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解密】永嘉南渡:《上阳赋》背后的汉民族姓氏大迁徙

2021-01-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26
转发:1
评论:1
热播剧《上阳赋》中,男主萧綦的原型是辛弃疾的偶像刘裕。剧中王、谢、桓、庾都是借鉴了东晋的几个大世家门阀。王儇被许配给萧綦,主要还是因为其父王蔺想笼络萧綦手中的20万宁朔军。不光琅琊王氏觊觎这支军队,其他各方势力也在争相拉拢。这支极为厉害的宁朔军,在真实的历史也有原型,即东晋北府兵。历史上的北府兵比电视剧中更能打。北方流民,国仇家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地方豪强纷纷招募壮士,组建私人部曲。即便西晋一统后,私人部曲依旧在豪强士族中存在。“八王之乱”摧垮了西晋统治,也让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势力得以进入中原。幸存下来的司马氏南渡江东,在南方士族门阀的扶持下建立东晋。北方的豪门大族则依靠私人部曲则聚居在江淮之间,在南北势力之间周旋。另外一些衰落的家族,其部曲散入民间,和北方百姓一起来到南方成为流民,依附于世家大族。《闻鸡起舞》的主人公之一祖逖(另一人是刘琨),便是当时祖姓家族的宗族族长。祖逖,出身范阳...

  热播剧《上阳赋》中,男主萧綦的原型是辛弃疾的偶像刘裕。剧中王、谢、桓、庾都是借鉴了东晋的几个大世家门阀。王儇被许配给萧綦,主要还是因为其父王蔺想笼络萧綦手中的20万宁朔军。不光琅琊王氏觊觎这支军队,其他各方势力也在争相拉拢。

  这支极为厉害的宁朔军,在真实的历史也有原型,即东晋北府兵。

  历史上的北府兵比电视剧中更能打。

北方流民,国仇家恨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地方豪强纷纷招募壮士,组建私人部曲。即便西晋一统后,私人部曲依旧在豪强士族中存在。“八王之乱”摧垮了西晋统治,也让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势力得以进入中原。

  幸存下来的司马氏南渡江东,在南方士族门阀的扶持下建立东晋。北方的豪门大族则依靠私人部曲则聚居在江淮之间,在南北势力之间周旋。另外一些衰落的家族,其部曲散入民间,和北方百姓一起来到南方成为流民,依附于世家大族。

【解密】永嘉南渡:《上阳赋》背后的汉民族姓氏大迁徙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之一祖逖(另一人是刘琨),便是当时祖姓家族的宗族族长。祖逖,出身范阳祖氏,身后有一支战斗力非常强大的私人部曲。这支部曲以祖家子弟兵为核心,又招募了大批从北方逃亡过来的流民青壮(身体不好的在逃亡途中都死了,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

  然而祖逖南下时,南方原有的世家大族和比他们早一步南下的大家族已经把土地都占满了。祖家想要在南方立足,偏又不能靠武力去抢夺其它世家大族,只能把目标锁定在被胡族占据的故土上。

【解密】永嘉南渡:《上阳赋》背后的汉民族姓氏大迁徙

中流击楫

  因此,为家族争取生存空间,才是祖逖北伐的根本动力。

  可惜祖逖失败了,东晋终究只能偏安一隅。

  可吸收北伐流民武装来保卫半壁江山的传统却被东晋政府保留下来。

  到了谢安执政时,北方前秦日益强大,且有吞并东晋之心。谢安的侄子谢玄在京口广陵一带重新招募流民组成新军,这就是新一代的北府兵。

  让这支军队一举成名的当属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一战成名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符坚率83万大军南下。东晋派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战。此前,北府兵将领刘牢之曾率5000精兵在洛涧突袭数万秦军,大获全胜。所以前秦军队对北府兵有些畏惧。

  淝水决战时,谢玄用计令前秦军队阵脚大乱,大获全胜。

【解密】永嘉南渡:《上阳赋》背后的汉民族姓氏大迁徙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北府兵一战成名。淝水之战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的胜利,又给东晋续命数十年,使汉家文明得以在江南继续发展。

