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小谱说堂号】读书最少的开国宰相,赵姓“半部堂”由来

2020-12-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61
转发:0
评论:0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其始祖是颛顼帝子孙造父。据《姓纂》一书记载,造父本是周国驾车大夫,因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乱,被周穆王赐封赵城为封地。造父便以封地之名作为家族之姓,并世代相传。造父也成了赵氏的先祖。春秋战国时期,赵衰辅佐晋文公称霸。赵衰的子孙自此成为晋国显贵。到了春秋末期周威烈王时,赵氏家族的权势地位进一步扩大,与同为公卿的魏、韩两家瓜分晋国,自立为诸侯,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此后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国力强盛,与其他六国并列为战国七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但赵姓的地位和影响并无削减,秦汉之际一直是河北望族,族人弟子遍布天下。赵氏后人赵佗还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周大将赵匡胤龙袍加身登上帝位,赵姓从此成了国姓。为了讨好宋太宗赵光义,吴越一个宗室公子在编写《百家姓》时把赵姓放在第一位,赵姓便成为百家姓之首。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离不开一个人的谋划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其始祖是颛顼帝子孙造父

  据《姓纂》一书记载,造父本是周国驾车大夫,因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乱,被周穆王赐封赵城为封地。造父便以封地之名作为家族之姓,并世代相传。造父也成了赵氏的先祖。

  春秋战国时期,赵衰辅佐晋文公称霸。赵衰的子孙自此成为晋国显贵。到了春秋末期周威烈王时,赵氏家族的权势地位进一步扩大,与同为公卿的魏、韩两家瓜分晋国,自立为诸侯,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此后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国力强盛,与其他六国并列为战国七雄。

【小谱说堂号】读书最少的开国宰相,赵姓“半部堂”由来

  秦灭六国,,但赵姓的地位和影响并无削减,秦汉之际一直是河北望族,族人弟子遍布天下。赵氏后人赵佗还在岭南建立南越国。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周大将赵匡胤龙袍加身登上帝位,赵姓从此成了国姓。为了讨好宋太宗赵光义,吴越一个宗室公子在编写《百家姓》时把赵姓放在第一位,赵姓便成为百家姓之首。

  赵匡胤能够,离不开一个人的谋划,此人就是赵普

【小谱说堂号】读书最少的开国宰相,赵姓“半部堂”由来

赵普画像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曾祖父是唐末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曾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在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

  赵普是赵迥长子,虽出身官宦世家,前半生却并不如意,为躲避战乱随父亲赵迥搬迁到常山,后又迁居洛阳,并在此结识了赵匡胤兄弟。

  后周时,赵普先被节度使刘词征辟为从事,后在赵匡胤军中担任张书记,自此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逐渐成为赵匡胤兄弟的心腹。

  陈桥兵变,就是赵光义和赵普等人筹划发动的。

  赵匡胤成功上位后,赵普积极出谋划策巩固皇权,并暗示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式收回武将兵权,为宋初中央集权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赵普虽然足智多谋,读书却不多。有一次赵匡胤问他:“爱卿呀,你为何把国家治理的这么好?”赵普只能尴尬地说:“我不过靠了半部《论语》罢了。”

  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没有什么金银珠宝,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这也是赵氏族人以“半部堂”为堂号的来历。

【小谱说堂号】读书最少的开国宰相,赵姓“半部堂”由来

  赵姓是大姓,全国皆有分布,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郡望。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而以“半部堂”为堂号的赵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其中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便是赵氏“半部堂”所在。全国政协主席赵朴初就出生于此。

  赵朴初的故居在安庆市老城区,因为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都是翰林,因此赵朴初的故居也叫作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

  还想知道哪些堂号故事,欢迎在后台留言!

  修谱、查谱,请联系族谱网官方客服:xiupushi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小谱说堂号】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姚姓,它的堂号来源你知道吗?
上古有八大姓氏:姬、姜、姒(si,四声)、嬴、妘(yun,二声)、妫(gui,一声)、姚、妊(ren,四声)。百家姓中的大部分姓氏都是从这八大姓氏中传承衍生而来。这八大姓氏并没有完全演化成其他姓氏从此消失,而是一直传承下来,比如姚姓。作为上古八大姓氏之一,姚姓就是从舜帝传承而来。相传舜帝出生在一个叫姚墟的地方,因此以姚为姓,取名姚重华,他的子孙代代相传,成了姚氏。姚氏的起源还跟舜的妻子“葵”有关。上古时期多为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所生后代大多以母姓为姓。舜的妻子名“葵”又是女性,她的后代便以“女+葵”姚为姓。还有一支也源自舜的后代。春秋时期,舜的子孙建立姚国,后来虽然姚国灭亡了,但姚国的后人仍以国名为姓。除了这三支,其他姚姓大多是少数民族迁移后改姓而来。姚姓作为上古大姓,衍生出来的姓氏多达七十多个,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自诞生后至春秋期间,姚姓主要在河南...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可以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入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下)
祠堂的文化意义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辅助手段。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海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上)
宗族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既是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时代在发展,宗族观念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价值。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祠堂简介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
· 【小谱说堂号】身长九尺的一介樵夫,武姓后人为何以他为堂号?
公元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因病去世,享年82岁。武则天才情卓越、政治手段狠辣,她的一生传奇又励志,有功也有过。今天我们且将是非功过放在一边,来讲讲她的姓氏传承。武则天祖父武华,隋朝大臣,武周建立后,被追封为文穆皇帝,庙号显祖。父亲武士彟(yue)是唐朝开国功臣,曾资助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继位后,追谥武士彟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庙号太祖。武姓源流众多,主要来源如下:一是源自周平王的少子姬武相传周平王少子出生的时候手掌中有“武”字的纹路,周平王认为这是上天赐姓,天命难违,于是将其赐姓为武,虽然他本人仍叫姬武,但其后代大都以武为姓,相传武则天一脉就是姬武的后人。姬武一脉如今主要分布在河南一带,也叫河南武氏。二是源自宋武公据《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宋国的宋戴公有个儿子,原名司空,因死后的谥号为“武”,所以人们也将其称之为宋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