲究,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极大关系。如第一个作“赵”姓,是因为宋朝皇帝姓赵,是国姓;“钱”姓则是当时还存在的吴越国王钱俶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孙太真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早期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氏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便产生了。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
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 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住地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这才有了钱塘书生编撰《百家姓》。
“第五”姓
最近比较火的“第五”姓就是百家姓最后一句里面的姓氏。
第五姓来自于汉高祖刘邦。
鼎定天下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山东地方门阀势力,刘邦将山东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五陵(今陕西咸阳一带)一带定居。其中原齐国田姓贵族,族大人众。
刘邦命以门第顺序分其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后来这些人就分别以第一到第八为姓氏。
随着时间的流逝,除了第五姓之外,其他七姓慢慢消亡了,或改姓他姓。第五姓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是因为历史上第五姓曾经出过不少官员学者,因此得以普遍流传。像东汉大司空(即东汉宰相)第五伦、第五伦之子第五颉、第五伦曾孙第五种、第五伦族人第五访、第五上、第五元先,都是东汉官员或名人。到了唐代,第五家族又出了第五琦,曾任唐肃宗时期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宋朝时期有第五均,也曾官至宰相。
“言”姓
“言”姓出自春秋时孔子弟子言偃,后世以祖名为姓。
言偃,字子游,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言偃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他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
言姓名人有明朝成化年间举进士言茅。
“福”姓
汉族“福”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福子丹之后,一是出自明朝大臣张福时。
张福时身居要职而两袖清风,嘉靖皇帝赞其曰:“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所以张福时就改以福为姓,以显皇恩荣誉,又形成了一支福氏。。
少数民族的“福”姓则是汉化改姓,像满族、达斡尔族都有“福”姓。
“百家姓终”,人们以为这只是结尾一句话,其实这四个字也是姓氏。
“百”姓
百,读作(bǎi),也可读作(bó)。“百”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一来源于上古帝王栢皇;其二,来源于姬姓。
上古帝王栢皇属于传说人物,不过所有典籍里面都记载他是黄帝的远祖。栢皇氏的子孙有以“栢皇”为姓氏者,称栢皇氏,后改“栢”为“佰”,省文为佰氏,再后简文为百氏。
黄帝第五代孙伯益,也就是后来秦国和赵国的远祖,擅长训饲百兽,被号为“百虫将军”。后又辅佐大禹治水,被封于大敖(今江西上高)。大禹曾禅让于伯益,伯益不受,大禹之子启开始了家天下制。
伯益后裔有伯氏、百氏。
“百”姓的另一姬姓来源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百里奚,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百里奚以封邑名称为氏,因其家居于虞国百里乡(今山西平陆),称其为“百里奚”。
后世子孙敬先祖百里奚之德,就沿用他的出生地虞国百里乡为姓氏,称百里氏。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秦大夫百里奚之后,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百里氏后简改为单姓百氏、里氏、奚氏。
该支百氏的姓氏读音仍为古秦音,读作(bó)。
百姓名人有战国列子弟子百丰,西汉农民起义首领百政。
“家”姓
“家”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是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为周孝王之子姬家父。姬家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家氏。
二是来源于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名驹字子家。后世子孙取名驹的字为姓。
三是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
家姓名人有宋朝文学家家定国、宋朝绍圣年间进士家愿、宋末学者家坤翁、元朝诗人家之巽等等。
“姓”姓
“姓”姓第一个来源是姬姓,出自春秋时期蔡国贵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末期,蔡国被楚国所灭。蔡国王族子孙散居到楚、秦、晋、齐等各国,或为大夫,或为平民。那时有几位原蔡国的贵族很出名,分别叫做姬孙姓、姬射姓、姬丁姓,名字中都有个“姓”字。在他们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的名字作为姓氏,称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姓氏正宗。
“姓”姓另一个来源比较特殊。据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
在春秋、战国时期,寒门平民没有显赫家族的家传的姓氏,还有些人因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或因犯罪被除去了姓名逐出家族,成为无姓氏的人。这些人后来便干脆自定以“姓”为氏,并认为“姓”是最大的姓氏。
姓姓名人主要有汉大工商业主姓伟;宋官吏姓益恭;明贡士姓秉恭等。
“终”姓
“终”姓是《百家姓》最后一个姓氏。
“终”姓来源比较多。
其一出自高阳氏颛顼的后裔,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颛顼有重孙陆终,陆终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称为终姓。
其二,夏朝有太史令终古,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字为姓,也称终氏。
其三,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富父终甥,其后裔以先祖名字为氏,也为终氏。
其四,春秋时期楚国大夫阳令终的后代,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其五,出自先秦时期终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东周朝后,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封于终黎(今山东济南千佛山一带),史称终黎国,其后裔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终黎氏。
终黎氏家族后来又分为单姓终氏、黎氏者,也有维系复姓终黎氏至今者。
“终”姓也是名人辈出。
西汉时有汉武帝时期的终军,曾奉命赴南越(今两广地区)招降,结果被南越宰相吕嘉杀死,死时年仅20多岁,被人称为“终童”。
王莽新朝时期终带,本是汉校尉史,后杀校尉,自称废汉大将军。
唐朝时终郁,县官,和杜甫私交甚笃。
明朝终其功,鸿胪寺主簿,永乐年间曾出使朝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