  然而在此战中获得巨大声望的谢安、谢玄叔侄,一个被迫隐退,一个被解除兵权。而北府兵先后由宗室司马恬和出身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接管。

光复中原,盛极而衰

  司马恬和王恭只是名义上的统帅,北府兵实际指挥官是大将刘牢之。而《上阳赋》中萧綦的原型刘裕,当时就在刘牢之手下。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起兵造反,刘牢之奉命率北府兵讨伐,却不顾刘裕等人的劝阻投靠桓玄。桓玄得到北府兵后反而开始解除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再次反叛不成,被逼自杀。桓玄趁机掌握北府兵。

  桓玄称帝后的第二年,一直在北府兵中默默积攒实力的刘裕在京口起兵,召集北府兵旧部击败桓玄,收复建康,拥立晋安帝复位。

  此后,刘裕带着北府兵继承了祖逖、桓温遗志,挥师北伐,先后攻灭南燕、谯蜀、仇池、后秦,完成了光复中原的伟业。

  最后,刘裕携不世之功,取司马氏的晋朝而代之,于公元419年称帝,建立刘宋。北府兵也成为了刘宋的主力部队。

  刘裕死后,北府兵由刘裕的老部下檀道济指挥。檀道济被后来的皇帝猜忌,身死族灭。北府兵群龙无首,加之常年征战,又无兵源补充,部众离散,便不复往日荣光,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衣冠南渡,举族迁徙

  永嘉之乱发生以后,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史称“永嘉南渡”。据记载,刘曜(前赵皇帝,匈奴人)攻陷洛阳之时,“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刘粲攻下长安之时,“遗人四千余家奔汉中”。

  也就是说,当时洛阳百姓一大半都逃到“江左”(即江东,今江苏安徽南部);而长安的“四千余家”,并不是四千余个家庭,极有可能是四千多个家族。

  西晋灭亡后第二年,河北、山东、河南、关中又相继爆发了蝗灾。百姓无以为继,不断南迁。战乱和天灾面前,无人能够幸免。中原地区的王公贵族也和老百姓一样,被迫南下避乱。

【解密】永嘉南渡:《上阳赋》背后的汉民族姓氏大迁徙

江东、荆襄、巴蜀,甚至辽东和西凉都是汉人迁徙避难的方向

  北方移民南下长江流域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刘宋时期,北方移民及其后裔的人口数量约在200万人左右。这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字,未被纳入官方数字的人口还要更多。他们拖家带口,或以相邻为伍,更多的则是在宗族的带领下有组织的来到南方,其中不乏高门大族。

  永嘉南渡不仅是人口的南迁,还是政权和文明的南迁。

  南迁人口之中,北方的高门士族占去了很大一部分。东晋偏安江南后形成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谯郡桓氏、兰陵萧氏等世家大族都是来自北方。

  因此王氏、谢氏、袁氏、萧氏等姓氏既有北方的郡望堂号,也有南方的郡望堂号。

  如王氏,秦汉时主要分布在北方,魏晋之后开始在南方蓬勃发展,五代十国时建立闽国的王审知,后来就被称为王氏“小宗”。

  而兰陵萧氏,更是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国家,萧铣也在岁末割据一方,萧瑀更是因为出身萧氏而跻身隋唐两朝宰相。萧氏在唐朝依旧是一等一的高门。

  这些南渡的高门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一起,不仅保留了中华文明的火种,也让家族姓氏得以延续。

