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小谱说堂号】汉高祖、隋炀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到底有什么区别?

2021-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86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的帝王,我们经常会用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来称呼他们,而不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实际上,高祖、武帝、太宗这些称号,都是他们去世后,后人对他们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可以区分为谥号、庙号。那么谥号和庙号又有什么区别?使用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考证,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获得谥号的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获得谥号。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资格获得谥号。而文人士子的谥号则由其亲友或门生故吏所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不具备官方性质。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而那些作恶或没有贡献的国君,死后就没有谥号。用没有谥号来表示“恶谥”。“恶谥”同样起源于周...

  历史上的帝王,我们经常会用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来称呼他们,而不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

  实际上,高祖、武帝、太宗这些称号,都是他们去世后,后人对他们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可以区分为谥号、庙号。

  那么谥号和庙号又有什么区别?使用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谥号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考证,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获得谥号的资格。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获得谥号。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资格获得谥号。

  而文人士子的谥号则由其亲友或门生故吏所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不具备官方性质。

  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而那些作恶或没有贡献的国君,死后就没有谥号。用没有谥号来表示“恶谥”。

  “恶谥”同样起源于周代。周厉王在位期间的,死后就被谥为“厉”。

  此后,清晰、明确的谥法逐步完善。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者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来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就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然而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干脆废除了谥号,自称“始皇帝”,他的子孙就是二世、三世。

  汉朝独尊儒术后,谥法重新兴起并逐渐规范。

【小谱说堂号】汉高祖、隋炀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到底有什么区别?

  三国时魏国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世人所嘲笑。因为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而曹睿本人也只活了36岁就英年早逝,以致魏国大权被司马氏篡夺。

  南陈被灭之后,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于公元604年去世。同一年,隋文帝杨坚去世,杨广即位。杨广觉得陈叔宝当皇帝时十分荒唐,就给他定了一个“炀”的谥号(著名的恶谥,昏君的代名词)。

  当时的杨广雄才大略、意气风发,大隋朝也空前强盛。谁曾想隋朝在杨广的折腾下很快就分崩离析,被唐朝所取代。而唐朝给杨广的谥号居然跟南齐东昏侯、南陈后主一样也是“炀”,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后,朝廷给了他一个“忠献”的美谥,还追封他为申王。后来的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把谥号改为“谬丑”,算是给这位被千古唾骂的大奸臣盖棺定论。

  到了明清,皇帝和重臣的谥号由礼部负责拟定。

  明朝时,文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临死前迟迟不肯闭眼。身边人都很诧异。他的老同事、另一位重臣杨一清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朝廷已经给他定了“文正”的谥号。弥留之际的李东阳听到后居然激动到要起来,可见“文正”这一谥号对士大夫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北宋名臣范仲淹死后的谥号也是“文正”,此后“文正”成了文人士大夫毕生的最高追求)。

  清朝时,谥号的拟定愈发严格。

  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的谥号也是“文正”(整个清朝只有8个人获此殊荣)。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后觉得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他死后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谁知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

庙号

  庙号,顾名思义,是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所使用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皇时期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有沿用。庙号和谥号最大的区别是只有君主能享有庙号。

  比如:

  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刘彻,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

  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删减和重新拟定,西汉真正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位:

  太祖高皇帝刘邦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连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都没有庙号,可见早期庙号有多么严格。

  至于刘秀,尽管没有改朝换代,但他的皇帝不是祖先传下来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也算开国皇帝,所以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

  庙号早期只有一、两个字,并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

  唐朝以前对过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汉光武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成了各种褒义词的堆砌,因此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朝代的创立者庙号叫太祖比较普遍,紧接着是太宗,后面的皇帝则要结合他们在位时候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庙号。

  明成祖朱棣原先的庙号叫做太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把他改为成祖,以此赞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嘉靖给朱棣提高庙号是因为他自己也是藩王宗室继承大统(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子,朱厚熜是他的堂弟),抬高朱棣就是抬高自己。朱厚熜本人的庙号是世宗。

年号

  与谥号和庙号相比,年号开始使用的时间最晚,是汉武帝时候创建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

  此后只要新皇帝登基,通常都会下诏从第一年的年中、或是第二年年初改元更换年号。

  明朝以前,大多数皇帝都会改元两次以上,也就是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使用多个年号。使用年号最多的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先后使用了18个年号。

  年号在中国民国建立时候被正式废止,改用“民国纪年”。所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至于袁世凯称帝后使用的年号“洪宪”则不被后世所承认。

  帝王选取年号通常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汉武帝刘彻在打猎时候捕获了一只独角兽,因此改元为“元狩”,一方面是纪念这次打猎活动,另一方面则昭示要对匈奴开战(狩有对外征伐之意)。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天下还有众多割据势力,所以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武”,意为还要继续征战。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将年号改为“大业”,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他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隋朝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巡视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崩溃,“大业”这个年号就成了他最大的讽刺。

  武则天是个年号控,遇到大事就换年号,刚登基时用“天授”,是告诉天下人她当皇帝是天明所在,后来改元“长寿”,表达自己期望长寿的愿望;为了纪念洛阳明堂落成又改元“万岁通天”(电影《狄仁杰通天帝国》的通天,就是取自这个年号)。

  从明朝开始,除了兵败被瓦剌俘虏过的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即“正统”和“天顺”——其他所有的明清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洪武、永乐、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康熙、雍正、乾隆等,因此后世也用年号来称呼这些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
古代帝王一般都有很多称呼,有的是庙号,有的是年号,有的则是谥号,那么,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号?庙号、谥号、年号都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呢?古代帝王不仅有谥号,还有庙号、尊号、年号(开始不用于称呼皇帝,但由于明清的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以年号称之)等称呼。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有固定的字,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美称、怜悯称呼、贬称,美称很多,比如汉文帝、梁武帝,贬称比较少,一般用于亡国之君或经卵之主,比如周厉王、隋炀帝,还有对一些年幼亡国着同情的,比如晋愍帝、汉殇帝等。先秦的某某王以及秦以后的某某帝一般都是谥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庙号,意思就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
· 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
· 年号、庙号、谥号和尊号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从汉武帝刘彻正式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至清宣统3年,前后共经历2051年中,我国历史上建过600多个帝王号。又据统计,我国史籍中的年号达800多个。庙号和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
·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陵号、年号分别指什么?
我们在阅读古籍或查阅资料时,经常会看到中国古代某位皇帝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陵号、年号”,许多人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定义和区别,本文作以专门的介绍:一、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评价性称号。“谥”是对其行为的记录;“号”是其功劳的标志。谥号褒贬不一,上谥带有赞美性质;中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下谥带有批评性质。谥号字数1-20个不等。上谥如“文、武、成、康、昭、穆、孝、宣、平、桓、景、襄、高、明、章、大”等,如朱棣的谥号“文”;中谥如“夷、哀、殇、沖、怀、闵、悼、恭、鼎、厘、凯、慧、哀”等,如汉哀帝的“哀”;下谥如“炀、桀、纣、厉、幽、灵、出、携、荒、荡、戾、剌、丑、缪、褊、丁、干”等,如隋炀帝的“炀”。二、庙号先皇驾崩后,新皇帝都要去专门用于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太庙去奉祀,此时会遵先皇为“某祖”或“某宗”,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
· 庙号、谥号、尊号、年号知识
百科知识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