  族谱网帮您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家族印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永嘉南渡是如何发生的?永嘉南渡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永嘉南渡,又称“南渡之变”。中原民户迁至长江流域者超过百万,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背景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过程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
· 永嘉南渡:中原汉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衣冠南渡,亦称作衣冠南度,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大意指我国中原文明大规模转移向现南方地区。一般认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后伴随战争、政局、人口、政权所作在地的变迁等,我国历史上有3次大规模的文化、经济中的转移,文学界一般描述为“衣冠南渡”,但史学界一般仅特指中原政权南移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为特指的“衣冠南渡”,通常在该词之前加前缀限定,如“晋衣冠南渡”、“宋衣冠南渡”,“永嘉衣冠南渡”、“建炎衣冠南渡”等,来做区别。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进而掳走晋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十万晋军被歼。史称永嘉之乱,或永嘉之祸。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西晋一朝刚经历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西晋王朝开始走向分崩瓦解,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趁虚而入,出现了“五胡乱华”之格局,...
· 永嘉南渡:对汉族保存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便利还加强了南北的沟通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变化或是战乱等原因,能够一直待在一处繁衍后人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祖先都迁移过。有的是小范围的迁移,还有的则是举国迁移。历史上永嘉南渡就是汉族的一次大规模迁移。春秋年间到西汉末年这段时间里,可谓是我国历史的温暖期,秦汉每年的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高一度左右,所以当时的江南很湿热,是不利于发展农业经济。到了西汉末年东汉初期,进入了寒冷期,到唐朝初期,东晋16国达到了巅峰。所以,从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气温一直较为寒冷。此时江南的湿热消失,气候适宜农业发展,中原的汉族人开始向江南地区南迁,所以江南的部分地区人口变多了,耕地面积也扩大不少。受汉族人南迁的影响,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开始往内陆迁移。因为气候寒冷,所以霜雪的天气变多了,草会提前枯黄,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游牧民族也因此向内地迁移。东汉的领导者想着要增加内地的劳动人口,加强北方的军事实力,因此非常支持少数民族人口向...
· 【安氏大槐树迁徙】明朝大槐树下迁徙的安姓氏族
【安氏大槐树迁徙】明朝大槐树下迁徙的安姓氏族2008年4月8日(2008-4-817:09:38),一安氏宗亲,以作者:202.99.195.*,在中华万家姓>>中华安氏论坛>>家谱分支>>中称:在他们的家谱上讲,“我们村的安姓,是明朝时大槐树下迁徙来的。当时,安氏兄弟三人:大汗、二汗、三汗,分别迁至山西忻州、崞县和内蒙”。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载:明清时去赠寻(罗)甸军民府土知,龙州土知州有安姓,经查证属中原安姓,是[南宋]安崇诚奉旨入黔平叛,定居黔南的四子安赞授任水西都督罗甸,大定府昭武将军,后裔有安定海承袭土司职。现居甘肃、泰安、天水、甘谷、景秦、武威;陕西宝鸡、延安、子州、绥远;河南登丰;山东泰安、东阿、昌邑等县(市)安姓人,一致认定祖先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来的。有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C。大槐树根纪念“...
· 族谱解密:邹氏历史上的两次大迁徙
邹氏祖先早在春秋时的邹邑开发故土,兴家创业,经几代人艰苦努力,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向宋国周边开始经济文化交流,甚至走出本土,由北向南,迁回往返,寻觅自己的位置,施展才能,谱写了家族发展蓝图和播迁的辉煌历史。1、第一次大播迁邹氏播迁始于战国中期。据有关史籍记载,战国时齐国君田齐,即齐威王在位期间(前356-320)招揽学者,任其讲学议论。如邹氏十世祖邹忌,宋国邹邑人,公元前336年任相国,遂迁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定居。越八世阳公长子琐公、次子慎、三子植迁临川(今山东寿光县)。后琐公子仲俊公封东鲁侯,迁兖州府莱州(信山东掖县)、慎公第六代孙拱迁苏州,抵迁粤东。植公子规公第六代孙亨迁凤城(今辽宁丹东市西部),亭迁岳阳(今湖南岳阳市)亮迁涿州(今河北涿县,)豪迁彭泽(今江西彭泽县长江南岸)。第十五代孙湛公徙居南阳(信河南南阳市),其子萃迁湖南。最早南迁者是仲俊公三世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